在國家大力推動科研院所轉型,推動企業商業化育種的大背景下,科研院所如何通過利益分配調整提高育種家的積極性,育種家又該如何在做好研究的同時爭取到更多的利益呢?業內流傳的“資本論”和“勞動價值論”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資本論”是指允許育種家個人或民營種子企業直接投資品種選育項目,并根據投資額度分享品種將來可能產生的收益。武小金透露,其所在龍崗水稻所的科研人員大都將前期品種轉讓收入投進了后續品種的研究,與直接被單位充作科研經費不同,科研人員投入的這部分資金是作為資本存在,未來可以在“育種分成”之外拿到“資本分成”。武小金介紹,由于有了自己的投資,所里的科研人員積極性非常高,成果也出得很快。
“勞動價值論”是指由企業成立下屬或者獨立的商業化育種機構,該機構的科研人員將專職從事商業化育種,以培育出的新品種作為產品面向公開市場。在這樣的育種機構中,對育種家的評價將完全遵循企業規則和商業規律,育種家按照勞動價值取得相應的報酬。目前,河南秋樂種業等企業已經成立自主研發部門,一些育種專家也放棄了體制內身份,加入企業的商業化育種部門,“以勞動價值論英雄”。[《農財寶典》授權中國種業商務網獨家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