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中國油菜生產和品種選育現狀研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5-10-11  來源:《中國種業》2025年第10期  作者:李佳慧等  瀏覽次數:966
 

      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是我國自給植物油的主要來源,除了可用來生產植物油之外,油菜還在飼料供應和工業原料領域展現出多重價值。我國是世界油料生產和消費大國,油料供給高度依賴進口,這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戰略安全。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強調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加力擴種大豆油料”,并特別指出要“擴大油菜面積”,這一戰略部署不僅彰顯了油菜在保障國家油料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對油菜的生產和選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國油菜產業競爭力較弱,進口沖擊大,存在種植效益低、機械化程度低、早熟兼顧高油高產品種缺乏等問題,油菜產業的發展面臨著挑戰。

      品種審定、登記和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是品種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油菜產業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共同推動了油菜產業的健康發展。其中品種審定和品種登記都是一種市場準入制度,獲得品種審定和品種登記證書之后,品種就可以進入市場并進行推廣應用。根據2017年發布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第一批非主要農作物登記目錄》規定,油菜進入市場實施品種登記制度。據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登記油菜品種累計共2155個(不含變更中品種,2025年8月份統計)。李榮德等通過對油菜登記品種的數量、類型、特征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發現,登記品種中主要以甘藍型雜交品種為主,而且幾乎全部為國內自主選育品種,登記地區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湖南等油菜主產區。植物新品種權是一種無形的知識產權,是指完成育種的單位或個人對其獲得授權的植物品種依法享有排他的獨占權,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旨在保護育種者的成果,激發育種創新的活力,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甘藍型油菜、芥菜型油菜以及白菜型油菜分別于2000年、2005年以及2016年先后納入農業植物品種保護名錄,開始接收品種權申請。截至2024年12月31日,甘藍型油菜、芥菜型油菜以及白菜型油菜累計申請總量分別為947件、5件以及23件。本文通過重點分析我國甘藍型油菜目前的生產情況、品種的保護與登記現狀,進一步明確我國油菜品種的選育方向,發現我國油菜在生產中存在的不足,期望能為我國油菜新品種選育提供參考,促進油菜產業的發展。

      1

      油菜的起源與發展

      1.1 類型

      蕓薹屬(Brassica)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下的最為重要的一個屬,包括多種重要的蔬菜、油料和飼料作物。日本學者盛永俊太郎和朝鮮學者禹長春通過種間雜交和細胞遺傳學研究,提出把蕓薹屬近緣植物分為3個二倍體基本種(白菜型油菜,B.rapa,AA,2n=20;甘藍,B.oleracea,CC,2n=18;黑芥,B.nigra,BB,2n=16)和3個異源四倍體復合種(甘藍型油菜,B.napus,AACC,2n=38;芥菜型油菜,B.juncea,AABB,2n=36;埃塞俄比亞芥,B.carinata,BBCC,2n=34),并根據分類將其親緣關系整理成一個三角形模型,即“禹氏三角”。根據油菜形態學特征和農藝性狀,我國的栽培油菜主要分為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藍型油菜三大類型。在甘藍型油菜引進之前,我國以種植白菜型油菜為主,白菜型油菜具有生育期短、早熟、耐干旱、抗寒性強等優點,且白菜型油菜的種質資源最為豐富,為甘藍型油菜的品種改良提供了基礎。芥菜型油菜的籽粒多呈黃色,具有含油量高、蛋白含量高等優點,且具備抗旱、抗病、抗裂角等優良特性,但其產量相較于甘藍型油菜來說較低。甘藍型油菜是我國目前主要種植的油菜類型,其產量高且穩定,耐病蟲害,在全世界得到廣泛種植。但是由于其遺傳基礎的狹窄和抗逆性的不足,迫切需要加強遺傳改良工作,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穩定和高產的油菜品種。

      1.2 起源

      白菜型油菜是二倍體基本種,在甘藍型油菜引進之前,白菜型油菜在我國油菜生產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國被認為是白菜型油菜的原產地之一。隨著甘藍型油菜的引入和推廣,白菜型油菜逐漸被替代,但是其豐富的遺傳資源和優良的性狀特點,為甘藍型油菜的育種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芥菜型油菜是由白菜型油菜和黑芥通過自然種間雜交后雙二倍體進化而來的復合種,芥菜型油菜種皮多呈黃色或棕紅色,含油量高,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Kang等通過對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的480份芥菜型油菜種質資源進行基因組重測序分析,推測芥菜型油菜起源于大約8000~14000年前的西亞地區,后傳播至我國的西北和西南地區。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作為我國栽培油菜的兩大主要類型,在油菜生產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甘藍型油菜是由白菜型油菜和甘藍天然雜交,自然加倍而來的異源四倍體,至今未找到甘藍型油菜的野生種。Lu等通過對588份來自全世界的3種生態型(春季、半冬季和冬季)的甘藍型油菜的基因組變異數據和表型分析,推測甘藍型油菜起源于7290年前白菜型油菜與甘藍的雜交。甘藍型油菜的起源地一直存在爭議,國外早期研究認為起源于甘藍和白菜起源中心交匯的歐洲地中海區域,劉后利認為甘藍型油菜通過不同類型的蕓臺和甘藍的自然雜交,在不同地點多次起源。我國春油菜的種植面積較小,對于從加拿大和歐洲引進的優質春油菜品種可直接利用。目前我國廣泛種植的是冬油菜,冬季的甘藍型油菜最早于中世紀在歐洲栽培,Wu等通過對全球991份油菜種質資源基因組的等位基因變異分析,推測冬季型油菜品種流動的方向是從法國到俄羅斯、法國經德國到瑞典、波蘭經日本到中國。于景讓教授在20世紀30年代從朝鮮(當時被日本占領)將日本油菜引入中國,這是我國有關引種甘藍型油菜最早期的記載。比起我國當時種植的白菜型油菜來說,引進的甘藍型油菜抗病性強且產量高,但因其冬性太強,生育期較長,在長江流域表現為晚熟。于是育種家將引入品種與我國早熟的白菜型油菜雜交后形成了適應我國生態環境的半冬性甘藍型油菜品種。20世紀50-70年代在長江流域推廣,因其產量高、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等優勢迅速成為我國油菜的主栽類型,長江流域等主產區也基本完成了主栽品種由白菜型油菜轉向甘藍型油菜的物種變革。

      1.3 產區

      我國油菜的產區分布較廣,因地區間氣候差異較大,而不同油菜類型對光照和溫度的要求又較為嚴格,導致油菜種植季節不同,因而有冬油菜和春油菜之分。冬油菜區主要分布在六盤山以東和延河以南、太岳山以東,是我國油菜的主產區,占全國種植面積的90%左右,其中長江流域冬油菜區是我國最大的油菜產區,占全國油菜總面積的80%以上,該區域氣候溫暖,雨水較多,全生育期200d左右,一般10月播種,翌年4-5月收獲。春油菜區主要分布在六盤山以西和延河以北、太岳山以西,其中西北地區(內蒙古、青海、甘肅和新疆)是春油菜的主產區,種植面積約占全國油菜總種植面積的10%,該區域降水少,日照長,光照強度大,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種子油脂的合成與累積,在春季或夏季播種,全生育期120d左右,一般4月種植,9月收獲。

      1.4 發展

      王漢中將我國油菜產業的發展歷史劃分為3次飛躍。第1次飛躍是甘藍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的物種變革(1964-1979年),由日本引進的甘藍型油菜,產量高、抗病性強,但冬性強、遲熟,經過育種家的改良,選育出了一批適應長江流域種植的早中熟油菜品種,并逐漸替代了白菜型油菜品種,我國油菜生產由低產轉向高產。在此階段,傅廷棟在1972年發現了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于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首先實現了三系配套,為油菜雜種優勢的利用奠定了基礎。第2次飛躍是高產抗病甘藍型油菜品種的應用(1979-2000年),李殿榮研究員于1985年利用陜2A選育出了國際上第一個雄性不育三系雜交油菜秦油2號,通過審定并大面積推廣利用,促進了我國油菜從常規品種向雜交品種的轉變。賀源輝等于1987年選育出了高產、耐菌核病且適應性強的中油821,1987年8月在湖北省通過審定并在湖北、四川、湖南等省份大面積推廣種植。抗病且高產品種的選育推動了油菜生產由中產向高產變革。第3次飛躍是雙低高產油菜品種的育成普及(2000-2010年)。伴隨著我國油菜選育由注重產量到注重產量與質量并重,改良脂肪酸組成(低芥酸、高油酸)與餅粕營養成分(低硫苷)成為油菜選育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國也選育出中油雜2號、中雙9號和華雜6號等一批雙低油菜品種。自此,我國油菜生產進入了優質高產發展階段。在新的歷史時期,又提出了推動以“三高”(高產、高油、高效)為標志的第4次飛躍,其中高產與高油仍然是主要選育目標,在此基礎上,實現雙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多抗(抗病、抗蟲、抗裂角等)、營養高效。

      2

      中國油菜生產

      2.1 種植面積

      從種植面積來看(圖1),2023年我國油菜種植面積為780.45萬hm²,美國農業部官網數據顯示我國油菜種植面積約占世界油菜種植面積的18%,僅次于印度和加拿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3-2023年我國油菜種植的總規模一直穩定在667萬hm²(1億畝)左右,有兩個階段明顯下降,分別是2006-2007年以及2016-2018年。自2019年起,在國家輪作休耕項目、全程機械化生產、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和技術的支撐下,油菜生產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我國油菜的種植面積穩中有升。

      2.2 總產量與單位面積產量

      從產量來看(表1),受種植面積下降的影響,2006年油菜籽總產量下降幅度也較大,2015年之后,連續8年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2023年油菜籽產量持續上漲,突破1600萬t,達到了1631.7萬t。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育種技術的進步以及種植技術的改進,我國油菜籽的單位面積產量也呈現出整體上升的趨勢,到2022年中國油菜籽每667m²產量上升至142.7kg。

      2.3 各省(區、市)種植面積及產量

      從各省(區、市)油菜種植面積和產量來看(圖2、圖3),種植面積在10萬hm²以下的省(區、市)有16個,其中海南、吉林、黑龍江、遼寧、北京、天津等地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基本為零,新疆、河北、西藏、廣西、山西等地的產量較低。種植面積在10萬~60萬hm²之間的省(區、市)有12個,產量在10萬~120萬t之間。種植面積超過100萬hm²的省(區、市)有3個,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分別是湖南、四川、湖北,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在全國的占比超過50%。

      3

      油菜品種的保護、登記及推廣

      3.1 甘藍型油菜品種保護

      3.1.1 申請總量及授權總量

      自2000年起,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圖4),甘藍型油菜新品種權的累計申請總量為947件,授權總量為426件,其中屆滿的12件、有效的401件、終止的13件。總體來看,申請量與授權量都呈現波浪式增長,2018年以前甘藍型油菜申請量較少,平均每年不超過20件。隨著農業植物新品種權宣傳工作的持續推進,全社會的品種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各省(區、市)相關的品種權激勵政策也相繼出臺,再加上2017年停征收費的影響,這使得植物新品種權的申請量有了較大幅度增長,近5年來,平均每年申請量都達80件以上。從申請到授權時長來看,歷時3年之內的品種共有119件(27.93%),授權時長3~5年的品種共有219件(51.41%),授權時長5年以上的品種共有88件(20.66%),大部分授權時間在5年之內。影響授權時間的原因之一是申請人未及時提交繁殖材料或繁殖材料不合格,如果錯過了當年的集中測試時期,就無法按期開展DUS測試,從而影響授權時間。在DUS測試方式方面,由于官方集中測試經費有限,審批機關會根據申請品種的先后順序安排集中測試,根據原農業部辦公廳于2017年2月印發的《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測試工作的通知》,申請人也可以通過委托DUS測試的方式完成測試。

      3.1.2 申請人性質

      從申請人性質來看,全部為國內申請,其中國內科研單位申請最多,累計申請627件,占比66.21%;其次為國內企業,累計申請239件,占比25.24%,國內教學、國內個人占比分別為6.97%、1.58%。據表2可知,在國內申請主體中,作為第一申請人申請總量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87件)、貴州省油菜研究所(72件)、上海市農業科學院(39件)。申請量排名前10位的申請主體中僅有2家企業,分別是湖北利眾種業科技有限公司(29件)和安徽國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6件),可見油菜新品種的選育工作主要還是由國內科研單位主導。從國內企業每年的申請量來看,在種業知識產權、植物新品種權宣傳科普的推動下,國內企業的申請量呈現波浪式增長(圖5)。

      3.1.3 各省(區、市)申請量

      我國油菜新品種保護的申請地區主要分布在20個省(區、市),其中申請總量排在前5位的是四川、湖北、江蘇、貴州以及安徽(表3)。申請總量排在前10位的申請人主要分布在湖北、貴州、江蘇、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區(表2)。可見在油菜主產區的科研院所及企業的選育研發實力突出,為當地油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研及人員支撐。

      3.1.4品種類型

      從品種類型來看,雜交種的申請量491件,常規種及其他品種類型申請量共456件。雜交種的申請量占比達51.85%。

      3.2 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品種保護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白菜型油菜申請總量為23件,未有獲得授權品種,國內企業申請量占比69.57%。芥菜型油菜累計申請量為5件,未有獲得授權品種,申請品種全部為常規種,其中國內科研單位申請3件,國內個人申請2件。

      3.3 品種登記

      根據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油菜登記品種的數據統計,自2017年起,截至2024年12月31日,油菜品種登記共2155件,其中甘藍型油菜品種2104件,占比達到97.63%,在已登記的甘藍型油菜品種中,雜交種的占比達87.83%,申請品種保護的占比19.81%。申請主體的性質以科研機構為主,登記量排在前3位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133件)、四川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71件)以及華中農業大學(48件)。登記量排在前10位的申請主體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陜西等油菜主產區(表4)。

      3.4 優良品種代表

      2023年農業農村部首次發布《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表5),共推介了26個甘藍型油菜品種。從品種類型來看,有23個雜交種,3個常規種,雜交種的雜種優勢強,產量高,各方面性狀較好,在生產上廣為應用。其中常規種中雙11號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選育的油菜品種,自問世以來,以其優異的特性成為了油菜育種中重要的親本材料,在已申請品種保護的油菜品種中,有61個品種的親本直接來源于中雙11號(信息來源于品種權申請文件)。從冬春性來看,有2個春性品種(青雜5號和青雜12號)產量高,為青海、甘肅、內蒙古、新疆等西北地區油菜增產和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從登記年份來看,骨干型品種和成長型品種的登記日期都比較早,集中在2017-2018年。骨干型品種主要是目前在生產上主推的大品種,需要滿足連續3年推廣的面積進入全國排名前10位。成長型品種主要是近3年推廣面積上升速度快,有望成為今后骨干型品種的接班品種。從含油量來看,此次推介的品種,含油量都在40%以上,其中中油雜501和寧雜182的含油量突破50%,展現出高產潛力。此次推介的26個優良品種,除產量、抗性、品質表現較好,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外,還有5個符合市場多元化需求的特專型油菜品種,其中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選育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種陽光131,生育期只有173.2d,已在湖北咸寧、江西安義等地推廣種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選育的灃油320,生育期176.1d,在湖南衡陽等地已推廣種植。華中農業大學傅廷棟院士團隊選育的抗根腫病油菜品種華油雜62R對我國主要存在的根腫病4號生理小種表現出了全免疫抗性,可有效減少因病害造成的產量損失,為油菜生產提供了可靠保障。高油酸菜籽油被視為一種健康的植物油,深受消費者的青睞,華油2129和康油3號的油酸含量都超過了75%,其在種植效益和產業鏈發展上表現出巨大的潛力。

      從近3年農業農村部推介的油菜主導品種來看(表6),連續3年列入主導品種的有中油雜19、灃油737、華油雜62、慶油3號、華油雜50、青雜12號和秦優1618等7個品種,展現了其在我國油菜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從近3年全國推廣前10位的冬油菜品種來看(表7),連續3年在全國油菜推廣面積中位列前十的品種有灃油737、慶油3號、中油雜19、豐油730、大地199、邡油777、華油雜62和華油雜50等8個品種,近3年全國推廣面積超過3.33萬hm²(50萬畝)的春油菜品種以“青雜”系列為主。

      4

      品種選育及攻關

      油菜品種的改良是推動油菜產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政策的支持,我國油菜品種的攻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油菜重點攻關方向集中在三高(高產、高油、高油酸)、雙低(低芥酸、低硫苷)、多抗(抗病、抗倒伏、抗裂莢)、多耐(耐寒、耐旱、耐鹽堿)及成熟度一致性好、宜機收品種,以及適宜南方雙季稻區生育期180d以內的極早熟冬油菜品種,且需多方面兼顧,從含油量、生長周期、抗病性到宜機化性狀,每一個方面都是提升油菜產業綜合效益的關鍵。從國家發布的優良品種目錄及推介的油菜品種來看,油菜品種的多樣性不斷豐富。比如特專型品種,短生育期油菜陽光131和灃油320,為解決“稻—稻—油”茬口矛盾提供了品種支撐;華雙5R、華油雜62R等為解決多種病蟲害(如根腫病、菌核病等)的侵襲提供了支撐。

      4.1 高產、高油、高油酸

      提高含油量與單位面積產量是油菜品種改良的首要目標,油菜含油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帶來的經濟價值相當于產量提高2.2~2.5個百分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通過對1000多份甘藍型油菜品種的油分分析發現,我國甘藍型油菜品種的平均含油量為41.72%,而且品種間的含油量差異可達1倍以上,這表明提高油菜種子含油量還具有一定潛力。華中科技大學栗茂騰教授團隊在研究中克隆了可明顯提高種子含油量的顯性黃籽新基因DYSOC1,同時發現將該基因回補到黑籽甘藍型油菜中,含油量可顯著提高,為甘藍型油菜種子高含油量和黃籽育種提供了新的基因資源。油菜榨取的菜籽油富含多種脂肪酸(包括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在菜籽油的成分中油酸可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西南大學李加納團隊深入甘藍型黃籽油菜研究,其育成的黃籽高油酸油菜新品種康油3號,油酸含量高達78.68%,該品種通過品種登記,并實現了產業化應用。優良的品種是油菜高產穩定的前提,此外,科學的栽培配套措施也是一個亟需攻關的難題,油菜的播期、種植密度、肥料運籌、病草防治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油菜的產量,楊光等通過對油菜晚播相關高產限制因素的分析,總結出一套針對晚播油菜的栽培措施,包括保證冬前生長量、確保田間基本苗數、做好田間管理、重點防治菌核病等,從而減輕油菜晚播的影響,保證其產量。

      4.2 多抗宜機化

      在抗病方面,近年來,長江流域冬油菜種植區菌核病嚴重,根腫病發生范圍進一步擴大,導致我國油菜嚴重減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傳統的農業、生物、化學防治具有局限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油菜病害的危害,因此選育和應用抗病油菜品種是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在菌核病抗性方面表現相對良好的有秦油2號、中油821、中雙9號、寧RS1等品種,在根腫病抗性方面,華油雜62R對油菜根腫病4號生理小種表現出了全免疫抗性,但是在生產中,我國還存在2號、5號、7號、8號、10號、11號和13號等多種根腫菌生理小種,因此為了培育更多高抗或免疫的品種,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篩選抗病資源,增加抗病基因的多樣性,聚合多個抗病位點,也是未來抗病品種選育的主要方向。在提高產量方面,我國廣袤的西北寒旱地區的土地利用面臨著“兩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困境,選育強抗寒甘藍型冬油菜品種,發展西北冬油菜產業,對于擴大油菜種植面積,提高油菜產量具有重大意義。研究發現白菜型冬油菜以及白菜型冬油菜與甘藍型冬油菜雜交得到的F1比甘藍型冬油菜抗寒性強,通過白菜型冬油菜與甘藍型冬油菜雜交改良甘藍型冬油菜的抗寒性,對北方冬油菜生產以及短生育期油菜的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油菜抗裂角、成熟期一致是油菜機械化生產的重要條件,目前,甘藍型油菜中可用于抗裂角育種的基因資源有限,油菜裂角遺傳機制比較復雜,裂角的發生可能受到多個基因的控制,且環境因素也對裂角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選育抗裂角油菜品種,對提升油菜機械化收獲效率、提高收獲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4.3 短生育期油菜

      目前我國冬閑田中適宜“稻—稻—油”種植模式的面積至少有86萬hm²,冬季農田空閑時間為170~230d,這為發展油菜生產提供了時間基礎。油菜作為冬季種植的油料作物,具有不與主糧爭地的優勢,中晚熟冬油菜品種通過與水稻輪作種植形成了“稻—稻—油”的生產模式。按照我國的光溫資源條件,可將“稻—稻—油”三熟制劃分為溫光資源相對寬松區、溫光資源緊平衡區、溫光資源約束區3個適宜種植區域,在不同的種植區域對短生育期的要求也存在差異,例如在溫光資源緊平衡區和溫光資源約束區,茬口緊張,冬閑期在180d以內,且冬季容易出現低溫,一般在10月下旬播種,4月底收獲。在“稻—稻—油”的生產模式下,對油菜生育期有嚴格的要求,已推廣的早熟品種(陽光131、灃油320、湘油420等)生育期在173~185d之間,為我國冬閑田的利用提供了有力的品種支撐。

      5

      討論

      5.1 生產方面

      據相關數據統計(以下數據均來自于布瑞克農業數據智能終端),我國2022-2023年度油菜籽和菜籽油的總消費為1932.5萬t和890萬t,但油菜籽和菜籽油的產量為1553.1萬t和729.3萬t,雖然產量居世界前列,但仍低于消費量,主要依靠進口和庫存彌補供應缺口。2022-2023年度油菜籽和菜籽油進口量分別占總供給的24.55%和19.72%。究其原因,主要是油菜的種植成本高,機械化利用低,效益低,農民種植意愿低。建議:(1)在油菜生產上應以技術創新為導向,實現“良種良法良機良田”配套,進一步提高我國油菜產量。(2)適當提高油菜良種補貼標準,增強農戶種植油菜的意愿,加大對油菜生產大戶的種植補貼力度,促進油菜生產的規模化發展。(3)加大科研投入,盡快實現油菜的全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緩解農村勞動力緊張。

      5.2 品種選育方面

      一是根據當前的需求,培育高產、高油、高油酸,適宜機械化的油菜品種,特別是培育具有“稻—稻—油”三熟制的短生育期油菜,為做好冬閑田的利用提供育種技術支撐。二是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提高保護意識,激勵企業成為育種創新的主體,提升我國油菜的育種能力。從品種保護現狀來看,油菜的品種權申請總量(947件)與其他植物油主要來源作物,比如大豆(3490件)、花生(1084件)等相比有差距;從申請主體來看,國內企業的油菜品種權申請總量(239件)比國內科研單位(627件)少。企業作為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應該注重油菜品種育種創新,通過加強自身的研發能力,或者以科企合作等方式,積極參與品種育種創新。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進優良品種市場化。植物新品種權是一種私權,獲得品種權的育種者享有排他的獨占權,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品種權人許可不得為商業目的生產或銷售該品種的繁殖材料及收獲物,這種排他性權利是在品種權人和使用人之間搭建一個利益共享的平臺,品種權人的智力成果通過許可、轉讓、入股或其他方式取得相應的經濟回報,從而激勵更多的組織和個人投身于品種選育事業。目前,植物新品種權的應用形式主要包括6種模式。自主實施,主要指品種權人有權利用其授權品種進行農業生產、銷售等活動或為繁殖而進行的擴繁工作。許可實施,是指品種權人保留植物新品種的所有權,而將其使用權通過協議約定等方式轉讓給他人,有條件的允許他人以商業為目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其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許可實施包括獨占許可、排他許可和普通許可等多種方式。獨占許可雖然收益較高,但限制了品種權人自身的使用;排他許可次之,但可以保留品種權人自身的使用權;普通許可收益相對較低,但可以同時授權多個被許可人,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品種權轉讓是指品種權人將其所有權轉讓給受讓人的行為。品種權質押融資指植物品種權所有人將植物品種權作為質押物移交給債權人占有,從而獲得資金支持。當債務人無法按時償還貸款時,債權人有權將植物品種權進行處置變現,以彌補損失。這種融資模式不僅為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也有效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目前,從近幾年的質押登記備案情況來看,尚無油菜品種權質押備案案例。另外,植物新品種權的轉化和運用還可以通過出資入股、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模式來實現。總之,實現油菜新品種權的轉化運用需要品種權人從多個方面入手,才能真正發揮品種權的價值,加快油菜新品種入市和推廣,推動我國油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中國油菜生產和品種選育現狀研究》,戳題目可查看全文!

      ?作者:李佳慧,李靚靚,趙佳,陳君苗,何麗薪,許曉慶,鄧偉

      ?單位: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海南自由貿易港農業植物新品種審查協作中心);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10期1-12頁 轉載請注明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