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業正步入一個充滿張力的時代:一邊是低迷的糧價與攀升的成本擠壓利潤,一邊是基因編輯、AI與雜交技術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在“利潤寒冬”中,對“每一畝地的效率”的追求,正從田間管理延伸到基因層面。四大種業巨頭BASF、拜耳、科迪華與先正達通過不同的研發管線與戰略布局,重新定義2028年的種子市場。
BASF:開源與節流,打響油料作物的“邊際革命”
BASF的戰略清晰聚焦于兩條主線:攻克關鍵病害以“節流”,與拓展種植邊界以“開源”。
1 劃時代的抗線蟲突破
歷經20年研發的革命性性狀 Nemasphere™,是60年來首個SCN生物技術解決方案。其通過全新作用機制,在害蟲體內生成特殊蛋白以阻斷養分吸收,試驗中平均提升8%產量。(預計上市:2028年,待監管批準)
2 油菜的新邊疆戰略
2025年6月推出的 InVigor Gold 系列,旨在充分發揮印度芥油菜的潛力,拓展加拿大與美國的邊際土地。具備Libertylink除草劑耐性、抗裂莢、抗黑腿病與優異耐熱性,23項試驗中平均比傳統油菜高產8%。(預計上市:2027年美國,2030年前后加拿大)
3 大豆產品的穩步迭代
Xitavo® 大豆系列將于2026年擴增至50個品種,新版本平均每英畝比2025年版增產1.8蒲式耳。
4 智種點評
BASF在油料作物上正打一場“內外兼修”的戰役。Nemasphere™意在解決傳統育種難以攻克的內生病害,是為“節流”;而InVigor Gold則指向了地理與氣候意義上的“外部邊疆”,是為“開源”。這預示著,未來的增產邏輯已從核心區的精耕細作,轉向對“非耕地產能”的系統性挖掘。。
拜耳:算法革命,從“育種”到“演算”的范式轉移
拜耳的布局勾勒出一幅“智能種子”的未來圖景,其核心是結構性創新與AI驅動的研發革命。
1 玉米的綠色革命
Preceon Smart Corn System(智能玉米系統)已進入研發第4階段。繼2024年傳統育種版后,轉基因矮稈版本計劃于2027年上市。該系統旨在增強抗倒伏性,并實現更精確的季中管理。
2 AI重塑研發管線
新型作用機制除草劑 icafolin 是拜耳AI戰略的成果。通過 CropKey 平臺,AI能快速匹配雜草蛋白與分子結構,極大加速新化合物發現。(預計上市:2028年)
3 大豆除草劑耐性平臺升級
第四代大豆性狀 Vyconic™,基于XtendFlex技術,提供對草甘膦、2,4-D、敵草隆、草銨膦及mesotrione的五價耐性。(預計上市:2027年,待審批)
4 智種點評
拜耳的戰略可概括為“三層革命”:矮化是綠色革命,RNAi是防御革命,AI是效率革命。當育種從實驗室的“試錯”轉向算法的“推演”,種業競爭的底層邏輯正在被改寫。未來的創新速度,將取決于計算能力與生物理解深度融合的深度。。
科迪華:平臺戰爭,“雜交”與“堆疊”的雙重護城河
科迪華正憑借其百年制種經驗,構建一個以“性狀堆疊”與“雜交技術”為核心的強大平臺。
1 玉米防御體系升級
2026年將廣泛推廣 PowerCore Enlist 技術(三種Bt蛋白+Enlist除草體系)。進階版 PowerCore Ultra Enlist 將加入Vip3A蛋白。未來,基因編輯技術將被用于開發多病害抗性性狀。
2 大豆價值鏈延伸
2025年推出含Enlist E3性狀的 Pioneer Plenish 高油酸大豆,2026年擴大供應。未來計劃推出整合了BASF的PPO抑制基因的四重除草劑耐性堆疊。
3 雜交小麥成為現實
科迪華宣布推出專有非轉基因小麥雜交技術,可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提高產量潛力與抗旱性。(預計上市:2027年,北美雜交硬質紅冬小麥)
4 智種點評
科迪華的強項在于“組合”的藝術。它通過多技術(Bt、Enlist、基因編輯)和多性狀(抗蟲、耐除草劑、高油酸)的平臺化疊加,構建了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更關鍵的是,它將“雜交”這一傳統育種技術,再造為適用于小麥的戰略性平臺,這預示著雜交小麥可能成為未來幾年最大的市場變量之一。
先正達:韌性定義者,面向氣候動蕩時代的育種哲學
先正達的創新體系緊密圍繞“田間表現”展開,其核心是構建作物在多變環境下的穩定韌性。
1 玉米根蟲防控升級
2025年3月推出的 Durastak 性狀,在Duracade基礎上新增作用機制,進一步增強對玉米根蟲的防控能力與產量潛力。(預計上市:2027年起在Golden Harvest和NK品牌推出)
2 應對氣候挑戰的先鋒
2024年推出的 Wild North 系列,主攻100天及更早成熟期玉米,強化耐寒與穩產性能,以適應北方嚴酷環境。
3 大豆的穩健表現
2026年新品系注重在逆境中保持強壯,許多品種疊加了氯離子排斥基因與STS(磺酰脲耐性)基因,以提升環境適應性。
4 智種點評
先正達的優勢在于其 “貼近田間”的研發邏輯。當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穩產”比“高產”更具現實意義。先正達通過其遍布玉米帶的農藝研究網絡,將“氣候韌性”從一個抽象概念,轉化為可預測、可編碼的育種性狀。它定義的,是農業在不確定性時代生存與盈利的新標準。

智種評論:三大主線與一個警示
1 主線一:精準化
“廣譜抗性”的時代正在落幕。從拜耳的RNAi到BASF的Nemasphere™,針對特定害蟲、特定生理路徑的“精準打擊” 成為新趨勢。這要求農民在決策時,不僅要問“抗什么”,更要理解“如何抗”。
2 主線二:系統化
單一性狀的競爭已升級為 “種植系統”的競爭。拜耳的“智能玉米系統”是典范,它將矮稈形態、抗性性狀與田間管理實踐深度融合,預示著未來農民購買的將不僅是種子,更是一套包含種子的“作物操作系統”。
3 主線三:價值外延
育種的目標正從“田間產量”向“價值鏈需求”延伸。科迪華推動的高油酸大豆和雜交小麥,意味著種子創新正直接對接下游食品與加工產業,為農民創造超越產量的附加值。
4 一個警示:繁榮下的隱憂
這片繁榮圖景背后,挑戰同樣清晰:監管不確定性:文中多數重磅技術均標注“待監管批準”,其上市時間表可能生變;成本與抗性管理:復雜的性狀堆疊必然推高種子成本,同時對農民的科學管理能力提出極高要求,如何延緩新一輪害蟲和雜草抗性的產生,將是巨大挑戰;技術可及性:這場由巨頭主導的高科技競賽,如何確保全球范圍內不同規模農場都能公平地受益,是行業必須面對的長期課題。
結語
從2025年的試驗田到2028年的規劃版圖,全球種業正經歷一場由多性狀堆疊、智能化管理與基因精準控制驅動的深度變革。對于農民而言,未來的盈利空間將更多取決于對“基因組合”的理解與運用,而不僅僅是“化肥增量”。讀懂巨頭的棋局,方能布局自己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