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種業安全則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前提。“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其自主可控是端牢中國飯碗、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河北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其種業的健康發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區域農業現代化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種業企業作為現代種業發展的核心市場主體,其創新活力、競爭實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直接關系到種源自主可控目標的實現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當前,河北省種業企業在取得一定發展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著育種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有待優化、資金壓力顯著等多重挑戰。為更好地把握“十五五”時期的發展機遇,應對挑戰,亟需深入研究河北省種業企業現狀,剖析問題,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對策。本研究旨在分析河北省種業企業發展現狀與面臨的關鍵問題,并據此為“十五五”期間提升河北種業核心競爭力、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筑牢糧食安全根基提供發展建議。
1
河北省種業企業發展現狀
1.1 種業企業發展趨勢良好
1.1.1 企業數量穩步增加
“十四五”期間,河北省種業取得長足發展,企業數量逐年穩步增加(表1)。截至2024年底,河北省持有效經營許可證的種業企業696家,比“十三五”攻堅之年(2019年的403家)增加293家,增幅72.7%。其中,部級發證種業企業26家、省級發證種業企業145家、市級發證種業企業79家、縣級發證種業企業446家。全省種業企業注冊資本在1億元以上的有11家,0.3億~1.0億元的有124家,500萬~3000萬元的有216家,500萬元以下的有345家,中小型企業較多,大型企業偏少(圖1)。


1.1.2 發展規模不斷壯大
截至2024年底,河北省種業企業總資產200.48億元,比“十三五”攻堅之年(2019年的101.06億元)增加99.42億元,增幅98.4%。職工總數10301人,比“十三五”攻堅之年(2019年的6525人)增加3776人,增幅57.9%。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2748人(碩士及以上學歷289人),占比26.7%;科研人員2012人,占比19.5%。“十四五”期間種業從業人員學歷和專業化、技術化水平正在快速提升,體現出企業對人才和創新發展的重視。
1.2 市場主體經營業績提升
1.2.1 企業銷售情況
“十四五”期間,全省種子企業銷售收入保持逐年遞增趨勢(表1),2024年河北省種業企業銷售收入71.97億元,比“十三五”攻堅之年(2019年的39.02億元)增加32.95億元,增幅84.4%。全省種子銷售收入超過2億元的企業有6家,1億~2億元的企業有9家。
1.2.2 企業利潤情況
2024年全省種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52億元,比“十三五”攻堅之年(2019年的4.61億元)增加5.91億元,增幅128.2%(表1)。企業利潤總額呈穩步增長趨勢,盈利情況良好,2024年盈利企業516家,虧損企業155家;另有25家企業不盈不虧。總體來看,絕大多數種業企業近年來經營情況良好,成本控制有效,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呈現出健康發展的局面。
1.3 科研投入逐步增加
2024年全省種業企業科研投入4.82億元,與“十三五”攻堅之年(2019年的1.48億元)相比增加3.34億元,增幅225.7%(表1),體現出種業企業對研發的大力投入。其中企業自主投入4.47億元,財政項目投入3323.15萬元。企業自主投入遠超財政項目投入,表現出企業對育種創新的高度重視。
2
河北省種業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雖然河北省種業企業在“十四五”期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對標國內農業發達地區,河北省的種業企業發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1 育種創新能力不足
高效利用種質資源和以現代技術為依托的育種方式是提高育種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雖然河北省種業企業在育種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種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研發能力不足,對種質資源的收集、鑒定、利用欠充分,種質資源的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也有待進一步提高。育種方法通常以雜交選育的傳統方法為主,缺乏“生物技術+信息化”為特征的高新技術作為支撐,河北省具有基因編輯能力的企業寥寥無幾。此外,研發投入占比較低。2024年河北省種業企業研發費用4.22億元,在營業總成本中的占比只有3.79%,雖然比“十三五”同期有所增長,但是與國際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2.2 產業結構不夠完善
種業產業集中度偏低的問題較為突出。就河北省而言,省內種業企業數量達696家,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名前十。然而,河北省前五大種業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總和僅約25%,這種碎片化的市場格局,使得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不僅造成了資源的重復投入與浪費,還導致整體收益成效難以達到理想水平。產學研融合不深入,技術研發與應用脫節。當前,河北省種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不夠緊密且頻次較低,使得大量科研成果難以有效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科研成果轉化率處于較低水平。更為嚴峻的是,部分科研成果在研發之初就偏離了市場需求,僅是為了完成項目指標而開展,缺乏市場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這種科研與市場需求的錯位,導致產學研“兩張皮”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轉。市場導向機制在種業行業存在明顯缺失,尚未構建起以市場需求為核心驅動的高效發展模式。當前,種業企業普遍遵循“研發什么賣什么”的路徑,而非依據市場需求精準開展研發工作,即“需要什么研發什么”。這種以研發成果主導市場的運作模式,嚴重抑制了企業的突破性創新能力,導致資源無法精準投向市場真正需求的領域,進而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2.3 企業資金壓力難以有效緩解
資金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性保障要素,對于育種周期漫長、風險較高的種業企業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關調查研究表明,聯合體區域試驗費用高昂是制約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個新品種從培育到上市需要經過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審定、市場檢驗等多個過程,時間跨度長達數年。在此期間,企業不僅要承擔高昂的經濟成本,還需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而且,新品種上市后還面臨著較高的市場風險,一旦無法達到市場預期,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被市場淘汰,難以實現產業化發展,導致企業前期投入的巨額成本付之東流。此外,資金支持政策的不完善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資金壓力。河北省種業專項基金覆蓋范圍有限、申報要求嚴格,多數小微企業因難以滿足申報條件而無法獲得資金支持;而銀行貸款手續繁瑣,審批周期長,還款時間安排緊張,對于用款周期較長的種業企業來說,難以通過銀行貸款滿足其資金需求。
3
河北省種業企業“十五五”發展建議
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一是加強市場監管,筑牢種業行業安全防線。強化全鏈條監管,推行種子質量追溯制度,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實現育種、加工、銷售全程可追溯,減少“假種子”“劣種子”流入市場的可能性;嚴格市場準入管理,淘汰不符合標準的小型作坊式企業,提升種業行業整體規范性,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發生,杜絕惡性競爭行為,逐步形成良性循環,為種業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二是優化資金使用程序,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建立健全金融政策體制機制,簡化銀行貸款手續,縮短審批周期,提供低息貸款途徑,滿足種業企業的資金需求;通過提供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稅負;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比如種子研發補貼、生產補貼等,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提高企業盈利能力。三是加強品牌建設,賦能企業發展。組織品牌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學習,提升品牌建設能力。整合省內優勢品牌資源,塑造“冀種”區域公共品牌,通過博覽會、電商平臺等渠道擴大影響力,建立品牌認證體系,對優質產品給予標識授權,提升消費者信任度。
3.2 充分利用種質資源,提升育種創新能力
種質資源是選育優良品種的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專家組組長劉旭表示,沒有種質資源做基礎,再先進的育種技術和保障條件,也不可能憑空育出新的優良品種。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是種業振興行動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于“十四五”期間完成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為“十五五”的種業發展、育種創新奠定了基礎。河北省通過歷次種質資源的普查、收集,挽救了一大批珍貴、瀕危、稀有農作物種質資源,使這些資源得到集中保護,為提升河北省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快種業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撐。此外,河北省種業企業還通過建設種質資源擴繁基地,對珍稀、瀕危的古老種質資源進行搶救性繁殖、保護,為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后,一是繼續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建設。河北省要建立現代化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常態化收集優異種質資源,保存天然基因,保護珍稀、瀕危地方品種,防止資源流失。建立省級種質資源圃與備份庫,綜合運用低溫保存、基因測序等前沿科學技術手段,對種質資源進行科學保護與精準管理,切實保障種質資源長期處于安全可用狀態。二是要高效利用種質資源。實施種質資源改良計劃,通過政策支持、宣傳引導等途徑鼓勵種業企業進行基礎材料的改良創制,提升育種創新能力;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推動種質資源的共享利用;開展資源登記工作,鼓勵種業企業、科研院校、社會組織登記已保存的資源信息,方便查找使用,避免重復研究與資源浪費。
3.3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種業核心技術
高端種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現代化的種業核心技術是推進種業企業轉型升級、種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一是要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出臺人才引進政策,吸納種業技術性人才,通過“引才+留才+用才”的模式,加大對技術人才的長周期扶持力度,做到以事業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實現“引得來,留得住,用的好”。二是完善內部培訓機制,搭建系統的培訓體系,設置涵蓋育種技術、種子生產加工及市場營銷等核心業務板塊的專業技能培訓課程,組織專家對種業企業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學習,結合案例分析,促進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提升職工的崗位技能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加強交流合作,搭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交流平臺,支持企業員工參加種業技術相關交流活動,及時學習當前育種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借鑒成功的育種經驗,拓寬種業人才視野。科研院校也要利用自身優勢,對種業企業提供最新的技術支持和幫助。四是注重種業企業的文化建設,企業可定期組織團建活動,加強不同部門員工間的情感交流,增強彼此信任度,培養不同團隊間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促進種子研發、市場推廣等日常工作任務的高效高質量完成。
3.4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優化建設產業集群
《農業農村部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意見》中指出,龍頭企業是引領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力軍,是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中堅力量,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主體,在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河北省也應該積極響應黨中央要求,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優化建設產業集群。一是組織開展種業企業摸底調查。按照“強優勢、補短板、破難題”的企業陣型,從全省范圍篩選出一批重點企業予以支持,著力打造一批育繁推一體化優勢龍頭企業,逐步形成由領軍企業、特色企業、專業化平臺企業協同發展的種業陣型企業集群。二是多方面提升企業實力。對于遴選出的重點企業和農作物品種要進行全方位支持,鼓勵應用數字技術,整合產業鏈信息資源,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支持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爭取國家科研項目,強化重點種源核心技術和育種技術研發能力,培育新品種、新品系。三是樹立龍頭企業模范,加強典型宣傳。從龍頭企業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培育人才、帶動農民就業等方面考量,充分挖掘可復制的成功案例,拍攝系列記錄片,開展技術共享、信息共享、渠道共享等,帶動其他中小種業企業共同發展。同時發揮種業行業協會作用,加強龍頭企業宣傳推介,形成正向激勵。
4
結語
“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是糧食安全的根基所在。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種子是關鍵支撐。推動種業企業健康發展,使其成為種業創新和發展的核心主體,是實現種業振興的重要著力點。“十四五”期間,河北省種業企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在攻堅之年,與“十三五”同期相比,多項數據達到甚至超過翻一番的水平。在未來的“十五五”時期,河北省應緊緊把握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的機遇,聚集優良品種培育,著力提升單位面積產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充分發揮自身種質資源優勢和本地特色,積極融入國家種業發展大局,為推動我國種業振興貢獻河北力量。(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河北省種業企業“十五五”發展建議》
?作者:辛迪,陳琦,呂麗媛,鄭琪
?單位:河北省種子總站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10期25-28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