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發布修訂后的GB 4404.1—2024《糧食作物種子 第1部分:禾谷類》與GB 4407.2—2024《經濟作物種子 第2部分:油料類》兩項國家標準。此次修訂聚焦種子質量提升與全鏈條管理,通過提高種子純度、凈度、發芽率等核心質量指標要求,強化種子生產、流通、使用各環節質量監管;同時完善品種真實性鑒定、種子溯源等管理機制,推動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兩項標準的實施,對于規范種子市場秩序、提升農業用種質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本文通過對比分析新舊標準差異,旨在為種子企業提供技術參考,指導種子企業加強自身管理,支撐種業標準化發展。
1
新標準修訂背景與戰略意義
種業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標準種子質量規范的支撐。在種業振興行動深入推進的背景下,保障種業安全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對種子質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標準的修訂,既是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產能升級的必然需求。當前我國種業正經歷從數量擴張向質量優先的深刻轉變,提高種子質量閾值可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生產工藝,推動產業向智能化、集約化方向升級,為構建現代種業體系奠定基礎。二是單產提升的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需要更豐產的好品種,也需要質量更高的好種子,歷年種子質量監督抽查結果表明,種子純度與發芽率的提高,對作物產量的提高作用顯著。三是技術進步的支撐。現代育種技術、智能化加工設備及集約化制種基地的發展,為質量躍升提供了技術保障。四是監管體系的系統完善。新修訂的GB 4404.1—2024《糧食作物種子 第1部分:禾谷類》與GB 4407.2—2024《經濟作物種子 第2部分:油料類》等標準,替代了2008版舊規,覆蓋稻、玉米、小麥、大麥、蕎麥、燕麥、高粱、粟和黍等9種禾谷類作物和油菜、向日葵、花生、芝麻、油用亞麻等5種油料作物種子,強化了全鏈條質量管控。新標準將于2025年10月1日實施,過渡期企業需完成產業鏈適配。
2
新標準核心修訂內容解析
2.1 關鍵質量指標升級
GB 4404.1—2024《糧食作物種子 第1部分:禾谷類》整合替代原有3項標準,主要調整如下。
發芽率限值提升
水稻:雜交種發芽率從≥80%提高到≥82%;玉米:非單粒播單交種發芽率從≥85%提高到≥88%;小麥:常規種發芽率從≥85%提高到≥86%;油菜雜交種:發芽率從≥80%升至≥82%;向日葵常規種大田用種:發芽率從≥85%升至≥90%;花生不帶殼大田用種:發芽率從≥80%升至≥85%,花生帶殼大田用種:發芽率從≥80%升至≥83%。
品種純度要求強化
水稻雜交種:純度從≥96.0%提高到≥97.0%;油菜雜交種:純度從≥85.0%提高到≥86.0%。
凈度標準升級
水稻常規種/雜交種:凈度統一從≥98.0%提升至≥99.0%。
水分控制趨嚴
高寒地區種子(水稻/玉米/高粱):水分上限從≤16.0%下調至≤15.0%;花生不帶殼種子:水分上限從≤10.0%降至≤9.0%。
2.2 新增監管對象與規范
轉基因玉米:首次要求基因轉化體真實性檢測與特異性純度控制;單粒播玉米:明確純度≥97.0%、發芽率≥93.0%;秈粳雜交稻:按母本類型(秈/粳)執行差異化的水分標準;雜交粟、油用亞麻:新增完整質量指標體系。
3
種子企業應對建議
本次修訂通過系統性提升發芽率、純度、凈度等核心指標,強化水分差異化管控,并新增轉基因種子等監管對象,彰顯了國家對種業全鏈條質量升級的導向。新標準的發布與實施給種子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根據自身特點,抓住重點方向,改善提升自身產業鏈,建議可從以下幾方面給予關注。
3.1 品種選育
品種選育是源頭,是種子質量的“遺傳基礎”和“內在潛力”。品種選育的首要目標是創造出具有優良遺傳特性的新品種,如高產、優質、抗病、抗蟲、抗逆、適應性廣、熟期適宜等,這些特性是種子未來表現優異與否的根本決定因素。品種的遺傳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種子可能達到的質量上限。選育在某種程度上設定了該品種種子所能達到的最高質量水平。以困擾全球農業生產的穗發芽問題為例,穗發芽是指作物成熟后期遭遇連續高溫、陰雨天氣時,在穗上萌發的現象。在我國南方稻區,常規稻約有6%的播種面積出現穗發芽,而雜交稻在制種過程中,由于需要施用赤霉素,且親本不育系具有種子休眠性淺、易裂穎的特點,穗發芽率更是高達20%,在雨量充沛的特殊年份和區域,穗發芽率還會進一步升高。穗發芽不僅會導致糧食作物減產,降低食用品質,還會嚴重影響作物制種質量,成為威脅糧食安全的重要災害之一。然而,如果通過品種選育手段培育出帶有抗穗發芽基因的水稻品種,其種子在收獲期遇雨時,就能夠憑借其天然的抗穗發芽能力,更好地保持種子質量,減少因穗發芽造成的損失。品種選育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種子的遺傳特性,還深刻影響著種子的生產特性。品種自身的特性直接決定了種子生產的難易程度和質量穩定性。例如,對于采用異花授粉方式制種的作物(如玉米),品種的開花習性是否有利于異花授粉,直接關系到制種純度的高低;種子休眠特性是否適宜也至關重要,既要保證種子在田間能夠整齊出苗,為作物生長奠定良好基礎,又要便于進行發芽率檢測,確保種子質量符合標準要求。綜上所述,只有將具有優良遺傳特性的品種與符合高質量標準的種子相結合,才能充分挖掘農業生產潛力,實現最高的產量水平、最優的產品品質和最強的抗風險能力。
3.2 種子生產體系適配
高水平的種子質量并非自然獲得,而是需要依賴于科學的種子生產技術體系。保障種子純度提高必須采用專業化生產模式,在隔離條件好、生態適宜的區域建立種子生產基地;采用精細化的田間管理措施,嚴格進行隔離、去雜去劣、病蟲害防治,并做到適時收獲;采用嚴格的質量檢測標準,依據國家標準或國際規則對種子批進行全面的質量檢測和認證,以確保種子質量達標;采用信息化、智能化設備設施,力爭做到生產可視化,利用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田間數據;采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全流程溯源;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化種植方案,使決策更加智能化。此外,對生產全過程數據進行采集,建立質量監測的綜合數據鏈,用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全過程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提升生產體系智能化水平。
3.3 種子加工倉儲條件升級
3.3.1 加工環節升級
一是清選分級方面,新增比重選種機、色選機,提升雜質剔除精度(凈度≥99.0%)。配備自動化包裝線,集成稱重—封口—貼標功能。二是干燥處理方面,采用低溫除濕干燥機(溫度≤35℃,濕度≤8%),避免熱損傷。三是包衣技術方面,引入生物制劑包衣設備,減少化學藥劑使用。四是推廣應用納米種子處理等前沿技術。南京大學環境學院趙麗娟團隊在納米技術提高作物逆境韌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究結果顯示:納米種子處理技術在不同作物中展現出顯著成效,其核心優勢體現在加速萌發、增強抗逆性及減少化學投入三大維度。水稻種子經硫化銅納米顆粒處理后,提高了地上部水楊酸和茉莉酸的含量,可實現對藤侖赤霉菌的有效控制。銀納米顆粒引發種子增強了水稻對稻瘟病菌的抵抗力,與水引發種子相比,水稻幼苗病斑面積顯著減小59%。納米種子處理技術不僅是農業科技的一次革新,更是應對氣候危機的戰略選擇,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賦能種子”,構建作物內在的抗逆機制,減少對外部化學投入的依賴。
3.3.2 倉儲設施升級
一是可從環境控制、結構優化、蟲害防控等方面提升。如安裝恒溫恒濕系統(溫度15~20℃,相對濕度30%~40%);增設二氧化碳監測儀,預防種子無氧呼吸;改造貨架為立體式可調節貨架,提升空間利用率30%以上;地面鋪設防潮層,墻面增加隔熱材料;采用磷化氫環流熏蒸系統+紫外線誘捕燈,減少化學殘留。二是升級智能化管理手段。如建立物聯網系統,部署溫濕度傳感器、監控攝像頭,數據實時上傳云端;設置閥值報警(如溫度超標自動啟動制冷);建立追溯系統,使用RFID標簽或二維碼,記錄種子來源、加工日期、檢測報告等信息。三是加強能源與環保投入。如可安裝太陽能光伏板,供應部分倉儲電力;采用LED照明+人體感應開關;廢棄物處理方面,可建立廢種子、包衣材料回收機制,合規處置。
3.4 銷售與監管合規升級:聚焦轉基因管理與追溯體系
應對轉基因監管要求是本次銷售管理升級的重中之重,而建立強大的全鏈條數字化追溯體系是實現有效合規管理的關鍵工具和基礎。
新標準首次將轉基因玉米納入標準監管范疇,要求品種轉基因真實性和純度要符合特定要求。該條款強化種子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表明國家高度重視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這要求企業必須強化內部管控,建立追溯機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開展農業轉基因研究、試驗、生產、經營、進出口、加工、標識等活動。
現代追溯機制核心在于數字賦能,這也是種子銷售管理機制升級的核心所在。建立全鏈條監管體系,覆蓋種子研發、生產、加工、包裝、標簽、倉儲、運輸、銷售、使用、售后等全環節。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二維碼等技術實現信息透明、高效追溯、智能監管。
4
結論
GB 4404.1—2024《糧食作物種子 第1部分:禾谷類》與GB 4407.2—2024《經濟作物種子 第2部分:油料類》標準的實施,系統性提升發芽率、純度、凈度等核心指標,強化水分差異化管控,并新增轉基因種子等監管對象,彰顯了國家對種業全鏈條質量升級的導向。持續的品種選育創新為農業生產提供新的、更優的遺傳解決方案;而不斷提高種子生產技術體系、升級加工倉儲能力,數字賦能種子銷售管理機制,則是保障種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新標準通過提高質量閾值與擴大監管范圍,倒逼種業全鏈條升級。企業需要以抗逆遺傳改良奠定質量基礎,以綠色精準加工(含納米技術應用)突破指標瓶頸,以智能倉儲與區塊鏈追溯保障質量穩定性,將轉基因合規管理納入戰略優先級。只有構建“遺傳—生產—加工—監管”四維協同體系,方能實現種業高質量發展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深度契合。(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新種子質量標準下種子企業的系統性應對策略》
?作者:龍利平,譚咸彬,胡青波,任浩
?單位:湖南省種子質量檢測中心;湖南省衡陽市農業農村局;湖南省農作物種子南繁中心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10期29-32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