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玉米制種
去甘肅張掖,還是新疆?
未來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在哪?
兩地各有優勢
格局尚未成型
生產成本高企、機械化持續推進
等多重因素影響下
種子公司們“用腳投票”……

某玉米制種基地在進行制種機械化演示
01
張掖玉米制種面臨幾大挑戰
10月中下旬的甘肅張掖,最低氣溫已下探至0℃以下。作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之一,這里的玉米種子已收獲完成,開始進行加工,發往全國。
“今年的市場走貨較慢,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的調貨。”張掖一家種子代繁公司的負責人說。
近幾年,我國的玉米種子持續面臨供過于求的問題,2024年全國玉米種子供需比達175%左右,在高庫存形勢下,新一年的玉米種子再次豐收。業內人士直言,這并非好事。
不少種子公司最頭痛的,就是怎么“去庫存”。一家種子公司負責人向農財君表示,公司種子庫存約3000噸,已是處境好的,周圍不少公司的庫存已達萬噸級別。每公斤玉米種子以45元計,一萬噸積壓種子的價值就高達4500萬元。
在張掖制種的代繁企業感受最為明顯。“訂單明顯變少了。企業下單都相對謹慎”“不少制種基地為了穩住訂單,主動搞降價,賠本賺吆喝。”“地方村鎮都在想法設法要大企業接基地。”
與此同時,人工成本高與機械化推進慢、土地連作與地力退化、同行惡性競爭、地方收取“隱性費用”等問題,也在困擾著當地玉米制種產業。
去雄和收獲是玉米制種的兩大核心環節,也是機械化的難點。人口老齡化導致去雄、掰棒子工價越來越高,在農忙高峰期出高價也找不到人。“今年掰棒子的人工在420-440元每天,最高480元每天。”
面對高昂的人力成本,推進制種全程機械化勢在必行。矛盾的是,張掖種子質量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自然晾曬帶來的高芽率和光澤度、人工去雄帶來的高純度,以及人工收獲帶來的低破損率。
對于制種全程機械化,張掖當地已有不少企業購入國產制種機械,一些大型企業則考慮進口制種玉米果穗收獲機和剝皮機。“機器價格大約是國產的兩倍,但各方面性能還是會好一些。”
02
實力好實力差都往新疆跑
甘肅、新疆是我國玉米制種的兩大核心區域,合計制種面積占全國70%以上,兩地的競合關系為業界所關注。
“實力好實力差都往新疆跑”“身邊好多公司都去新疆制種了”。近幾年,新疆玉米制種發展持續加速,制種面積一度超越甘肅張掖,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
數據顯示:
2020年,甘肅、新疆的雜交玉米制種面積分別約為129萬畝、46萬畝。
2023年,甘肅、新疆的雜交玉米制種面積分別約為165萬、168萬畝。
2025年,甘肅、新疆的雜交玉米制種面積分別為“穩定在160萬畝以上”、142萬畝。
在伊犁伊寧縣,2025年玉米制種面積逆勢上漲至31萬畝,創歷史新高。
當地業內人士分析,伊犁地處河谷地帶,水土光熱資源豐富,近年來,當地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高效節水、建設伊寧縣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及伊犁種業科技大廈,在制種產業招商引資上不斷發力,這一做法值得借鑒。“政策寬松、成本較低也是主要原因。”
驅動種子公司轉往新疆制種,成本是最大考量。相較于張掖,新疆制種畝保低、產量高,還有大量潛在可利用的土地,平整遼闊,適合機械作業。
當然,新疆制種的“不足”在業內也眾所周知,諸如氣候不穩、烘干加工配套不完善、機械化程度高帶來種子質量下降,等等。

新疆博州的萬畝制種玉米機械化抽雄
張掖一家代繁企業已在新疆建設制種基地,收獲的種子再拉回張掖加工。“從外面拉回的種子,想拿到檢驗合格證會更難,大概是地方保護作祟。”該企業負責人認為。
當前,轉基因玉米品種的制種面積也在快速擴張,對常規雜交種的影響逐漸顯現。目前張掖及新疆多個地方均已開始轉基因玉米制種。
轉基因玉米全面放開對非轉基因種子庫存構成巨大挑戰。現有庫存主要為非轉基因種子,若不能在1-2年內及時消化,很可能面臨轉商危機,造成經濟損失。
張掖玉米制種產業起步早,基礎好,更規范,新疆部分基地正嘗試著學習當地的競爭性基地配置、設置畝保指導價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張掖還是新疆的“師傅”。
以張掖為風向標,我國玉米制種畝保在2018-2023年實現5年連漲,2023年最高峰時達4200元,加上代繁費等,每畝綜合成本達5600元左右。在2024、2025年則連續下滑,2025年甘肅張掖的畝保為3600-3800元,新疆則為2800-3000元。
今年,進口玉米大幅下降,大田玉米糧價較好,有望為來年的土地流轉價格提供支撐。但種子庫存積壓,卻依舊讓種子企業在制種訂單上犯難。
兩相矛盾之下,新一年的玉米制種畝保價格尚未確定,是漲是降,業界看法不一。
“目前就是種啥都不掙錢,玉米制種畝保再降下去的話,也沒錢掙了。”張掖一位制種農戶說。
記者丨張植宏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