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戰略能夠幫助企業在猶如激烈競技場的行業環境中精準定位,從而更有效地維護自身的競爭力。基于行業結構分析來制定競爭戰略,對企業維護核心競爭力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正如波特指出的行業不同占據主導地位的競爭力不同,農作物種子行業占據主導地位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科技創新能力的物質載體——品種。品種是農作物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研發戰略、市場營銷戰略和戰略規劃等活動均是圍繞品種來展開和制定的。種子行業內的競爭集中體現為不同品種圍繞市場份額展開的競爭爭奪行為,從品種視角審視和制定企業競爭戰略對于農作物種子企業至關重要。
內蒙古轄區覆蓋東北、華北和西北區,其氣候氣象、土壤類型和光熱條件等生態因子適宜北方極早熟組、早熟組、東華北中早熟組、東華北中熟組、東華北中晚熟組和西北玉米組等6個生態類型區的玉米品種種植。從而,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所處的行業競爭環境,是玉米品種在6個生態類型區激烈競爭的市場格局。
2000年種業市場化改革以來,由于缺乏有效的競爭戰略,內蒙古玉米種業發展滯后,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企業少和突破性品種少兩方面。從玉米種子生產經營企業數量來看,種子企業數量與玉米種子實際需求不相匹配。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東、河南等5個省(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玉米糧食生產大省,其玉米產量總和占全國玉米總產量的50%以上。截至2024年底,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數量只有56家,而黑龍江有101家、吉林有148家、山東有90家、河南有159家,內蒙古明顯落后于其他糧食生產大省。同時,突破性玉米品種少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核心競爭力相對較弱,20多年來僅有豐田6號、西蒙6號、宏博701等幾個突破性品種能在東華北和西北區銷售推廣。近年來,生物育種技術發展迅猛,品種創新進程不斷加快,品種競爭規則正處于快速重塑過程中。與此同時,全球種業領域兼并重組的步伐日益加快,給中國種業“規模小、競爭力弱”的基本格局帶來了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國內多個省份紛紛成立區域性種業大集團,此舉正深刻改變著種業行業結構的競爭力格局。而大型央企強勢進入種業領域,更是吹響了種業國家競爭的號角。從應對種業行業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出發,以種業振興行動為契機,制定科學的競爭戰略,從而塑造和發揮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生存和發展不可回避的現實選擇。本文采用波特競爭理論,從玉米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品種視角對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戰略選擇問題進行探討,力圖為企業選擇科學的發展路徑提供啟發,為制定提升內蒙古玉米種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建議。
1
數據來源
1.1 研究樣本
以內蒙古56家玉米種子企業作為研究整體,剔除近年新設企業、玉米品種審定數量少和市場份額少的企業,選取經營穩定,每年有新品種通過審定或有突破性品種推廣面積穩步攀升的13家企業作為研究樣本。
1.2 資料來源
采取實地調研、深度訪談和數據統計歸納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實地調研了解企業品種科研投入、品種審定和銷售情況,并與企業科研人員、市場銷售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同時,通過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查詢2015-2024年玉米品種審定情況,并結合實際情況對數據進行整理。將超早熟組品種并入極早熟組進行統計,將青貯玉米品種按照生育期天數并入普通玉米早熟組或中晚熟組,剔除企業與區外企業合作審定的普通玉米品種和鮮食玉米品種。
2
行業結構分析
2.1 行業競爭力分析模型
波特采用五大競爭力模型,即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產品的威脅、品種使用者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以及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來分析行業結構(圖1)。

2.2 行業競爭力分析
2.2.1 新進入者的威脅
玉米種子企業進入種業的壁壘主要來源于銷售渠道和自有品種數量。有銷售渠道沒有自育品種,企業只能獲得行業平均利潤,其營業利潤不足以支撐品種研發的長期投入;限于玉米品種的生命周期一般為3~5年,光有好品種而沒有市場營銷,同樣也不能創造利潤并維持種子企業的健康發展。從行業壁壘視角看,玉米種業的新進入者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科研單位,即從事玉米品種選育的單位采取新設種子企業的方式進入行業;二是營銷企業,即多年從事種子銷售具備規模化銷售網絡的單位設立種子企業;三是資本市場并購組建的新設種子企業。從多年玉米種子企業數量變化看,新設玉米種子企業數量波動非常小。同時,新企業進入后對行業競爭格局的影響也主要體現在品種方面。新進入企業品種的熟期決定了企業競爭對手的范圍,只有在同一生態適宜區銷售種子的企業才是真正的競爭者,不是行業內所有的玉米種子企業都對其競爭產生影響。因此,新進入企業對競爭的影響主要在于同熟期新品種創新的速度和數量。
2.2.2 替代產品的威脅
對于玉米種子行業而言,比較經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或有補貼政策支持的其他農作物可能對玉米種子需求產生替代效應。例如,大豆種植補貼政策可能在較大范圍造成玉米種植面積減少。辣椒、番茄、向日葵等經濟作物的效益會對玉米種子的需求彈性產生影響。經濟作物的市場收益波動和國家種植業補貼性政策的出臺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替代產品對玉米種子企業的競爭格局影響是不可預測的。
2.2.3 品種使用者的議價能力
玉米種子的使用者包括個體農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組織等多元化主體,從而導致品種需求具有多層次性和多樣性、流行性和時間性、發展性和可引導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種類多且分散分布的品種使用者議價能力不強,對玉米種子企業的競爭力影響有限。
2.2.4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玉米種子企業為了種子銷售,從供應商采購的物品主要有種子包衣劑、種子包裝袋等。種子包衣劑為化工產品,其價格受整個化工行業的供求關系影響,供給彈性小;種子包裝袋的成分主要為聚乙烯,其成本也主要受化工行業周期性變化影響,供給彈性也較小。同時,種子包衣劑、種子包裝袋等物品的總價值約占每單位種子銷售成本的10%~15%,在單位種子價值中占比非常小,從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對玉米種子企業的競爭力影響也較小。
2.2.5 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
玉米種業占主導地位的競爭是相同熟期品種之間的競爭。因此,并不是行業內的每個種子企業都是競爭者,只有在同一生態區銷售相同熟期品種的企業才是真正的競爭者。
按照區域可以將現有競爭者分為內蒙古轄區內的競爭者和轄區外的競爭者。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少,轄區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強度低,形成了企業之間品種互補的行業結構。相比而言,內蒙古轄區外種子企業對區內玉米種子企業的競爭力具有較大影響。以先鋒公司為代表的國外公司對內蒙古種業市場沖擊較大,先玉1483、先玉1619等品種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和巴彥淖爾市等蒙西地區市場占比不斷上升,是市場的主要競爭者。而以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國內大公司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等早熟區域市場分額不斷上升,是內蒙古早熟類型區的主要競爭者,以C1563為代表的早熟品種市場份額占比較大。而內蒙古通遼市玉米種子市場形成以京科968為主導的“一品獨大”的種子市場格局。因此,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現有行業內的競爭者主要來自區外企業。
2.3 行業結構特征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玉米種子行業內的競爭是從品種再到企業競爭的“品種衍生的競爭”,其實質是品種創新能力的競爭。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要從種質資源入手,不斷增強新品種選育科研投入和能力建設,通過精準確定品種研發戰略來培育核心競爭力。
3
基于品種的競爭戰略選擇
3.1 品種數量分布特征
從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整理得到2015-2024年13家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審定通過的玉米品種概況(表1)。

根據表1可知,13家樣本企業審定通過的玉米品種數量分布呈現出以下特征。
(1)集中分布。從表1可以看出,科河、西蒙、興豐、金葵艾利特、宇豐、玉龍、鑫達、宏博、豐墾等9家公司玉米品種的熟期組分布呈集中趨勢,都專注高光熱條件生態類型區的玉米種子市場。側重于中熟及中晚熟類型品種的企業有科河、西蒙、金葵艾利特、宇豐、宏博等5家公司。其中,科河只專注中晚熟一個生態類型區的品種選育推廣,其他熟期品種沒有涉足;金葵艾利特除中熟和中晚熟兩個組別外也沒有其他生態類型區品種進行研發;宏博盡管有其他熟期組品種通過審定,但中晚熟類型品種在其審定的品種中數量占比較大,以宏博701為代表的東華北中晚熟品種是其主要的科研領域;宇豐側重中熟和中晚熟品種的選育推廣,雖然有零星早熟類型品種通過審定,但由于其公司位于赤峰市,中熟和中晚熟類型品種是其研發推廣的重點。興豐、玉龍、鑫達和豐墾4家種子公司則側重于早熟類型區玉米品種的選育推廣。其中,興豐和豐墾2家公司都位于內蒙古興安盟,其品種生態類型主要以極早熟、早熟和中早熟3個類型為主,品種類型非常相近。興豐側重極早熟類型品種,而豐墾則側重早熟類型品種,兩者有細微差別。玉龍和鑫達2家赤峰市玉米種子企業均定位于中早熟類型品種的選育,雖然有個別早熟和中熟類型品種,但其在行業中的定位主要在早熟品種。
(2)連續分布。利禾、真金、蒙新農、種星4家種子企業的品種從極早熟到中晚熟5個類型區均有涉及。種星各熟期組品種為2個左右,表明其同時發力各生態類型區的種子市場。利禾各熟期品種數量和總的品種數量均遙遙領先于內蒙古其他種業公司,顯示其品種創新能力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真金和蒙新農2家公司雖然各熟期均有涉及,但也各有側重,真金側重中熟類型品種,蒙新農側重中晚熟類型品種。
3.2 競爭戰略分析
玉米品種和其他農作物品種一樣,品種的特征特性決定了其生態適應性。從市場營銷方面看,品種的適應性決定了其潛在的銷售推廣范圍和目標市場。因此,可以從品種熟期出發來制定競爭戰略。根據品種數量分布特征,13家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的戰略矩陣如表2所示。

3.2.1 總成本領先戰略
對于各熟期組品種都有研發選育推廣的利禾等4家企業,采取總成本領先戰略是比較科學的選擇。這4家企業同時生產經營多個熟期組品種,需要從多環節來降低成本。在品種研發環節,要構建核心育種群,相鄰熟期品種盡量使用相同或近似的親本繁殖材料。制種環節,要從品種的特征特性出發優化布局制種區域,盡量將制種區域集中。在保證制種質量的前提下,制種基地盡量靠近公司本部以減少運輸成本和有關管理費用。在田間授粉、種子收獲等關鍵環節要協調好人力與物力,通過科學管理提高效率。要加強庫存管理,減少每年的品種庫存數量,努力實現零庫存,減少品種更新包裝費用和回收管理費用。銷售環節,要努力降低不同熟期品種營銷布局中的物流成本,盡量減少不同目標市場調(換)貨開支。加強營銷管理,采用提前預收種子款等營銷策略減少企業資金使用量,降低資金成本。
同時,還需要控制好可能產生的風險。制種環節要避免親本材料組合錯誤造成的損失;種子入庫環節,特別是在種子卸貨過程中要進行精細管理,防止品種混雜造成重大質量事故;在種子精選過程中要防止前品種和后品種在加工倉的混雜;在包裝標識環節要加強標簽標識管理,避免包裝和種子不一致導致假種子事故發生。
利禾在品種選育方面構建了完善的品種選育測試體系,育種已具備了規模化效應,單個品種的選育成本相對較低。該公司位于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赤峰市松山區,采取當地制種有效控制生產成本,形成制種、加工和銷售的產業鏈整合優勢。蒙新農在新疆建設玉米制種基地,通過科學管理降低制種風險和制種成本。同時,該公司在吉林省公主嶺、黑龍江省、內蒙古通遼市和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建設布局新品種繁育測試基地,基本形成了目標市場的精準育種、精準銷售,實現了市場和科研的一體化融合發展,成本效應明顯。真金錨定內蒙古沿黃玉米中熟和中晚熟種植區,充分利用公司區位優勢拓展玉米制種產業,通過降低制種成本提質增效。種星依托多年構建的市場營銷渠道穩步拓展市場,獲取學習曲線帶來的成本下降收益。
3.2.2 差異化戰略
科河等9家公司專注特定類型區的玉米種子使用者,能夠給品種使用者提供獨特的使用價值。科河定位于中晚熟玉米品種的生產經營,其品種在增產穩產方面優勢明顯,所經營的科河699,種植面積從2020年的2.24萬hm²(33.58萬畝)增加到2024年的2.96萬hm²(44.38萬畝),年均增長率為8%,品種在內蒙古、甘肅、寧夏、山西等省(區)的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宏博立足內蒙古通遼區位優勢,專注中晚熟類型品種的選育推廣,宏博701種植面積從2020年的4.71萬hm²(70.67萬畝)猛增到2024年的11.71萬hm²(175.72萬畝),增長了約2.5倍,年均增長率為37%。自2000年《種子法》實施以來,該品種始終是內蒙古年均推廣面積超過6.67萬hm²(100萬畝)的少數品種之一。豐墾自成立以來始終深耕內蒙古、黑龍江早熟玉米種子市場,通過持續的品種研發更新與市場推廣,實現業務成效穩步提升。其推出的“興墾”系列玉米品種憑借優異表現積累起良好的市場口碑,目前已成長為專注早熟玉米領域的行業領軍企業,市場認可度持續攀升。玉龍具有20多年的歷史,一直專注于中早熟玉米品種的選育推廣。公司采取“精專”模式專注細分目標市場需求,每年均有新的中早熟品種推廣應用,形成了品種研發與市場推廣的良性發展。興豐等其他企業也都立足自身擅長的品種類型,聚集特定目標區域深耕細作,通過精準對接種子使用者的差異化需求,持續優化品種適配性與服務響應能力,逐步構建起基于細分市場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在行業競爭中形成特色化發展路徑。
3.2.3 集中戰略
集中戰略是企業專攻特定目標市場的競爭戰略,與差異化戰略的區別在于集中戰略的目標市場是行業細分市場,范圍較小。集中戰略使得企業避開與大企業的市場競爭,通過品種優勢來滿足特定區域的需求。
蒙新農、興豐、玉龍、鑫達、豐墾5家企業適合采用集中化戰略。蒙新農錨定黑龍江早熟玉米種子需求開展精準育種,努力篩選抗低溫特性強的種質資源,選育能克服黑龍江每年春季播種后低溫冷害的品種,采取的是專攻特定區域的競爭戰略。興豐則專注極早熟玉米種植區,其研發目標是不斷推出適宜低積溫區域種植的玉米品種。由于中早熟玉米種植區具有分散的特點,玉龍和鑫達可采取集中戰略滿足這部分市場需求。
4
結語
農作物種子行業的特點決定品種是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本質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對于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而言,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種質資源優勢確定品種研發戰略,進而確定競爭戰略。采取目標市場精準育種可以發揮種質資源優勢,塑造和維護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針對多生態類型區的品種創新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需要控制各環節的交易費用來實現競爭力的提升。競爭戰略的選擇需基于實際情境動態適配,戰略本身并無絕對優劣之分,關鍵在于能否持續匹配市場需求并維持競爭優勢,只要能夠達成這一目標,即為可行的競爭戰略。(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基于品種視角的內蒙古玉米種子企業競爭戰略分析》
?作者:李欣,孫宇燕,崔曉紅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9期20-24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