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山東省玉米生產現狀與單產提升路徑分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5-07-25  來源:《中國種業》2025年第8期  瀏覽次數:1191
 

      玉米是山東省的主要糧食作物與飼料作物,常年種植面積386.67萬hm²左右,產量約占全國玉米總產量的1/10,山東玉米生產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多年來,山東省選育的“掖單”“登海”“魯單”等系列玉米新品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為我國玉米持續增產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畜牧業及玉米深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玉米年需求量逐年增長,2023年我國進口玉米數量達到2713萬t,同比增長31.6%。2024年國內玉米供給充足,產需缺口有所縮小,玉米進口總量約1364萬t,同比下降49.7%。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加的國際環境,大幅提高玉米產量,降低對外依存度,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4130億斤,比上年增加221.8億斤,增長1.6%,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山東作為玉米主產區,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全省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2024年全省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指導意見》。2023年齊河縣被確定為全國玉米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并啟動了“德聊噸半糧”等六大糧食單產提升引領區,以玉米大縣整建制示范帶動,主推密植技術模式,集成配套各類資源措施,成效顯著。2024年山東持續將玉米大面積提單產作為農業生產的“頭號工程”、主攻方向,依托國家級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和糧油綠色高產高效行動項目縣協同攻關,梯次建成了一批百畝攻關田、千畝示范方、萬畝高產片。

      1

      山東省玉米生產現狀

      山東地處黃淮海玉米主產區,近20年山東省玉米在播種面積、總產量以及單產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文將2004-2024年全省玉米播種面積、玉米總產量、單產、分布等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山東省玉米生產現狀以及特征。

      1.1 播種面積

      從圖1可以看出,2004-2024年山東省玉米播種面積呈現增—降—增的態勢,2004-2016年播種面積持續增加,2016年達到406.14萬hm²;隨著2016年國家推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取消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等綜合因素影響,玉米產能過剩,山東省玉米播種面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9年降至384.84萬hm²。2020-2021年因玉米價格大幅上漲,農戶種植玉米的積極性提高,播種面積恢復性增加。2022年山東省政府貫徹實施“兩穩兩擴”任務,玉米播種面積穩定在388.22萬hm²,占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的46.27%,居全國第3位。2024年玉米播種面積389.28萬hm²,同比增加0.98萬hm²,增幅0.25%。因此,在當前耕地緊張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玉米播種面積難以進一步擴大。

      1.2 總產量情況

      玉米總產量的變化與播種面積的增減基本保持一致,總體來說,總產量有了大幅的提升。從圖2可以看出,總產量由2004年的1499.15萬t,增長至2024年的2722.70萬t,20多年來增長了1223.55萬t,增長率高達81.62%。其中,2004-2017年玉米總產量呈穩定增長的態勢,而在2018-2019年呈下降態勢,2020-2021年又出現總產量提升的波動情況,2021年至今隨著玉米價格的上漲又促使玉米總產量持續增長,種植發展形勢明顯向好,創下歷史新高。2015-2024年山東省玉米總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2500.00萬t以上。

      1.3 單產情況

      相比于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山東省的玉米單產有較為明顯的波動,在各個時期增長率有較大差異。從國際國內單產水平看,2024年美國玉米平均單產達到11517.00kg/hm²,而我國玉米平均單產為6587.71kg/hm²,山東省是6994.15kg/hm²,分別比世界單產水平最高的美國約低42.80%、39.27%,也顯著低于阿根廷和烏克蘭等其他玉米主產國。從圖3可知,2004年全省玉米每hm²平均產量達到6103.00kg,2024年全省玉米產量為6994.15kg,20多年來單產水平提升了891.15kg,但平均每年以不足2%的速率增長。從全省玉米生產實際水平來看,與新疆、吉林、內蒙古等地區相比,山東省玉米單產水平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通過提高單產水平來實現產量增加的方式更為科學、合理,也更具有可持續性。

      1.4 種植區域

      山東省16個市均有玉米種植,目前,山東省玉米主產區主要分布在菏澤市、德州市、聊城市、濰坊市、濱州市、濟寧市、臨沂市、泰安市、青島市和濟南市,10市玉米產量均超過100.00萬t,播種總面積約為323.73萬hm²,總產量為2287.25萬t,面積占比高達83.37%,產量占比達84.40%。從表1可知,魯西北片區是山東省玉米生產的優勢區域,玉米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高于其他地區,分別占全省的33.82%和34.81%。其余地區玉米播種面積由大到小依次是魯西南片區、魯中片區、膠東片區,分別占全省的31.99%、22.19%、12.00%;玉米總產量由大到小依次是魯西南片區、魯中片區、膠東片區,分別占全省的32.27%、21.47%、11.45%。魯西北片區單產水平最高,達到7187.72kg/hm²,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93%,魯中片區單產水平與2030年單產區域目標差距最小,為21.00kg。

      1.5 種植品種

      2024年全省玉米種植品種數量530個,種植面積在6.67萬hm²以上的品種有登海605、鄭單958、MY73、魯單510、中科玉505等17個品種,其中,山東省內企業和科研單位自主選育品種有登海605、魯單510、登海685、天泰316,占比23.53%,魯單510被列為2025年山東省農業主導品種。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自主選育的登海605連續多年入選國家主導品種,為國家玉米生產作出了突出貢獻。從品種審定的栽培技術要點來看,大部分玉米品種的適宜種植密度都在4000~4500株/667m²,因此,培育耐密性強、適應性廣的玉米品種,并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是進一步提升玉米單產的有效途徑。

      2

      制約玉米單產提升的因素

      2.1 耐密型玉米品種選育亟待突破

      2016年新修訂《種子法》和《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實施后,品種審定渠道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每年通過審定的玉米品種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然而,從品種特性看,當前通過審定的耐密型玉米品種在數量和質量上仍難以滿足生產需求。以山東省玉米主栽品種登海605為例,其推薦種植密度為4200株/667m²左右,且在適合機械化收獲等方面與國外品種相比差距仍較大。這一現狀反映出我國玉米耐密育種面臨多重挑戰:首先,種質資源創新不足,以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核心自交系掖478衍生品種曾一度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5%,但后續突破性新種質匱乏;其次,育種目標與生產需求存在脫節,國家區域試驗每667m²平均產量650kg,較大田生產產量(420kg)高出230kg,表明區域試驗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仍有難度。

      2.2 種植密度偏低

      種植密度是影響玉米單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山東省玉米大田種植密度為4000株/667m²左右,大面積生產水平僅實現現有品種產量潛力的60%左右,距離密植增產技術提出的6000株/667m²密度目標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種植密度過低將直接導致土地、光照等資源利用率低,打破產量構成因素之間的平衡關系,制約玉米生產和單產提高。另外,部分農民為了提高玉米產量,選用稀植品種盲目密植,出現空稈倒伏,未實現增產增收反而減產的情況。

      2.3 田間管理精細化程度不足

      當前田間管理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過量施用氮肥、長期淺耕及秸稈焚燒等不當農事操作導致土壤嚴重板結,耕層淺化問題突出。這不僅降低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削弱了土壤的肥水供給能力,更直接影響了玉米的抗旱、耐澇和抗倒伏性能,造成20%~30%的產量損失。二是防災難度大,玉米生育期正值干旱、高溫、強降雨、陰雨寡照、強風等氣象災害的高發期,對玉米生長不利,排水系統不暢、農田防護措施不足、病蟲害防控設施缺失等問題,導致災損加劇,玉米單產年際間波動較大。三是盡管山東省已示范推廣夏玉米抗逆減災單產提升技術、清茬密植錯位播種等主推技術,且示范點平均增產率都達10%以上,但由于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戶接受度不高等因素,使這些高效技術尚未實現大面積普及應用,制約了玉米生產潛力的充分發揮。

      2.4 收獲時間偏早

      目前,山東省玉米大面積推廣的品種多為中晚熟品種,生育期偏長,種糧大戶存在“搶收玉米、趕種小麥”的習慣。收獲偏早,易導致玉米籽粒成熟度差、含水量大、粒重低、機收脫粒破損率高、儲存期易發霉,損失較大。

      3

      山東省玉米單產提升路徑分析  

      以增密為核心的玉米單產提升技術,是破解玉米產量“平臺期”的關鍵路徑,其核心在于品種耐密化、密度精準化、管理精細化,以實現密而不擠、勻而不倒、穗勻粒飽。

      3.1 鑒選品種,夯實高產基礎

      種子是決定玉米單產的關鍵內因,通過選育耐密植玉米品種,以增加玉米生產能力來實現單產大幅提高。積極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等骨干種子企業與科研院所進行科企合作,結合市場需求及當前密植主推技術,加快推出高產優質、多抗耐密、宜機收品種。短期內將種植密度普遍提高到67500~75000株/hm²,利用5~10年時間提高到90000株/hm²。并且,結合轉基因、基因編輯等生物育種技術的應用,加快育種速度,篩選抗蟲、耐除草劑轉基因玉米品種,減少噴藥、翻耕等機械作業,推動密植、輪作間作、秸稈覆蓋等高產輕簡化栽培技術的應用,確保產量的提高和質量的提升,更加適合智慧農業的發展。比如,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SF01和CRISPRCas-SF02對玉米基因進行改良,使玉米株高降低約25%、穗位高降低40%。

      3.2 抓田間管理,挖掘單產潛力

      一是合理耕作、改善土壤結構,合理的土壤耕作可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滲水能力、增加土壤通透性能,為玉米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因此,在冬小麥—夏玉米周年兩熟的種植背景下,建議采用“兩旋一深”的耕作模式,定期翻耕、施用有機肥,保持土壤疏松和肥力,促進植株生長發育。二是采用現代技術加強病蟲害監測,提前預警,定期巡查,發現病蟲害應及時采取生物或化學防治措施;建設灌溉和排水設施,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根據實際情況,抓好田塊平整、高效節水和灌排渠系建設,提高農田綜合效益,增強抗災能力。三是在玉米種植生產中積極推進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重點是推廣精細機播、合理密植、精準調控等關鍵技術。鼓勵種糧大戶、農機合作社購買利于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高性能播種機械和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專用機具,推動玉米生產水平穩步跨上新臺階。

      3.3 適期減損收獲,實現顆粒歸倉

      玉米成熟期包括乳熟期、蠟熟期、晚熟期3個時期。晚熟期籽粒達到生理成熟,體積和重量達到最大,通過適時收獲,確保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達到最佳狀態,可以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加強培訓宣傳。依托玉米新品種展示點和百畝、千畝示范方,例如利用商河縣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示范中心,組織基層農業推廣人員、新型職業農民和種植戶進行現場直播和田間觀摩,開展玉米耐密新品種、大面積單產新技術的培訓指導,創新推廣方式,提高科學選種、用種和新技術使用水平,切實發揮新品種、新技術在玉米生產中的增產作用,持續促進大面積單產提升。(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山東省玉米生產現狀與單產提升路徑分析》

      ?作者:郎麗娜,李成磊,魏平,何艷芳,張曉霞,齊同星,劉存輝

      ?單位: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8期14-18頁 轉載請注明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