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種業商務網主播團隊走進河南農業大學,深入該校副校長湯繼華教授領銜的玉米遺傳育種教學科研團隊,探尋玉米核心種質育種的關鍵技術與成果,為種業農業行業從業者帶來前沿資訊。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玉米育種工作雖面臨周期長、風險大、失敗率高的挑戰,但湯繼華教授團隊憑借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湯繼華教授團隊長期聚焦玉米育種基礎理論與高效育種技術、種質資源創新與新品種選育等關鍵領域,致力于打造玉米種子的“中國芯”。他們以高產優質、耐密抗逆、適宜機收為育種目標,通過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手段,如提前開花散粉時間、優化根系角度增強抗倒伏能力、改善株型和籽粒形狀等,緊密圍繞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和需求,將玉米育種事業做到了極致。團隊在基因克隆與機制研究方面成果顯著,先后克隆了10余個與玉米株型、產量、抗性、雜種優勢等性狀相關的關鍵基因,明確了調控玉米鐵含量的關鍵基因ZmNAC78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為鐵營養強化新品種的選育提供了基因資源;克隆了全球排在前列的南方銹病抗病基因RppC,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闡明了玉米雄性不育的遺傳基礎,發現atp6c基因導致雄花敗育的機制,并克隆了恢復基因Rf4和Rf5,提出了穩定不育胞質供體、雙基因恢復系的三系利用策略,建立了不育化制種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已有10余家種子企業使用,有效降低了制種成本,促進了不育化制種技術在種子生產上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截至目前,湯繼華教授團隊已申請10余個玉米功能基因的發明專利,成功選育出20多個通過國審和省審的玉米新品種,并在生產上進行了大面積示范推廣。其中,MY73品種憑借耐密性好、容重高、出籽率高、綜合抗性好等突出優點,入選農業農村部2023、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2023年,該品種推廣面積達2088萬畝,成為當年全國推廣面積排名第一的玉米雜交種,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湯繼華教授團隊的實驗室里,懸掛著三條橫幅,上面寫著送給學生們的三句話:“人生階段性”“科研時效性”“細致、精致、極致”。這不僅是對科研工作的深刻理解,也是對農業從業者的一種啟示。作物生長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科研人員更要精準把握研究對象的季節性特點和科研的時效性要求,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絕不能拖延。

種業商務網主播團隊此次走進河南農業大學,不僅深入了解了玉米育種的前沿技術和科研成果,更深刻體會到了科研人員的使命擔當和對農業事業的執著追求。我們期待這些成果能夠為種業農業行業從業者提供有益借鑒,助力我國種業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