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細雨綿綿,穆薩·達博帶著一幅色彩明麗的油畫來到袁隆平院士墓前。畫面上,收割機在稻田中穿梭,非洲農民和中國雜交水稻專家一起站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上展露笑顏。
這是一段隆平高科援非連結的雜交水稻友誼,也是一段隆平人賡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的情緣。
今年3月,王毅外長在記者會上提到,“有位岡比亞農民專門把他種的大米送到湖南,向袁隆平先生表達敬意”。故事的主人公正是穆薩。
穆薩說,他的人生軌跡因一粒種子而改變。2019年,這位年薪10萬美元的美國通信工程師,因父親去世回到岡比亞繼承農場,但迎接他的卻是泥濘。
他第一年僅種植了3公頃水稻,還是用“油桶打谷粒”的原始方式來收稻子,“收獲時正逢雨季,大量稻谷泡水發芽,損失慘重”。心灰意冷的穆薩曾一度決定關掉農場。
命運的轉折從遇見中國農業專家開始。來自隆平高科的專家們來到了岡比亞,他們卷起褲腿,直接下田示范。當第一臺插秧機開進農場時,穆薩感嘆:“這是我父親那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跡。”
在隆平高科援外專家指導下,穆薩用短短5年時間將自己的農場發展為岡比亞最大的農場,從3公頃擴大到100公頃,服務周邊農戶面積2000公頃。從手工脫粒到全程機械化,單產躍升至均產約7噸/公頃,是當地平均產量的2-3倍。
“這是岡比亞第一座全機械化農場,我的農場。”墓前,穆薩輕聲訴說著,“您說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正在我們那里變成現實。”
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紀念日當天,穆薩發表了自己的心愿:“我希望有機會再次踏上湖南的土地,走一走袁老師曾走過的田埂,摸一摸他曾撫摸的稻穗。”如今,終于得償所愿。他將參加6月12日至15日在長沙舉辦的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岡比亞的土地很肥沃,但我們缺乏技術和設備。”穆薩表示,這次旅程希望深入學習湖南在農業機械、糧食加工、農產品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并借中非博覽會平臺尋找合作機遇,推動當地雜交水稻和農機推廣。
作為隆平高科重點承擔的國家援外項目之一,岡比亞農業援助項目至今已實施兩期,先后選派十余名農業專家,長期駐岡比亞開展水稻、蔬菜種植的試驗示范、培訓推廣。目前,團隊在岡比亞的援助項目仍在深化,計劃引進無人植保機、烘干機等更先進設備,并擴大培訓范圍,從基層農技人員擴展到高校青年,同時搭建線上平臺實現中非農業技術實時互動。
“感謝袁老師將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分享到全世界,讓岡比亞也能享受到中國科技帶來的福利。”穆薩講述著內心的感動。
來源丨隆平高科綜合自湖南日報·新湖南、犇視頻等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