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畝菜地受害誰之過?
5月15日,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發布一條新聞:河南的陳先生承包了百畝菜地,偶然間,他在網上刷到一個“農技專家”的直播,教他如何防治菜地害蟲,并且極力推銷自己的“撒施型防蟲顆粒”產品,陳先生下單購買后才發現,這款產品雖然在包裝袋上印著“撒施型防蟲顆粒”,但在包裝袋背面,產品的通用名稱卻是“中量元素水溶肥”,主要作用是補充營養,產品登記號還是冒用的。
陳先生表示,發現問題后他立刻與商家溝通,卻始終沒有回信。
央視新聞顯示,陳先生購買的店鋪叫“花開富貴的農場”,這款產品是店內最暢銷的產品,已售出了18萬件,在陳先生之外,還有上萬名農民被假產品坑害。

“科普”只為帶貨!
假“農技專家”為何泛濫?
近期我國多部干旱,嚴重影響了作物生長,農民不免心焦,想在網上尋找技術支持和應對方法,但同時,一些假專家也開始用偽科普進行收割。
比如在抖音以“作物干旱怎么辦”為關鍵詞搜索,會刷到不同的專家頂著各異的身份用著一樣的話術,“小麥/玉米/花生只要旱不死,就往死里旱”“土里撒鹽,產量翻番”等等反常識的偽科普更是層出不窮,而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帶貨。上文陳先生購買的假防蟲顆粒,就有70多個博主通過視頻帶貨推廣了這款產品。
那么,這些假專家都是從哪里來的?真的是種植者或者農資經營人員嗎?答案是否定的,許多賬號的背后都是機構的推波助瀾。
某農資零售店的經營者就反映,這種機構曾經也找上過他,說一星期就能把他打造為農技專家,幫助他搭建賬號、漲粉、提供文案,分文不收,唯一要求就是要在這家機構購買5萬元的農資產品。
而根據調查,這類機構甚至不是農業相關的公司,文案都是通過AI抓取當下熱點批量生產的,甚至提供的產品也有假冒偽劣,從人設到內容再到產品,毫無含金量,只是為了收割農民!
套路滿滿,
農民如何拒絕偽專家、假產品?
以前說“城里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現在看來,農村種地也是滿滿的套路。那么,種植戶應該如何識別這些偽專家、假產品?
“偽專家”的三大特征
1.承諾絕對化:如陳先生購買防蟲顆粒時,視頻一直宣稱產品有奇效,撒上蟲子碰到就死,聞到就死,吃掉更死,48小時害蟲全滅。這類絕對化承諾,是正規廠家與專家不會做的;
2.身份模糊化:頭銜用某協會特聘顧問、國際機構研究員等,但拿不出具體單位與證書;
3.文案雷同化:視頻內容和網絡其他視頻高度雷同,甚至一模一樣,這類賬號沒有自己的思考,甚至可能是批量生成的,內容錯漏百出。
“假產品”的四大偽裝套路
1.“蹭名牌”陷阱:產品與知名品牌相似,如“中化”改為“中樺”“史丹利”改成“史舟利”等,包裝設計也高度模仿;
2.證件造假陷阱:產品登記證號是偽造或冒用的,或者品類不對應;
3.概念炒作陷阱:用高大上的概念包裝產品,實際功效卻含糊其詞,無具體有效成分;
4.低價促銷陷阱:以廠家直銷、清倉處理名義超低價促銷。實際是臨期或者成分不達標的產品。
套路如何破解?
農業生產無捷徑,偽專家和假產品就是瞄準了部分種植戶占便宜或是急于求成的心理,這類騙局也不難破解,只要找對方法,就能輕易化解。
1.優先選擇線下門店和官方渠道購買。假專家假產品多在網上售賣,而網絡維權困難,隔著屏幕也難以辨別對方的真實身份,因此農戶盡量優先選擇官方渠道或者是熟悉的農資商購買最為保險;
2.不輕信,對于一些專家賬號,可以要求查看其工作證書、單位證明,并通過當地的農業農村局官網核實;對于新產品堅持“先試后用”,選擇1—2畝試驗田;
3.仔細核對產品的產品登記號、商品通用名和商標等信息,登錄農業農村部“肥料登記查詢系統”等網站查詢驗證;
4.增加信息獲取渠道,優先關注各地官方農業賬號和行業優質賬號,及時了解種植信息,識別騙局。
理性判斷比“神藥”更靠譜,與其追逐一夜高產、一瓶藥除蟲除草,不如依托正規渠道購買正規產品,穩步應對,只要自己夠穩,就不會落入虛假營銷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