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省玉米品種利用歷史回顧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等中美洲一帶,距今已有上萬年的馴化歷史。16世紀上半葉開始傳入我國,1920年很多地區引入了歐美等近代重要的玉米種質,特別是北美玉米帶的玉米種質。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玉米育種與全國多地一樣,都是先后經歷了農家種、綜合種、雙交種、單交種等不同階段。1949年12月河南農業大學吳紹睽教授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雜交優勢增進玉米產量的學術報告,提出以選育推廣品種間雜交種作為中國發展玉米雜種優勢利用主要途徑的建議,我國開展了品種間雜交種和自交系間綜合種的選育。1952年吳紹睽教授與洛陽農業試驗站合作,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玉米綜合品種洛陽混選1號,為雜種優勢的利用開辟出了新途徑。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河南省新鄉農業科學研究所宋秀嶺利用母本矮金525、父本混517育成了新單1號,是我國育成并大面積推廣的第一個單交種,使我國單交種推廣應用在時間上和美國幾乎是同時代。新單1號的育成為玉米雜交育種提供了新經驗和新途徑,特別是在國內首創利用二環系培育自交系的方法,拓寬了育種材料創新的思路,標志著我國玉米育種從以選育雙雜交種為主,邁向了以選育單雜交種為主、利用雜交優勢的新階段。
我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制度起始于1982年,當時種子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審定的品種數量較少。河南省在20世紀80年代審定了一批生產上廣泛種植的玉米品種,如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選育的鄭單2號,河南農業大學選育的豫農704、豫雙5號,博愛縣方七、東金城大隊農科站選育的博單1號,林縣趙村農科站選育的林趙1號等,其中林趙1號在河南省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33萬hm²,其次是鄭單2號,累計推廣面積65萬hm²。到20世紀90年代,河南省育種單位選育了一批生產上廣泛應用的品種,如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選育的鄭單14,新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新黃單851、新黃單904,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選育的豫單8號、豫玉22,安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安玉5號等,其中鄭單14的親本組合和制種技術獲得發明專利和全國第五屆專利新產品博覽會金獎,并在200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河南省累計推廣面積達149萬hm²。
進入21世紀,在生產上廣泛推廣的玉米品種有鄭單14、豫玉22、鄭單958、浚單20、偉科702等一批優良單交種,其中鄭單958集高產穩產、優質耐密、廣適多抗于一身,2004年以來已連續19年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成為我國玉米育種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品種。該品種2004-2013年連續10年在河南省種植面積超過73萬hm²,最高年份達到100萬hm²。2005年之后浚單20在河南省推廣面積不斷升高,在2010年種植達到高峰期,種植面積約占河南省玉米種植面積的一半。2018年之后,新品種審定進入“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快車道,玉米育種人員積極性釋放,玉米品種審定數量呈井噴之勢,在黃淮海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下許多優秀品種脫穎而出,但能否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2 2014-2024年河南省玉米品種利用現狀
2.1 審定數量的變化
近幾年種業持續創新發展,育種創新活力得到不斷釋放,品種審定數量大幅增加,為農業生產用種提供了更多的品種選擇;在品種質量上,優質綠色品種加快推出,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重要品種保障;在品種類型上,專用特用品種陸續審定,為適應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提供了有力的品種支撐。在2016年新《種子法》頒布實施后,農業農村部實施深化種業“放管服”改革,放寬玉米品種審定進入渠道,通過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滿足企業品種審定需求,從2018年開始審定的數量有明顯的增加。河南省2014-2024年共審定玉米品種483個(數據來源于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每年審定品種數量大體為上升趨勢,其中2016年審定數量最少,僅有8個,2023年審定數量最多,為84個,2024年審定品種數量略有下降(圖1)。

2.2 審定品種類型的變化
近11年審定的玉米品種以普通玉米為主,占審定品種的83.23%(表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2000年以后特色類型如鮮食玉米和爆裂玉米也有一些品種通過審定,分別占3.52%和1.86%。隨著土地流轉持續深入開展,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民對適宜機械收獲的玉米類型需求不斷提高,機收類型從2017年開始審定,累計占8.90%,2019年審定12個,數量最多,占當年審定玉米數量的25.53%,占近11年審定機收玉米品種數量27.91%。青貯玉米審定從2021年開始,累計審定12個,占近4年審定玉米數量4.15%。

2.3 育種單位類型的變化
隨著國家“放管服”改革的實行,放寬玉米品種審定渠道,從單一的省級統一試驗,到現在企業聯合體試驗、科企聯合體及綠色通道試驗等,審定渠道的多元化使企業審定玉米品種數量不斷提高,近11年累計占比達63.15%(表2)。2015年企業審定品種數量占比最大,為92.31%,2016年次之,為87.50%。科研單位審定玉米品種數量次之,約33.13%。個人審定玉米品種數量最少,占比3.73%。近11年河南本省的育種單位(或個人)選育并通過審定玉米品種426個,占河南省審定品種88.20%,且呈逐漸增加趨勢。2023年河南省選育并通過審定品種84個,占當年審定玉米品種95%,為近11年之最。外省單位在河南省累計審定品種57個,占比11.80%。外省在河南省審定品種主要以企業為第一育種單位,占比96.49%。2015年外省企業審定玉米品種4個,占當年企業審定品種數量之最,占比33.33%,2019年次之,為31.25%。

3 未來河南省玉米品種布局利用的特點與建議
3.1 審定品種同質化嚴重,區域化布局態勢明顯
隨著國家和省級聯合體、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綠色通道品種審定制度的實施,導致玉米品種審定周期縮短,數量猛增。大多數審定的玉米品種存在遺傳基礎狹窄、同質化現象突出,品種間具有很高的遺傳相似性,不足以應對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帶來的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壓力,導致局部地區玉米倒伏、果穗畸形、穗腐病等病害大面積發生。為提高玉米種植效益,促進農民收入增加,讓優良品種在眾多品種中脫穎而出,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增產效應,加快優良品種的推廣,結合河南省農業農村部門的統計數據,提出了玉米品種種植布局意見。
2024年河南省種植面積在6.67萬hm²以上的品種有11個,分別為MY73、裕豐303、中科玉505、秋樂368、現代959、京科938、棒博士767、中玉303、良玉99、聯創839、東單1331,這11個品種總種植面積達228.07萬hm²,占2024年玉米種植總面積58.5%,主導地位十分明顯;種植面積在6.67萬hm²以下、3.33萬hm²以上的品種有9個,分別為泛玉298、鄭單958、MC812、科騰918、鄭原玉432、鼎諾212、迪卡653、豫單9966、偉科702,總種植面積為46.40萬hm²,占種植總面積的11.9%。由以上數據可知,2025年河南省將形成以種植面積超過6.67萬hm²以上的11個品種為主,以種植面積3.33萬hm²以上的9個品種為輔的格局。
3.2 審定品種類型多元化,專用型玉米品種有待增加
隨著玉米種植結構趨于多樣化,以普通籽粒玉米為主,以淀粉工業專用、機收籽粒、鮮食甜糯、專用青貯及糧飼兼用型、抗旱節水等綠色專用玉米品種為輔的格局逐漸形成,供市場選擇的種類更加豐富。糧飼通用型玉米品種是河南地區青貯玉米的重要發展方向,通過兼顧生物產量和籽粒產量,靈活調節收獲形式和內容,籽粒效益高時收獲籽粒,青貯效益高時作為青貯材料,減少生產應用風險,更符合生產上的需求。在種植密度上,普通籽粒玉米審定試驗有4500株/667m²、5000株/667m²、5500株/667m² 3個密度,不同密度可以適應不同生態區、不同地力和農業管理水平的要求。
3.3 適應規模化種植,推動玉米種業向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外流等因素影響,我國耕地流轉不斷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興起,農業生產向規模化方向發展。隨著農業生產集約化、輕簡化,機械粒收面積逐年擴大,未來適宜籽粒機收品種在生產上將發揮重要作用,對品種綜合性狀表現要求提高,品種首先要具備穩產特性,且沒有致命的缺陷,如穗腐病、青枯病、大斑病、倒伏、倒折等;其次要具備抗當地主要病蟲害、耐高溫、耐密植、出籽率高、結實性好、容易高產的特性;最后要適合機械化收獲,具有籽粒破損和落穗落粒率低、脫水快等優良特性。機械化能降低生產成本,脫水快有利于收獲儲存、減少烘干成本與霉變粒。近年來耐密、抗病、宜機收品種MY73等在生產上表現優異,有望成為引領未來耐密機收的主導品種,這類型品種的審定與推廣將為國家糧食增產和安全作出重要的河南貢獻。
3.4 適應黃淮海區域多變的氣候,提高河南玉米單產水平
近年來,黃淮海區域玉米播種期及生長期氣候異常多變,播種期高溫干旱,生長開花期正逢雨季,雨熱同期,雨水多容易發生澇害,不利于玉米穗發育。因此,在河南省推廣的玉米品種,要綜合考慮多樣的生態環境,選育一些生育期適中、根系發達、抗倒性強,孕穗期幼穗對環境不敏感,授粉期耐高溫干旱,抗青枯病、穗腐病及南方銹病等特征特性的品種。隨著我國種質資源創新、育種理論及技術的進步,經過幾輪的品種更新換代,玉米單產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24年河南省玉米種植面積386.66萬hm²左右,作為第一大秋糧作物,平均產量約386kg/667m²,低于全國平均產量439.4kg/667m²。此外,河南省區域間土壤營養不平衡,氮肥過量使用造成土壤板結和土壤肥力下降,生產方式仍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成本高,因此,河南省玉米單產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總之,隨著農村勞動力逐漸短缺、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的推進及綜合加工利用環節的發展,玉米生產向機械化、生態化、能量型、專業化轉變,對玉米品種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需要加強引進國內外優異種質資源,篩選適宜黃淮海地區的種質,創建核心基礎種質群體,拓寬種質基礎,提升基礎種質水平和選育效果。加快育種科研平臺建設,尤其是轉基因、基因編輯、分子設計育種、單倍體育種、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等技術平臺,實現育種技術手段創新。選育適宜河南省和黃淮海地區生產條件的優質專用型、高產穩產、突破性優良新品種,為河南省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品種保障。(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河南省玉米品種利用現狀及發展策略》
?作者:史慶玲,周寧,時小紅,張香粉,劉海靜,張留聲,劉桂珍
?單位:河南省種業發展中心;河南農業大學
?刊于《中國種業》2025年第4期26-29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