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基因編輯育種是迄今為止全球發展速度最快、應用范圍最廣、產業影響最大的現代生物育種技術。
今年是全球生物技術投入實際應用的第43年,也是生物技術作物商業化的第29年。截至2024年12月,已有30多個國家批準了轉基因作物的種植。
當前,美國、歐洲、日本、荷蘭、韓國、阿根廷、加拿大、中國等國家在轉基因、基因編輯等方面動作頻頻,最新動態如何?一起來看看!
01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1項轉基因蘋果、1項轉基因大豆、1項轉基因馬鈴薯用于食品和飼料
2025年1月3日、1月17日、2月14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公開了轉基因蘋果PG451(OKAPGØØ4-1)、轉基因大豆MON94313(MON-94313-8)、轉基因馬鈴薯BG25(SPS-ØBG25-7)的安全性評價咨詢,并批準用于食品和飼料。
轉基因蘋果PG451由加拿大Okanagan Specialty Fruits公司研發,通過導入一個嵌合RNAi序列,沉默了4個編碼多酚氧化酶的基因(PPO2、GPO3、APO5和pSR7),從而抑制多酚氧化酶的表達,使蘋果具有防褐變的特性。
轉基因大豆MON94313由拜耳公司研發,通過轉入dmo、pat、RdpA 和 TDO基因,兼具耐麥草畏、草銨膦、2,4-D除草劑和β-三酮類除草劑的特性。轉基因馬鈴薯BG25由美國J.R.Simplot Company 研發,通過表達 Rpi-amr3、Rpi-blb2、Rpi-vnt1、StmAls 蛋白,以及通過RNAi技術抑制PVY-CP、VInv 和 Ppo基因的表達,兼具降低還原糖含量、減少酶促褐變以及抗馬鈴薯晚疫病的特性。
FDA認為該轉基因蘋果、轉基因大豆、轉基因馬鈴薯- 1的成分、安全性及其他參數與目前市場同類產品無實質性差異,因此,不會涉及上市前審查或需要FDA批準的問題,但在銷售源于轉基因蘋果PG451、轉基因大豆MON94313、轉基因馬鈴薯BG25的人類食品或動物飼料之前需獲得美國環保局和農業部許可,同時該產品上市還需要根據《國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標準》進行標識。
02 歐洲食品安全局發布1項轉基因大豆、1項轉基因玉米、1種轉基因菌株產生的大豆血紅蛋白、8種轉基因菌株產生的食品酶的安全性評估報告、2種轉基因菌株產生的食品酶擴展用途的安全性評估報告
2024年11月11日、11月15日、12月13日、12月16日、12月17日、2025年1月29日、2月12日、2月19日,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發布了對轉基因大豆MON87705×MON87708×MON 89788、轉基因玉米DP51291和轉基因法夫駒形氏酵母菌株產生的大豆血紅蛋白、10種轉基因菌株產生的食品酶的安全性評估報告。
轉基因大豆MON87705×MON87708×MON89788,由孟山都(2018年已被拜耳集團收購)研發,具有抗蟲耐除草劑的特性。轉基因玉米DP51291由科迪華公司研發,通過表達源于綠針假單胞菌的IPD072Aa蛋白、源于綠色產色鏈霉菌的PAT蛋白和源于大腸桿菌的PMI蛋白,兼具抗玉米根蟲和耐草銨膦的特性。
轉基因法夫駒形氏酵母菌株產生的大豆血紅蛋白被用作人造肉產品中的調味劑。轉基因枯草芽孢桿菌菌株AR-153產生的內切1,4-β-木聚糖酶,主要用于谷物及其他糧食加工。
轉基因里氏木霉菌株產生的果聚糖β-果糖苷酶,主要用于谷物及其他糧食加工。轉基-3因米曲霉菌株NZYM-FB產生的內切1,4-β-木聚糖酶,主要用于淀粉及麩質產品、蒸餾酒精、烘焙及其他谷物產品和釀造產品的生產。轉基因米曲霉菌株NZYM-LH產生的三酰甘油脂肪酶,主要用于谷物及其他糧食加工。轉基因米曲霉菌株NZYM-AL產生的三酰甘油脂肪酶,主要用于谷物和其他糧食加工及油脂加工。轉基因米曲霉菌株NZYMFL產生的三酰甘油脂肪酶,主要用于蛋和蛋制品及油脂加工。
轉基因谷氨酸棒桿菌菌株產生的飼用添加劑L-纈氨酸,主要用于動物飼料營養添加劑。轉基因解淀粉芽孢桿菌菌株產生的食品酶中性蛋白酶,主要用于加工乳制品、蛋及蛋制品、肉類和魚類、谷物類以及植物和真菌衍生產品。
轉基因黑曲霉菌株生產的食品酶葡萄糖氧化酶,此前已獲得授權用于生產烘焙產品,本次申請人申請擴展應用范圍至生產非烘焙用途的谷物基產品。轉基因黑曲霉菌株生產的食品酶三酰甘油脂肪酶,此前已獲得授權用于生產烘焙產品,本次申請人申請擴展應用范圍至非烘焙目的的谷物基產品生產。
EFSA GMO專家組評估后認為,以上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在食品/飼料安全、營養問題以及人類和動物健康、環境潛在影響方面,與其同類常規產品同等安全。轉基因法夫駒形氏酵母菌株產生的大豆血紅蛋白基于分子特征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未發現安全風險,對環境的影響可忽略不計。轉基因菌株產生的食品酶,最終產物中未檢測到活細胞及其重組DNA,在建議的最大使用量下,攝入的有機固體含量在安全范圍內,其氨基酸序列與已知過敏原無匹配,在預定條件下不會引起安全問題。
03 澳新食品標準局批準1項轉基因馬鈴薯、1項轉基因甜菜用于食品、2項以轉基因菌株為原料的加工助劑
2024年11月8日、2025年2月14日,澳新食品標準局批準轉基因馬鈴薯BG25、轉基因甜菜KWS20-1和2項以轉基因菌株為原料的加工助劑。轉基因馬鈴薯BG25由美國SPS International 公司研發,通過表達 VNT1、AMR3和BLB2蛋白,以及沉默內源基因Vlnv和Ppo,兼具低還原糖和減少褐變以及抗馬鈴薯晚疫病的特性,已被美國批準用于種植。
轉基因甜菜KWS20-1由拜耳公司研發,通過表達CP4EPSPS、PAT和 DMO蛋白,兼具耐麥草畏、草銨膦和草甘膦的特性。目前該轉基因甜菜已被加拿大批準用于食品、飼料和種植,被美國批準用于種植。表達源于轉基因黑曲霉菌株的葡糖淀粉酶加工助劑由丹麥NovozymesJapan公司研發,主要用于釀造、烘焙、淀粉加工和蒸餾酒精生產過程。源于轉基因法夫駒形氏酵母的三酰甘油脂肪酶加工助劑由瑞士DanstarFermentAG公司研發,主要用于加工面包和烘焙產品。
04 日本消費者廳宣布2項轉基因玉米和1項轉基因酶通過食品安全審查
2024年10月 24日、11月29日、2025年2月14日,日本消費者廳公布了轉基因玉米DAS1131、DP915635和轉基因轉谷氨酰胺酶、轉基因多酚氧化酶通過食品安全審查。
其中,轉基因玉米DAS1131由科迪華公司研發,通過表達源于蘇云金芽孢桿菌的Cry1Da2蛋白和源于鏈霉菌的DGT28 EPSPS蛋白,兼具抗鱗翅目昆蟲和耐草甘膦的特性,已被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批準用于食品,被美國和巴西批準用于食品和飼料,被加拿大和阿根廷批準用于食品、飼料和商業化種植。
轉基因玉米DP915635由科迪華公司研發,通過引入源于帶狀瓶爾小草的IPD079Ea蛋白、源于綠色產色鏈霉菌的PAT蛋白和源于大腸桿菌的PMI蛋白,兼具抗鞘翅目昆蟲和耐草銨膦的特性。該轉基因玉米目前已被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批準用于食品,被美國、歐盟和韓國批準用于食品和飼料,被加拿大批準用于食品、飼料和種植。
轉基因轉谷氨酰胺酶由日本AmanoEnzyme公司研發,通過將源于茂原鏈霉菌(BTG-5)菌株的轉谷氨酰胺酶基因導入茂原鏈霉菌菌株(TTG-1)中制備而成,具有催化蛋白質中谷氨酰胺殘基與賴氨酸殘基之間交聯反應的作用。轉基因多酚氧化酶由丹麥Novozymes公司研發,通過將源于喜熱梭孢殼菌株的多酚氧化酶基因導入米曲霉菌株中制備而成,而其中的醌類化合物與含硫化合物等成分發生反應,從而發揮除臭效果,因此該酶可被添加到口香糖等糖果中,以實現口腔除臭的目的。
05 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公布第236、237、238、239次轉基因安全性審查委員會審查結果
2024年10—12月,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先后公布了第236、237、238、239次轉基因安全性審查委員會審查結果。根據申請人提交的數據,轉基因安全性審查委員會認為巴斯夫公司申請的轉基因油菜RF3、MS8/RF3兼具耐草銨膦和育性恢復的特性;先正達公司申請的轉基因玉米Bt11×MIR162×TC1507×NK603 、 Bt11×TC1507×NK603 、Bt11×MZIR098×DP-004114×NK603 具有耐草銨膦和草甘膦以及抗鱗翅目害蟲的特性;科迪華公司申請的轉基因油菜DP-073496-4,具有耐受草甘膦的特性;拜耳公司申請的轉基因抗蟲棉花MON15947;韓國CJCheilJedang公司申請的轉基因微生物FIS002;諾維信公司申請的以轉基因微生物為原料的食品添加劑木聚糖酶,均不存在安全問題。
06 阿根廷經濟部農業、畜牧業和漁業秘書處批準1項轉基因玉米用于食品、飼料和商業化種植、3項轉基因釀酒酵母用于商業銷售
2024年10月24日、12月20日,阿根廷經濟部農業、畜牧業和漁業秘書處發布轉化體批準通知,批準轉基因玉米DAS1131 用于食品、飼料和商業化種植、轉基因酵母cepa SCY015 用于商業銷售。
轉基因玉米DAS1131由科迪華公司研發,通過表達源于蘇云金芽孢桿菌的Cry1Da2蛋白和源于鏈霉菌的DGT-28EPSPS蛋白,兼具抗鱗翅目昆蟲和耐草甘膦的特性。該轉基因玉米目前已被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批準用于食品,被美國和巴西批準用于食品和飼料,被加拿大批準用于食品、飼料和種植。
轉基因酵母cepa SCY015由諾維信公司研發,具有提高戊糖和葡萄糖發酵效率的特性,主要用于生產生物乙醇。轉基因釀酒酵母GICC03671(GPY010279)和 GICC03636(GPY010240)由丹麥的丹尼斯克(阿根廷)公司研發,通過在酵母菌株中表達葡糖淀粉酶基因、RuBisCo基因、甘油脫氫酶基因等,具有提高生物乙醇產量的特性。
07 荷蘭轉基因委員會發布1項轉基因大豆進口和加工用途的環境風險評估報告、1項轉基因大豆的進口和加工線授權申請
2024年10月31日、11月 27日,荷蘭轉基因委員會(COGEM)公布轉基因耐除草劑和抗線蟲大豆GMB151×DAS-44406進口和加工用途的環境風險評估報告,轉基因大豆305423 進口和加工續授權申請。
經評估,COGEM認為上述轉化體的進口和加工對荷蘭環境造成的風險可以忽略不計,其食品/飼料風險評估由其他組織負責。
08 玻利維亞批準1項轉基因大豆用于商業化種植
2024年11月13日,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公布了玻利維亞10月19日批準轉基因大豆MON87701×MON89788用于商業化種植的信息。該轉基因大豆由拜耳公司研發,含有源于蘇云金芽孢桿菌的Cry1Ac基因和源于土壤桿菌的EPSPS 基因,兼具抗鱗翅目害蟲和耐草甘膦的特性,目前已被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批準用于食品/食品原料,被美國、歐盟和日本批準用于食品和飼料,被加拿大和阿根廷批準用于食品、飼料和種植。
09 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驗局宣布對1項基因編輯杏仁、1項轉基因番茄和1項轉基因玉米解除管制
2024年10月29日,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驗局(APHIS)宣布對1項基因編輯杏仁、1項轉基因番茄和1項轉基因玉米解除管制。
其中,基因編輯杏仁由美國Ohalo Genetics 公司研發,提高了自交親和性;轉基因番茄由美國Norfolk Plant Sciences 公司研發,增加番茄果實中的多酚化合物含量;轉基因玉米由美國Greenlab公司研發,兼具提高內切葡聚糖酶含量和耐草銨膦的特性。
APHIS通過風險評估認為,和非管制的同類產品相比,上述基因編輯/轉基因植物均不太可能造成更高的植物病蟲害風險。因此,APHIS對其解除管制,但仍受到環保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監管。
10 加拿大衛生部公布1項基因編輯馬鈴薯列入用于食品的非新型植物產品清單
2024年10月28日,加拿大衛生部公布將1項基因編輯馬鈴薯列入用于食品的非新型植物產品清單。該基因編輯馬鈴薯由美國辛普勞公司研發,通過基因編輯使塊莖中的多酚氧化酶含量降低,從而延緩褐變。由于該基因編輯馬鈴薯被判定為非新型植物產品,因此無需進行上市前安全評估,預計最早上市時間為2025年。
11 印度尼西亞《轉基因食品監管條例》正式生效
2025年2月25日,印度尼西亞通過 WTO 發布G/SPS/N/IDN/155 號通報,印度尼西亞食品藥品管理局(BPOM)于2024年11月18日簽署的《轉基因食品監管條例》(第19/2024號)已正式生效。該條例旨在加強對轉基因加工產品的監管、確保轉基因食品安全并為消費者提供更透明的信息。
該條例規定:1.食品中轉基因成分的標識閾值為5%,如同時含有多種轉基因成分須分別計算每種轉基因成分的含量比例。食品中單一成分原料轉基因含量超5%應注明食品類型,使用轉基因成分作為加工原料的食品應在成分表注明轉基因產品名稱。此項標簽要求不適用于已精煉且不再含轉基因成分的食品和鮮食農產品;
2.基因編輯產品的要求。可能為轉基因食品或非轉基因食品,前者需要從BPOM獲得食品安全批準,后者可被視為常規食品,目前該條例未說明如何區分這兩者,仍在起草相關審批方案;
3.轉基因微生物產品的要求。包括食品添加劑、加工助劑和相關化合物,經過轉基因微生物技術精煉生產的食品還需通過BPOM加工食品標準化部門的書面許可;
4.復合性狀產品的要求。包括復合性狀產品的食品安全要求、食品安全評估的申請程序和機制以及所需的數據信息等。此外單一轉化體已獲得食品安全批準,由其組合而成的復合轉化體也將自動獲得批準。
12 墨西哥廢止轉基因玉米禁令
2025年2月5日,墨西哥經濟部正式宣布,將廢止2023年頒布的轉基因玉米禁令相關條款,以遵循《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USMCA)爭端解決小組的最終裁決。
2023年2月13日墨西哥發布轉基因玉米法令,其中第6條、第7條和第8條表明墨西哥將撤銷并不再頒發食用轉基因玉米授權,行政部門將采取行動逐步替代國內飼用和工業用途的轉基因玉米以實現“國家糧食自給自足”。
隨后美國針對上述法令,根據USMCA成立爭端解決小組,認為墨西哥違背了USMCA協定。爭端解決小組于2024年12月20日宣布美國在爭端中獲勝,墨西哥將廢止該條款。
13 沙特阿拉伯發布《轉基因加工食飼產品的通用要求》和《未經加工轉基因農產品的通用要求》草案
2024 年12月25日,沙特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發布了《轉基因加工食飼產品的通用要求》草案和《未經加工轉基因農產品的通用要求》草案。《轉基因加工食飼產品的通用要求》草案適用于含有或由轉基因生物衍生或生產,且轉基因成分含量超過1%的食飼產品。
主要內容包含:(1)進口轉基因食品需附證明其在原產國允許生產和消費的官方證書、提供轉基因產品的具體信息、應符合沙特相應的食品安全衛生標準、倫理規范等;(2)對于多成分轉基因產品必須標識“轉基因”或“由轉基因生物生產”(具體成分名稱),對于單一成分轉基因產品必須標識“包含轉基因生物(名稱)”或“由轉基因生物(名稱)生產”或“包含由轉基因生物(名稱)生產的(成分名稱)”(例如“包含由轉基因玉米生產的淀粉”),標識文字需清晰易讀且難以移除,并與標簽的其他文字顏色不同且位于顯眼位置。尤其是如果產品與常規同類產品存在差異,則標簽上必須標明相關特性或屬性(例如營養價值、儲存方式、使用目的等),不得誤導消費者;(3)分析測試方法等。
《未經加工轉基因農產品的通用要求》草案,適用于含有或由轉基因生物衍生或生產,且轉基因成分含量超過1%的用于農業或供人類和動物使用的未經加工的農產品。
主要內容包含:(1)進口轉基因食品需附有具體證明文件、提供轉基因產品的具體信息、產品應符合沙特相應的安全衛生標準、倫理規范等;(2)對人類食品用途的要求,包括需要明確標識“該產品為轉基因產品”以區別于同類常規產品,以及禁止用于農業用途或植物繁殖等;(3)對飼料用途的要求,包括禁止用于人類消費或植物繁殖,明確標識“不可用于人類消費”“不可用于農業種植”以及轉基因的相關信息等;(4)對農業用途的要求,包括進口商承諾不會將其與常規產品混合存儲和種植、明確標識“僅限用于農業種植,不可用于人類和/或動物消費”等;(5)標簽要求,無論產品是原包裝、散裝或二次包裝,都應與《轉基因加工食飼產品的通用要求》草案中的標簽要求一致;(6)分析測試方法等。
14 新西蘭《基因技術法案》通過議會審議
2024年12月17日,新西蘭《基因技術法案》通過了議會審議,將交由衛生特別委員會進行進一步的立法程序審查。
此前,新西蘭的基因技術產品按照1996年《危險物質和新有機體法案》(HSNO)進行管理,由澳新食品標準局負責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學界和行業普遍認為HSNO已不適應當前發展需求,需要建立新的基因技術監管機制。
本次法案的制定旨在為基因技術建立現代化的監管框架,構建更靈活的監管體系,在監管方面有以下重大變革:(1)設立專門、獨立的基因技術監管機構;(2)對基因編輯技術產品根據風險等級進行分類監管,對低風險的基因編輯產品實施豁免;(3)立法框架與國際標準接軌,促進與其他國家在技術和貿易方面的合作;(4)關注受管制的生物體對毛利人以及本土物種的潛在風險;(5)禁止地方政府限制基因技術,以確保法規的一致性。
15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美國農業部發布關于明確動物生物制品監管權限的章程
2024年12月17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章程,詳細說明了兩家機構如何分工協作,明確動物生物制品(動物生物制品是預防、治療和診斷動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調節動物生理機能的生物制劑,包括但不限于疫苗、過敏原、抗體、抗毒素、類毒素、免疫刺激劑、某些細胞因子、活微生物的抗原或免疫成分,通過合成或改變各種物質或物質成分如微生物、基因、基因序列、碳水化合物衍生的成分,蛋白質、抗原、過敏原或抗體等)監管權限。
2013年,FDA和USDA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明確了各自監管動物生物制品的范圍,但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以及動物生物制品性質的變化,部分產品的監管范圍變得不清晰。
因此,USDA的獸醫生物制品中心和FDA獸藥中心聯合制定了一份章程,用以明確產品的監管權限,判斷產品應歸類為《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中的藥品,還是根據《病毒—血清—毒素法案》歸類為獸用生物制品進行監管。
16 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發布海外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生物技術年度報告
2024年11月—12月,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FAS)發布海外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生物技術年度報告。
巴西:巴西是全球第二大生物技術作物生產國,生物技術種子成為其產量增長的主推力,目前已批準131項轉化體的商業化種植。FAS預測巴西2024—2025年作物生長季種植6850萬公頃轉基因作物,其中,轉基因大豆和棉花普及率達到99%,轉基因玉米普及率達到95%。
阿根廷:阿根廷政府及農民對待轉基因作物一直持積極態度,2023—2024年阿根廷政府批準了5項轉化體,包括1項棉花、2項大豆和2項玉米。2023年,阿根廷轉基因作物總面積達到了2310萬公頃,其中轉基因大豆作為主要作物種植了1600萬公頃,轉基因玉米種植了670萬公頃,這使阿根廷躍居為世界第三大轉基因玉米種植國,僅次于美國和巴西。此外,阿根廷還是全球首個批準種植和消費轉基因小麥的國家,2023年轉基因小麥種植面積約為4.37萬公頃,主要種植的是耐除草劑和抗旱的品種。
加拿大:加拿大農業生物技術的監管體系基于最終產品,而非產品開發過程。2023年,加拿大玉米進口總量為- 22298 萬噸(全部為轉基因玉米),同比減少8%,大豆進口量為43.94萬噸(其中80%為轉基因大豆),同比增長42%,進口的轉基因作物有90%以上來自美國。2024年加拿大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1180萬公頃,包括轉基因油菜、大豆和玉米,與上一年相比,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增加。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強力支持轉基因技術,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批準了多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和銷售。當前除了塔斯馬尼亞州與堪培拉外,均可種植經聯邦政府批準的轉基因作物。
新西蘭:新西蘭聯邦政府以澳大利亞2000年《基因技術法案》為基礎,修訂了基因技術監管法規和框架,旨在更廣泛地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支持和推動基因技術在醫療保健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發展。
泰國:2024年7月11日,泰國農業和合作社部簽署了《農用基因組編輯技術生物體認證》,詳細說明了基因編輯植物的認證標準、方法和條件。漁業和畜牧業發展部預計在2025年發布基因編輯技術相關法規。這些法規一旦全面實施,泰國將允許進口、種植和出口基因編輯植物、水生動物和牲畜。
菲律賓:菲律賓是東南亞第一個為轉基因作物及產品制定監管框架的國家,已批準包括棉花(2023年)、茄子(2022年)、黃金大米(2021年)和玉米(2002年)的商- 23業化種植。
南非:南非是全球十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之一,自1997 年以來已批準多種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美國駐南非大使館與南非政府開展了密切協作,以協調和同步兩國的轉基因作物批準流程,對比分析雙方審批標準、風險評估程序等,成功解決了轉基因轉化體批準流程不同步的問題,從而促使南非正式批準從美國進口轉基因大豆。
越南:2024年11月,越南批準了2個轉化體用于食品和飼料,包括1個轉基因玉米和1個轉基因油菜。這是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自2023年重新開放轉基因品種申請、重組生物安全委員會以來,批準的第一批轉基因產品。此外,有轉基因玉米、大豆、油菜等7個轉化體已提交申請,正在審查。
阿聯酋:在植物方面,阿聯酋在椰棗、藜麥和鹽角草等植物生物技術上取得顯著進展,在動物方面,阿聯酋培育了全球首只克隆駱駝。
17 哥倫比亞發布關于轉基因產品低水平混雜和無意混雜的政策
2024年10月23日,哥倫比亞農業研究所(ICA)發布了一項轉基因低水平混雜(指在非轉基因產品中偶然混入少量已獲哥倫比亞批準的轉基因材料)和無意混雜(指在非轉基因產品中混入尚未獲哥倫比亞批準,但已在其他國家獲批的轉基因材料)的政策(00015141號),旨在通過減少轉基因產品混雜引發的貿易中斷風險,保障貿易順暢。
該政策指出:(1)對于低水平混雜,轉基因種子的閾值是3%,轉基因動物飼料產品的閾值是5%;(2)對于無意混雜,轉基因種子的閾值是0.05%,轉基因動物飼料產品的閾值是0.05%,此類轉基因材料需已在至少一個國家獲批,但尚未獲得哥倫比亞批準。此外,如果貨物中的轉基因產品檢測含量低于閾值則被放行,如果超出閾值,可在5個自然日內申請復檢,如果仍超出閾值將被禁止通行。
18盧旺達啟動農業生物技術計劃支持轉基因品種的應用
2024年10月11日,盧旺達農業與動物資源發展委員會和非洲農業技術基金會宣布,正式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計劃,旨在通過引進抗病、抗蟲和抗旱的轉基因作物品種,提高木薯、玉米和馬鈴薯等主糧作物的產量。
19 中國科學家團隊揭示調控水稻葉片發育新機制
2025年2月14日, 《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湖南師范大學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EMS誘變獲得了一個葉片嚴重卷曲的水稻突變體oslc1。與野生型比較,oslc1植株表現出株高降低、分蘗數減少、籽粒產量下降等農藝性狀缺陷。通過圖位克隆和CRISPR/Cas9 基因編輯驗證,研究團隊確定OsLC1為葉片卷曲關鍵基因,該基因定位于葉綠體,編碼一種轉醛醇酶活性功能蛋白。
該研究首次揭示轉醛醇酶OsLC1通過次生代謝途徑調控木質素和類黃酮生物合成,并最終影響葉片細胞發育模式和形態建成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分化、發育及器官形態建成的機制提供了全新視角。
20 中國科學家團隊發現水稻BR信號傳導單倍型對產量、品質和秈粳亞種間分化的協同性遺傳貢獻
2025年2月7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華中農業大學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利用秈粳分化指標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了水稻4個油菜素甾醇(BR,一種植物激素,能夠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抗逆能力)信號傳導相關的關鍵基因OsBRI1、OsBAK1、OsGSK3 和 OsBZR1。
研究人員提出了BR信號傳導單倍型(BSHs)的新概念,并發現它們對糧食產量、品質和秈粳亞種間分化的協同性遺傳有重要影響。由于秈稻的BR信號傳導普遍較弱,因此其產量通常高于粳稻。該研究還證實BR信號傳導通路的組分影響了水稻的許多品質性狀,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的概念驗證育種策略和靶點。
21 中國科學家團隊揭示CTF1調控水稻開花期的耐冷性
2025年1月29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以耐冷秈稻IR58025B為供體、廣東省秈稻品種HJX74(華粳秈74)為受體,構建SSSL(單片段代換系)。
研究發現CTF1基因通過其啟動子和編碼區的變異共同調控水稻開花期的耐冷性。該研究揭示了CTF1在促進水稻耐冷性分子育種方面的潛力,對提高水稻在低溫冷害環境下的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22 荷蘭科學家團隊通過編輯F5H和FAD2顯著提高亞麻薺的經濟價值
2025年1月27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同時敲除六倍體亞麻薺中F5H和FAD2的所有三個基因座,獲得了正常發育的亞麻薺突變植株,這些植株的種子油質量提高,更適用于生產生物燃料或飼料。
23 中國科學家團隊合作建立玉米株高梯度降低的育種改良策略
2025年1月20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合作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通過多基因組比對選擇基因編輯靶點,對Br2基因的第五外顯子進行選擇性編輯,創制了7種具有不同(連續)降低株高等位基因型,并找到了2種降低株高不減產的等位基因M1和M2。
通過與大量育種親本進行雜交試驗發現,設計的基因編輯載體具有普適性,可以對任意玉米自交系進行有效編輯和連續降低株高改良。研究人員還創制了基于Br2基因的“單倍體介導的基因組編輯”系統,并在兩代內實現對玉米骨干自交系的快速株高改良。
23 中國科學家團隊開發出植物高效精準大片段DNA操縱及染色體編輯技術
2025年1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中國農業大學小麥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高效且精準的植物大片段DNA和染色體操縱技術,拓展了植物基因精準編輯的尺度,為復雜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創制提供了新策略。
同時,該技術也為生物育種技術創新、植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植物新性狀及新型植物的創制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為方便用戶簡單快速使用該技術,該研究同時開發了網頁版設計工具DualPE-Finder,能夠提供DualPE介導的大片段DNA編輯策略設計方案。
24 中國科學家團隊開發了植物高效超緊湊型CRISPR/Cas基因編輯系統
2025年1月12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內蒙古大學開發的植物高效超緊湊CRISPR/Cas基因編輯系統。研究人員對crRNA和Cas12j-8 核酸酶進行了工程改造,利用AlphaFold2對其進行了結構分析,結合已報道的Cas12j-2和Cas12j-SF05的結構,構建了27個Cas12j-8變體,發現其基因編輯活性顯著提高。
此外,該研究開發了基于工程化改造后的crRNA和Cas12j-8 的嘧啶堿基編輯器,其在植物中的堿基編輯效率(C到T)比未優化的系統提高了5.36-6.85倍。該研究通過工程化改造開發出超緊湊型CRISPR/Cas12j-8基因編輯系統,顯著提高了其在植物中的編輯效率,進一步豐富了植物基因編輯工具。
25 日本轉基因水稻治療花粉過敏癥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5年1月8日,日本研究人員收獲了440公斤緩解花粉過敏癥的轉基因水稻。自2000年以來,日本開始研發抗過敏水稻品種,研究人員對原有的北明水稻品種進行基因改造,使其產生花粉中的過敏原,以幫助人體對抗日本杉樹花粉引發的過敏癥狀,相關臨床試驗已顯示出較為理想的初步成效。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正積極嘗試從轉基因水稻中提取活性成分,以實現更有效的免疫療法。預計這項創新技術將徹底改變花粉過敏癥的治療方式,并為其他過敏癥治療探索道路。
26 中國科學家團隊在甘蔗黑穗病抗病育種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5年1月7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廣西大學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選擇甘蔗鞭黑粉菌侵染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甘蔗SsGlcP 基因作為靶標,構建了RNAi菌株,利用HIGS技術(RNA干擾技術發展而來的宿主誘導的基因沉默技術),在高產高糖甘蔗ROC22品種中實現了對SsGlcP基因的沉默表達。
結果顯示,轉基因株系的黑穗病發生率由56%下降至33%,沉默株系中黑粉菌的生物量相比于對照也顯著下降。這項研究首次展示了HIGS技術在甘蔗抗黑穗病育種中的應用潛力,為優良抗病種質的創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基礎。
27 中國科學家團隊揭示水稻種子粒形與堊白的調控機制
2024年12月26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中國水稻研究所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鑒定到一個在水稻灌漿初期籽粒中高表達的轉錄因子OsMYB73,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制了長粒腹白突變體,其種子粒形、胚乳淀粉和脂質合成以及生長素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受到影響,同時觸發了次生代謝產物的變化。
該研究揭示了轉錄因子OsMYB73參與調控種子粒形和堊白形成的分子機制,發現了該轉錄因子在植物發育過程中尤其是在籽粒形狀和品質形成方面的關鍵作用,為水稻品質遺傳改良提供新的重要基因資源和理論依據,拓展了水稻MYB家族轉錄因子的生物學功能。
28 中國科學家團隊合作揭示轉錄因子OsNAC25調控水稻響應低鉀脅迫的分子機制
2024年12月18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湖南師范大學、湖南隆平高科亞華種業研究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鑒定出一個調控水稻響應低鉀脅迫的關鍵NAC家族成員OsNAC25,通過調控陰離子通道OsSLAH3的表達,來調節水稻根部鉀離子吸收速率,從而響應低鉀脅迫。該研究為培育低鉀耐受水稻新品種提供了新策略和基因資源。
29 中國科學家團隊揭示水稻高位分蘗伸長機制
2024年12月16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從一個分蘗數增加的突變體nl1中克隆出了與高位分蘗相關的基因,其編碼蛋白OsNL1與一個轉錄抑制輔助因子OsTOPLESS2互作,通過OsTOPLESS2共同抑制下游基因OsMOC1和OsMOC3的表達,從而調控高位分蘗的伸長。
該研究揭示了一條調控水稻高位分蘗伸長的遺傳通路,為再生稻分子設計育種提供了理論支持。
30 中國科學家團隊解析轉錄因子GmMYB77調控大豆異黃酮積累的分子機制
2024年12月8日, 《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定位到一個與異黃酮積累相關的基因GmMYB77,通過基因過量表達和RNAi干擾實驗,驗證GmMYB77負調控發狀根中異黃酮含量的積累。敲除該基因可將大豆籽粒中的總異黃酮含量提高15%,其中異黃酮重要組分丙二酰基黃豆黃甙含量可提高58%以上,而過量表達植株籽粒異黃酮含量顯著降低。
該研究揭示了關鍵轉錄因子GmMYB77在異黃酮積累中的調控作用機制,為改良大豆異黃酮品質提供了新思路。
31 中國科學家團隊發布甘薯無間隙基因組并建立高效遺傳轉化及基因編輯系統
2024年12月2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挖掘到一個適合作為甘薯遺傳模式系統的野生種,將其命名為“小薯”。
“小薯”擁有高度自交親和性,基因組純合度高且為二倍體,生育期短,并且擁有大多數甘薯野生近緣種所不具有的膨大根。研究人員進而利用測序和組裝技術,獲得了“小薯”無間隙基因組,針對“小薯”開發了簡單高效、無需組織培養的遺傳轉化體系。
甘薯功能基因在該系統中可以有效地發揮作用,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也可成功應用于該系統,為甘薯遺傳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32 中國科學家團隊發現野生稻中功能持綠且縮短生育期的關鍵基因OsSCE1a
2024年11月25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中國農業大學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鑒定到一個同時調節功能持綠和生育期的基因OsSCE1a。
低表達或敲除OsSCE1a,能夠提高葉綠素含量、光合能力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時使生育期提前,但不降低產量。該研究為實現水稻多季種植和提高農業生產力提供了新基因資源。
33 中國科學家團隊通過基因編輯提高稻米抗性淀粉含量
2024年11月19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崖州灣國家實驗室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以抗性淀粉含量為10%的水稻ssIIIassIIIb突變體為背景材料,系統編輯了支鏈淀粉合成途徑中的14個基因,SSIIa、SSIVb 和 ISA2突變可分別將抗性淀粉含量提高至14%以上,而四突變體sbeIsbeIIb ssIIIa ssIIIb 和 sbeI ssIVb ssIIIa ssIIIb抗性淀粉含量分別提高至18%和20%。
抗性淀粉含量升高,導致水稻蒸煮食味品質和產量下降。該研究材料中ssIIIa ssIIIb 顯示出抗性淀粉含量和稻米產量之間的最佳平衡。該研究系統性解析了支鏈淀粉合成途徑在抗性淀粉合成中的作用,為培育兼顧產量與營養品質的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種提供了策略。
34 中國科學家團隊揭示大豆關鍵基因CS1調控大豆抗倒性的分子機制
2024年11月13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南京農業大學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利用倒伏突變體cs1,鑒定到一個與倒伏性相關的關鍵基因CS1,該基因編碼一種HEATrepeat 蛋白,該蛋白通過調控淀粉體沉積來調節下胚軸向地性。
功能分析表明,CS1活性的喪失破壞了植物極性生長素運輸、維管束發育以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生物合成,最終導致植物過早倒伏和根系發育異常。反之,在高種植密度條件下,增加CS1表達量可顯著增強植株抗倒伏能力,提高產量。該研究為大豆抗倒伏研究提供了新的基因資源,展現了CS1基因在大豆品種改良中潛在的應用價值。
35 中國科學家團隊鑒定了調控小麥干旱響應基因TaPYL9介導小麥抵御干旱逆境的作用機制
2024年11月3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河北農業大學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鑒定了調控小麥干旱逆境響應的脫落酸(ABA)受體基因TaPYL9,并對其蛋白構建的ABA信號通路、介導植株抵御干旱逆境的作用機制及潛在應用價值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TaPYL9通路對小麥干旱逆境響應的調控,與其下游組分轉錄因子TabZIP1對滲透脅迫響應關鍵基因轉錄激活密切相關。
該研究為小麥抗旱通路分子機制解析提供了新思路,同時明確了TaPYL9信號通路在小麥抗旱遺傳改良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36 中國科學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提高水稻耐熱性
2024年11月1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宜春學院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敲除水稻OsRbohB基因,發現在水稻營養生長期,該突變體能夠緩解活性氧(ROS)過量積累導致的細胞損傷,提高熱激蛋白基因表達水平,從而提高水稻耐熱性;在生殖生長期,該突變體通過緩解ROS過量積累,進一步提高籽粒淀粉合成能力,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該研究揭示了不同ROS水平調控水稻不同生育期耐熱性的分子機制,為耐高溫水稻分子育種提供了新途徑。
37 中國科學家團隊揭示了雜草GST基因參與除草劑代謝抗性的全新分子機制
2024年10月28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湖南農業大學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棒頭草GST基因PfGSTF2,利用CRISPR/Cas9 敲除水稻中PfGSTF2基因的同源基因,發現可以提高其對精喹禾靈的敏感性,通過過表達PfGSTF2基因使轉基因水稻對ACCase抑制劑類除草劑(如精喹禾靈和高效氟吡甲禾靈)產生抗性。該研究豐富了雜草抗藥性的基礎理論,對作物的耐精喹禾靈遺傳改良也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38 日本科學家團隊利用堿基編輯器靶向葉綠體基因成功培育抗嗪草酮除草劑擬南芥
2024 年10月20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日本東京大學研究成果。研究人員使用胞嘧啶堿基編輯器Ptptalecd和Ptptalecd_v2將V219I和 A251V突變引入了擬南芥D1蛋白,通過評估發現A251V突變賦予了擬南芥對嗪草酮的耐受性,且V219I和A251V雙突變體比A251V單突變體耐受性更強。
來源 | 綜合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