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小麥高產育種的創新方向及選育技術探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5-26  來源:一麥眾承  作者:王福俊  瀏覽次數:973
 
      作者簡介:

      王福俊,1993年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就職于山東良星種業有限公司,高級農藝師。
 
      幾年前聽過泰安農科院吳科老師的一次講座,深受啟發,是近些年指導我小麥育種的主要技術,整理了一下吳科老師的講座,加入自己的一些觀點,借此機會與廣大同仁共享,不當之處,請多批評指正。
 
      一、當前生態、生產條件的變化與問題
 
      1.因氣候變化災害頻發
 
      據中國氣象研究院相關數據顯示,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左右,同期我國平均地表氣溫上升了1.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十年來,受暖冬影響,冬小麥幾乎沒有休眠期,導致冬前旺長,抗凍能力大大降低;而另一方面冬春季冷熱變化頻繁,倒春寒時有發生,對小麥生產造成嚴重威脅。近年來,凍害已成為限制小麥產量的重要因素。
 
      2.降雨量偏少,旱情逐年加重
 
      旱情發生頻率及程度逐年增加:2008年、2011年全國小麥最大受旱面積分別高達1.6億畝、1.16億畝,造成小麥產量大幅度減產;2017年冬旱和2018年春旱疊加,造成黃淮麥區小麥產量減產3成左右。
 
      3.病蟲害加重,南病北移
 
      小麥的病害種類很多,其中三種銹病、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對小麥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2012年赤霉病大發生后,每年均不同程度的發生,已成為黃淮麥區的主要病害。根莖部病害:紋枯病、莖基腐病、根腐病每年均大面積不同程度發生。地下害蟲(螻蛄、金針蟲、蠐螬)、紅蜘蛛、蚜蟲、吸漿蟲等發生也普遍加重。
 
      4.后期高溫熱害
 
      小麥灌漿后期,溫度較高,風力較大的情況下容易形成干熱風影響,后期降雨,容易導致小麥高溫爛根逼熟,千粒重下降較大。
 
      5.秸稈還田,整地與播種質量差
 
      近年來,黃淮麥區的播種方式大多采用玉米秸稈還田+旋耕+機條播的整地播種方法。農戶分散種植的經營模式還占主導地位,戶均規模小,土地不平整,施肥不均勻。存在旋耕播種、播種期偏早、秸稈打不碎、埋不深壓不實、耕不深靶不實、播量不準、下種不勻、缺苗斷壟、吊根懸空、透風失墑等這些問題造成整地與播種質量較差。
 
      二、育種主攻方向的轉變
 
      1.育種理念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的單產和總產實現快速增長是通過大量的投入肥、水、農藥來實現的。由于長期無節制的投入,已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和資源條件脆弱等問題,嚴重影響到可持續發展及子孫后代的生存生活質量。這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付出的沉重代價,也是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致命短板。
 
      要想改變目前現狀,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小麥育種的發展理念應轉變為:在保證生態環境友好、資源高效節約、產品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科技創新。
 
      2.育種目標的調整
 
      我國小麥育種目標一直在進行調整。20世紀60年代,以抗病育種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高產育種為主。20世紀90年代,在強調高產的同時,增強了優質、抗逆等方面的目標。進入21世紀,小麥育種目標調整為高產、優質、高效、多抗、節本、安全。
 
      ?2.1產量潛力持續遺傳改良
 
      國家提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安全戰略,確定了小麥單產的提高是小麥育種追求的永恒目標。由于我國的糧食生產長期依賴化肥、農藥的大量投入,目前一旦減少投入勢必會引起大幅度、大面積減產,如何協調好穩固糧食產量與逐步實施“一控二減”是今后小麥高產創新的難點和重點。
 
      ?2.2水高效
 
       利用盡量少的水分生產更多的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抗旱,二是節水。
 
      抗旱:在土壤水分嚴重虧缺,導致干旱的情況下,能夠較好地完成正常生長發育,且能形成較高的經濟產量。抗旱性狀是在水分虧缺的情況下,小麥(作物)充分利用有限水分的能力。
 
      節水:是指單位水分能生長出更多的生物量,或在水分滿足的條件下,生產相同的生物量消耗盡量少的水分。
 
      ?2.3肥高效
 
      單位肥料生產更多干物質,且收獲指數高。要求品種在瘠薄田能增產,高水肥能高產。特別是在目前的水土環境條件下,減施肥料仍能保持在一個理想的產量的水平上。
 
      ?2.4抗病蟲性狀
 
      我國黃淮海麥區,小麥生育期間病蟲害多發、疊發,特別是2010年以后,赤霉病、紋枯病和莖基腐病等“白穗”現象發生越來越普遍和嚴重,全株性的黃花葉病和黃矮病也逐步擴展。
 
      多年來各育種單位,在組合的組配上,多利用已審定的大面積推廣的品種進行改良,遺傳基礎狹窄,近緣、近親、同親品種多,缺乏對抗病性狀的長期的、系統的遺傳改良。缺乏抗病基因型,一旦大面積發生病害,將會對生產造成較大影響。
 
      抗病蟲品種的選育問題,既是品種本身的遺傳改良問題,目標是保障產量性狀的發揮,還是一個生態問題,通過提高抗病蟲的能力,減少農藥的用量,不僅降低生產成本投入,還可以減輕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2.5對逆境的抗耐性:凍害、倒伏
 
      凍害:包括冬季凍害和春季倒春寒凍害。目前大面積種植的小麥主導品種冬季凍害問題不大,近幾年春季凍害時有發生。由于春季凍害(特別是晚春凍害,4月中下旬的低溫)不是品種抗寒性的問題,主要是天氣突然大幅降溫造成的,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倒伏:倒伏原因一是品種本身的抗倒性,二是群體的大小,三是后期降水和風力大小。
 
      逆境問題主要是氣候條件造成的,通過遺傳改良,選育抗逆性狀突出的優良品種,通過栽培調控,完全可以減輕逆境對小麥生產造成的損失。
 
      三、高產育種的創新方向及技術路徑
 
      1.小麥高產理想類型的設想
 
      株高:適度矮稈,70-75cm;
 
      株型:適度緊湊、交叉有序、錯落有致、相互不遮光、不郁蔽 ;
 
      葉相:葉片小、挺、厚、葉色深綠;
 
      根:根系的空間分布要廣,根系后期的活力要強;
 
      生長發育規律:各時期生長發育要協調、互補;
 
      源、流、庫要運轉順暢:根系對養分的吸收、轉運與貯存;光合物質的形成、轉運與貯存,都要順暢無阻,形成粒多、粒重。
 
      產量結構類型:近年來,多地小麥高產攻關畝產已超過900公斤,隨著育種水平、生產條件及栽培水平的提高,突破1000公斤/畝大關只是時間問題。這樣對小麥的產量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總體上應是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均要協調提高。目前生產上小麥品種分為大穗、中穗、多穗三種類型,其化分是人為的,也是動態的,沒有嚴格的劃分界限和標準。我認為三種類型的小麥品種均有畝產1000公斤的產量潛力。
 
      綜合黃淮科研、生產、氣象條件,設想了三種畝產1000公斤的產量結構(不需85折的前提下):
 
 
      按照這種設想,畝穗數比較容易實現,重點應是在保證畝穗數的前提下,增加穗粒數、提高千粒重。
 
      2.高產育種四大創新問題
 
      ?2.1壯大根系:增強根系活力和吸收能力
 
      多年來由于地下部看不見,育種家們只注重地上部的研究和性狀選擇,地下部的研究多以栽培專家為主,導致小麥育種不能把地上、地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小麥根系活力的大小對小麥的抗寒性、抗旱性非常重要,前期根系發育良好,根系活力強,可抵御冬季寒冷;后期根系活力強,對抵御干熱風的危害很關鍵。
 
      今后肥水高效利用問題的研究,必須對根系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根系問題歸根到底是水肥的吸收問題。
 
      ?2.2提高經濟系數
 
      要提高小麥經濟產量,就要從提高生物產量和經濟系數兩個方面考慮,而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提高經濟系數。一般小麥的經濟系數在0.3~0.45,高產田多在0.4~0.45。目前肥水條件好的高產麥田多用矮稈品種,并且采用適當的肥水措施控制株高,尤其是控制基部節間的伸長,拔節后肥水促進,創建矮稈大穗的群體,從而提高經濟系數,增加產量。
 
      ?2.3進一步挖掘穗葉光合優勢,培育高光效品種
 
      葉光合:小麥葉片顏色深的品種,光合飽和點比較高;小麥葉片比較厚的品種,光補償點比較低。如果小麥葉片顏色又深、葉片又厚,則既耐強光又耐弱光,光合效率非常高,產量自然比較高。
 
      穗光合:穗光合對籽粒產量的貢獻率在34.2~62.2%;穗光合具有空間優勢,有利于截獲光和CO2;離庫比較近,有利于營養運輸;具有明顯的生理優勢:穗綠色組織具有較高的潛在光合效率,而且穗光合代謝類似于C4途徑或屬于C3~C4中間型,籽粒呼吸釋放大量CO2能直接被穗光合再固定,穗光合的產物基本上全留在穗內,不會產生光合產物浪費,有利于產量的提高。
 
      ?2.4逐步實現優質與超高產的結合
 
      優質與超高產相結合:基于我國國情,產量在任何時候都是第一位的,品質會隨著政策、市場的變化而隨時調整。
 
      優質的類型與規模應適應國情:應以做優質饅頭、面條的中強筋為主,強筋小麥應以二級強筋為主,適度或逐步發展一級強筋、特級強筋小麥。
 
      優質與優良農藝性狀相結合:具有較強的抗災特別是新型災害(倒春寒、干旱、紋枯病、赤霉病、全蝕病等)的能力,需適應簡化栽培的需求。
 
      3.各生長發育階段的選擇重點
 
      選擇是小麥育種的最關鍵一環,是發現變異,選擇優良變異的決定性環節。集中體現了育種家的眼力、智慧、綜合評判能力,決定育種目標是否實現,也決定一個育種家的成功與失敗。選擇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緊扣育種目標,明確性狀改良的方向和選擇重點。統籌全生育期各階段的性狀表現,掌握整體協調,分段考量,綜合評判的原則。致命性狀一票否決,關鍵性狀必須過硬,一般性狀適度放寬(以優補缺)。
 
      ?3.1各生長發育階段的選擇重點—前期
 
      前期:決定畝穗數的關鍵時期
 
      選擇目標:根系強大,地上部生長發育穩健
 
      重要指標:繁茂性,分蘗質量和數量的統籌選擇
 
      ★★前期選擇重點
 
      根系:初生根要求較多,下扎快,重長度,一般3-5條;
 
      地上部選擇:力求冬前大蘗多,生長健壯的類型,且蘗的同步發育要好,春季分蘗的能力不宜太強。分蘗特性選擇的重點應放在冬前。冬前群體一般在80萬左右即可,注重數量和質量的統一;
 
      生長習性:半直立品種;
 
      抗寒性:田間冬季凍害分級調查,一般不超過3級;
 
      該時期是培育、決定畝穗數的關鍵時期,由于成穗蘗還不明朗,不是選擇畝穗數的關鍵時期,只能選擇大蘗、壯蘗為穗數奠定基礎。
 
      ?3.2各生長發育階段的選擇重點—中期
 
      中期:決定穗粒數的關鍵時期 。
 
      選擇目標:協調好稈(莖)、葉、穗的發育,構建理想株型,優化產量結構。
 
      重要指標:株型、冠層結構的合理性。
 
      ★★中期選擇重點
 
      兩極分化要快:成穗蘗莖葉快速生長,無效蘗迅速消退死亡,減輕養分消耗,麥腳利落,優化根蘗部生長環境。
 
      足夠的成穗莖數,出葉要快,發展要迅速。
 
      冠層結構:
 
      群體變化動態:90萬蘗→50萬穗/畝。
 
      株高:70~75厘米。
 
      株型:適度緊湊,不能過緊,收張有度,交叉有序。
 
      葉相葉姿:葉片要挺、厚、旗葉要短小,葉夾角以既能夠充分截獲光能,又相互不遮光,不郁蔽為標準。
 
      穗層:要厚而不齊。一般要分三層穗,上、中、下錯落感有致,下層穗不能太小,結實性要好。
 
      該時期是選擇株型、葉相、冠層結構合理性的唯一時期,也是選擇畝穗數的關鍵時期。
 
      ?3.3各生長發育階段的選擇重點—后期
 
      后期:決定粒重的關鍵時期 ;
 
      選擇目標:光合面積大,光合強度大,粒重高;
 
      重要指標:落黃性。
 
      ★★后期選擇重點
 
      進一步選擇穗數。既要通過水平單位面積的穗數,又要通過垂直的穗層厚度來綜合評判畝穗數的多少。
 
      穗粒數選擇的決定時期。通過穗型、穗長、小穗數、小穗結實數、穗基部頂部的結實性來選擇穗粒數高低。不僅注重中上部大穗的選擇,還應重視中下部小穗結實性的選擇。
 
      抗性選擇的關鍵時期。抗病性、抗倒性、耐熱性選擇的關鍵時期,直接決定產量的高低,必須按指標要求進行選擇。
 
      落黃性選擇。落黃性反映了小麥生長后期根、莖、葉,源、流、庫的協調程度,是小麥生長發育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現。品種落黃好,則根系好,葉片功能好、抗旱耐熱性好,抗病性好,籽粒飽滿度好。
 
      光合面積減降速度慢,以增加綠葉面積持續期,葉片的自然衰老是正常的,葉片的顏色由綠→淡綠→黃綠→黃→干枯。短時間內非正常的失綠是早衰的典型表現。在后期倒2葉、旗葉的表現和選擇至關重要。
 
      收獲前一周左右時間是小麥變數最大的時期,是全程評價一個品種優劣的關鍵時期,做到每天觀察,每天發現新變化,是選擇發現新品種不可缺少的一步。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