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草害是農作物生產的“頭號敵人”。在我國,每年有害生物發生面積60億-70億畝次,潛在經濟損失5000多億元。“植物保護不僅要保障糧食安全,還要保障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
5月19日,2024中國種子大會馬蘭小麥分會在河北辛集召開。在小麥種業創新發展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康振生作《作物抗病性與病害綠色防控》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康振生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和栽培方式改變,全球農作物病蟲害呈多發、頻發、重發的態勢,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產量損失。在我國,小麥赤霉病為害已從長江中下游逐漸擴展到黃淮海南部麥區,黃淮海北部麥區在近幾年也時有發生,成為威脅小麥生產的一個重要病害。
康振生指出,病蟲害防控在保障糧食安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存在過度依賴農藥的問題。目前我國農藥利用率偏低,平均利用率僅約35%,生產并使用了全世界將近一半的農藥,平均每公頃耕地使用量為10.3公斤,遠超美國的2.2公斤,單位耕地面積的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
他進一步解釋,過度使用農藥不僅會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會導致病蟲抗(耐)藥性上升,也會造成生態平衡破壞和環境污染。此外,還會造成產品農藥殘留超標,進而造成社會負面影響和出口受限。
康振生建議,要加大病蟲害防控的前期投入,轉變“重治輕防”理念,避免不見病蟲不施藥。此外,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必然要求,要加速提升植保社會化服務。
康振生強調,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病害最為經濟、有效和環境友好的措施。為此,要注重對優異抗源的挖掘與創制,為品種的合理布局奠定基礎,要注重育種、植保、栽培、推廣等部門協同攻關。在植病學家與育種家協作下,系統開展育種親本材料的創制和持續改良的前育種工作,創造攜帶一系列已知抗病基因或基因組合的核心親本材料。
目前,我國在作物病蟲發生規律研究,病蟲測報技術研發,抗病蟲品種合理利用,新藥劑、施藥新技術研發,配套技術集成等方面已取得顯著進步,綠色產品和技術的防治效益顯著提升。
“作物病害綠色防控永遠在路上。”康振生提出四個加強,要加強作物病害發生規律研究,病害防控有的放矢;要加強與育種專家的結合,加速抗病品種選育;要加強與栽培專家的結合,促進抗病品種的合理利用;要加強高新技術的應用與宣傳,促進重大病害的綠色控制。
作者丨張植宏
攝影丨譚家富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