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石時農業 ,作者石時農業

一直在尋找一個方向
回憶起與海水稻的初識,楊記磙老師告訴我們,那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多年的好友陳日勝(農業科學家,海水稻發明人,育種人)告訴自己,他在海邊發現了幾株野生稻,這些野生稻表現非常的好,并且已經開始通過育種技術在培育。這個時間的楊記磙正想從原本的小作物類,瓜果蔬菜類的方向里走出去。
“想做大產業,那就要選一個更大的作物”。抱著這樣的理想,楊老師遇見了海水稻。海水稻是一種可以在鹽堿地生長的水稻品種,它是一種特殊、珍稀的種質資源,它被袁隆平院士譽為水稻領域的第二次革命。近年來,屬于重大科技創新的海水稻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2012年楊記磙受中國農科院委派來到深圳,參與籌建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這是一個國家級的研究平臺,在籌建的過程中面向全世界來招聘科學家人才。就這樣,一流的國家團隊,國家首席科學家都從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崗位都匯聚到這里來。隨著越來越多高尖端人才的匯聚,研究所里的信息也越來越廣泛了,通過這些信息的分析,楊記磙越發的堅定了要在這個產業里深耕的想法。
同時也邀請到陳日勝老師加入到了研究所以海水稻為主的育種項目組,2018年在中國農業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下,中農海稻成立,楊記磙任董事會董事長,就這樣開始了海水稻的產業化工作。目前,海水稻試種已經全面展開, 并在五個主要類型的鹽堿地分布區推廣種植50多萬畝,單產每畝500 公斤左右,耐中、重度鹽堿。
雖然我國海水稻育種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果,但海水稻產品的推廣、普及和銷售,卻絕非易事。

海水稻如何能從科研院所走入千家萬戶?
中農海稻董事長楊記磙告訴我們,首先要分析海水稻的獨特性和市場需求是什么。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對健康主食,尤其低升糖主食有強烈的需求。吃低升糖主食,血糖生成指數(GI)較低,可以避免血糖劇烈波動,對人體有良好的營養保健功能。大家知道,主食主要為身體提供碳水,淀粉水解后就是葡萄糖。那么吃碳水(主食)怎么能避免升糖呢?
淀粉根據消化率的不同,可分為三類:快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快消化淀粉是指20 分鐘內被酶快速消化吸收的淀粉。慢消化淀粉是指淀在 20 分鐘到 120 分鐘內被完全消化。抗性淀粉是指不能被酶解的淀粉,后經小腸可以到達大腸,被腸道菌群分解為小分子酸和B族維生素等營養活性物質。淀粉消化得越慢,餐后血糖升高越慢,因此抗性淀粉類食品可改善葡萄糖耐量,控制血糖穩定水平。中農海稻的低GI大米就是含有抗性淀粉的功能型大米。我們熟知的低升糖主食如紅薯,魔芋,燕麥都屬于抗性淀粉含量比較高的食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代謝病的高發飲,我國2021年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 1.41 億人,占全球糖尿病人數的 26%。糖尿病患者、高血糖、肥胖及有健康、減肥意識的人群都是低升糖大米的目標客戶群。如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在飲食上,就是對功能性健康食品的強烈需求,已經形成了主要消費趨勢。

據此,中農海稻致力于我國新一代新型健康功能主食的研發,既要有功效又兼顧口感,使其具有低熱量、低升糖和低脂肪的健康功能,同時還要美味,保留米飯特色色澤、口感。不能像粗糧那樣,口感粗糙、甚至難以下咽,且烹飪所需時間也不能太長。
幸運的是,楊記磙老師找到了高抗性淀粉的水稻種質資源,與耐鹽堿的種質資源進行雜交,培育出可以在鹽堿地里生長的低升糖的海水稻了。
后續,楊老師還研發了“三高”黃豆、沙米、小麥等產品,即將推向市場。

科技加持下的創新農業
楊記磙老師所在的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是國內一流的農業科研平臺。在育種方面,運用各種先進的育種技術,如生物誘導、分子設計育種、基因編輯、智慧育種、數字化育種平臺等進行育種,使育種的成功率和速度會加快一倍以上,育種成本也相應降低80%。
中農海稻的海水稻產業化基地充分運用了數字農業設施,基地經歷了標準化、數字化和智慧化三個階段的數字化建設。第一個階段標準化主要是指田地的標準化;第二個階段的數字化主要是利用數字化設施對土壤、溫度、墑情數據的收集和管理;第三個階段,智能化階段,充分運用無人機進行農藥噴灑,并采用智慧化的收割機進行收割。
目前中農海稻主要是跟當地有鹽堿地的地方政府或者大農場主、專業合作社進行合作基地的開發,對產成品進行統一品種、質量、品牌、包裝、銷售的經營模式。

科學家也一樣遇到創業難題
2018年4月28日,海水稻成果轉化專業平臺公司——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且創業伊始就拿到了股權融資。由于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是中國農科院從事基因組學研究的最前沿平臺,科研背景強勁,楊記磙老師對融資情況比較自信。但實際情況是,到2019年春節前,融資款才真正到位。
在這個過程中,楊記磙面臨了巨大的壓力和兩難的的困境。農業科技類的畢竟是長周期的項目,前端的孵化過程中如果成績出不來,效益不能顯現,就會直接導致融資貸款困難。
可是經濟實力不夠,就很難吸引到更多專業人才來加盟,市場運營上也會成為短板。至今楊老師對這些經歷依舊是歷歷在目。

讓科技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知道科學研究對于科技發展的重要性,科學家的作用不可估量,但是科技如何落實到具體應用,背后真正的驅動力來自于企業家。科技企業家打通了研發、量產、供應鏈管理幾個環環相扣的節點,是企業競爭中最為關鍵的決勝力量。
楊記磙老師表示,自己的工作職責就是要把研究所里1000多位科學家,200多個博士后,50多個國家創新團隊的首席科學家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場,推向千家萬戶,使大家受益。這就是科技轉化平臺的使命。我們要把大家的成果,盡快的從實驗室搬到餐桌。
說起理想,楊記磙老師告訴我們,“我國有大量未利用的鹽堿地,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會有大量的耕地被占用。要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不被突破的話,形勢會越來越嚴峻,所以我們的第二個目標是在10 年內,為國家修復再造1000萬畝的耕地。”
用科學與科技助力農業的升級是每一位行業內農業研究者的夢想。愿這樣的夢想之花能在我們廣袤的大地上處處綻放。
文章來源:石時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