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代百年科學史,幾乎沒有一個議題能夠像轉基因這樣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討論。
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陳君石、中科院院士許智宏、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王志興、柳小慶以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卓勤分別就轉基因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來!一起看看院士專家眼中的轉基因。
01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實踐證明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
面對聽眾,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我都做過多次宣傳。轉基因這個東西是安全的,我自己也經常吃。
我們在是試驗地里面掰那個鮮食的玉米棒子的時候吃,或者回家一蒸就就可以吃。還有專門組織鮮食玉米的品嘗會,就是品嘗轉基因玉米,很多人都來了,大家還會錄像、播放,就是想跟公眾證明,這個東西是安全的、沒有問題的。
02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轉基因與非轉基因食品的消化吸收是一樣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
基因就是蛋白質,我們吃進去蛋白質以后,我們的腸、胃消化系統,是不會區別轉基因和非轉基因的。腸胃的原則是,蛋白質來了就吸收、消化,再分解成為氨基酸,不能消化吸收的,通過大便排出體外。所以,不管是豬的基因、牛的基因、雞的基因,還是轉基因的基因,到胃里面,一律都會被消化。
那么,我們吃了這么多年的豬肉,吃進去了大量的豬的基因,我們不還是人嗎?我們也沒有變成豬,因為腸胃不加區別,一律消化。由于轉基因的這樣一個兩個基因的改變,那么小的量,很容易跟其他蛋白質一樣的消化吸收。并且,我們不是光吃轉基因的大豆,我們還吃豬肉。
所以,從通俗的道理來講,吃轉基因的食品不會產生任何不安全的因素。
03
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轉基因作物導致不孕不育是謠言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
所謂的“轉基因造成不孕不育”是哪里來的呢?最早大概是2010年,網絡媒體上的一個消息。消息稱,廣西大學生體檢,男學生的精子異常,且引申出廣西這幾年種植了美國的玉米品種“迪卡007”和“迪卡008”,認為大學生的精子異常跟吃轉基因玉米相關。消息一經傳出,網絡上各方面,甚至主流媒體都有傳播。
實際上,其中是有很大問題的。廣西方面很快就辟謠了,一是廣西引進的品種“迪卡007”和“迪卡008”并不是轉基因玉米,是常規的玉米品種,而且重新經過廣西種子管理部門的檢測之后,玉米中并沒有轉基因的成分,再拿到北京檢測,結果也是這樣。二是大學生體檢,是大學生身體狀況的一個檢查,根本不是一個轉基因檢查,而大學生體檢跟吃轉基因玉米、跟吃玉米毫無關系。大家進一步再想想,我們現在種植了多少玉米都是大學生在吃,也沒有造成相關影響,所以這根本就是兩個不相關的事情,網絡媒體把它放到一起說,引起大家的恐慌。
04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柳小慶:中國對轉基因作物嚴格監管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柳小慶
轉基因作物的發展,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就是監管。監管方面,在全球范圍內就是美國、歐盟和中國“三大派”。
第一大派是美國。美國的發展主要重視的是產品,前期用的是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或者其它相關的技術,美國也會關注,但前期使用的技術并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美國重點看的是最終的產品是不是很好?是不是安全的?是不是有市場價值的?這三點是美國主要關注的。
第二大派是歐盟。歐盟和美國恰恰相反,也會關注產品的情況,但歐盟會重點關注前面研發的過程。產品是不是用轉基因技術發展的?還是用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的?以及中間的每一步,都會監管得非常嚴格。所以,歐盟是重視監管過程,美國是重視監管結果。
第三派是中國。我們國家就是把兩邊的優點結合到一起,即監管研發的過程,還監管研發產品的終端。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國家是監管轉基因作物最嚴格的國家。
05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卓勤:轉基因食品安全性不用過多擔憂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卓勤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所以食品安全這個問題是大家廣泛關注的。目前來說,轉基因的安全性主要是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食用安全,一個是環境安全。
環境安全方面,主要是因為轉基因要大面積種植,可能會對環境,比如說會不會產生“超級雜草”?會不會對一些非目標的益蟲產生不好影響?食用安全方面,主要是評價它的毒性、致敏性還有營養性,判斷它會不會增加一些抗營養的情況。
我們的食品在上市之前,都是要進行安全評價的。希望通過安全評價使最后的產品,除了抗蟲、抗旱等特定的特征之外,不會增加過敏、抗營養、毒素之類的情況。
從1996年到現在,轉基因的種植面積累計已經達到了400億畝,全球有70多個國家、幾十億人,都是食用轉基因食品的。截至目前,可以說沒有一例經過科學證實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所以我覺得,公眾對轉基因食品不需要有過多的擔憂。
06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王志興:轉基因抗蟲作物人吃了沒事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志興
“蟲子吃了會死,人吃了會不會有損害”這個問題。首先要說這個蛋白,剛開始這個菌產生蛋白是沒有任何毒性的,只有在堿性的環境下才能裂解成有毒的物質,只有鱗翅目的昆蟲里面有這種堿性環境,大概ph值達到10-11,而我們人體的是3-4,人畜等高等動物的胃都是非常酸的,所以在酸性的環境下,是不可能裂解出有毒性的結構。
另外,鱗翅目昆蟲有受體,Bt蛋白能夠認識這個受體,才能在昆蟲的中腸里面形成傷害,殺死鱗翅目的昆蟲,所以這就能解釋,為什么說并不是蟲子吃了都會死,Bt蛋白基本上只對鱗翅目害蟲有效,而恰好,鱗翅目害蟲又是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害蟲,沒有之一,包括水稻上的二化螟、玉米中的玉米螟、棉花中的棉鈴蟲等等。目前發現,對鞘翅目、雙翅目也有一定的效果,鞘翅目的效果還很好,正在深度挖掘。
所以,Bt蛋白的專一性,讓它對鱗翅目昆蟲有作用,對人畜等高等動物是沒有作用的。
俗話說,談毒性不量化就是耍流氓。因為空氣中任何物質都有,但只是量不足以對人產生傷害。我們也統計過這個量,例如抗蟲玉米種子中的表達量是2ug/g,折合起來就是2g/噸,用小白鼠來做極毒試驗,就是讓小白鼠直接吃進去,大概吃5g/公斤,都是沒有毒的,這是極毒實驗。折合到人來說就是,60公斤的人,一次性吃300gBt蛋白,都是沒毒的,而300gBt蛋白要150噸玉米才有,這就說明,可能我們人把一輩子吃的玉米的量,一次性吃進去,都是沒有問題的,沒有毒性。
此外,根據我們的飲食習慣還有一層保險,大家都很少吃生玉米,大部分都是煮熟吃,高溫環境下,蛋白就會失去功能,最后都會被胃吸收消化成氨基酸。
記者丨農財君綜合整理自中國農業轉基因管理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