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調查|“水稻上山”=水稻旱作,比傳統旱稻畝均增產超200公斤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7-10  來源:農財網種業寶典  瀏覽次數:1017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及其團隊的“水稻上山”項目,近期遭遇“畝產量不實”“違背常識”且“導致水土流失”等質疑。

      朱有勇是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在2015年60歲時,他成為中國工程院駐蒿枝壩村的一名“科技特派員”。去年10月,朱有勇首次向外界提到了“水稻上山”,自此爭議、攻擊不絕。

      記者調查發現,朱有勇所提到的蒿枝壩村“水稻上山”,實際是云南省近年在全省推廣的“雜交水稻旱作技術”的一種口語化表述,該技術在推廣中,一些耐旱、耐瘠、豐產、穩產的雜交水稻或其他稻谷品種被推薦種植。

      近期,紅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云南當地多個山區的水稻旱作基地,訪問朱有勇本人及其身邊科技人員、云南瀾滄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部門,力爭還原“水稻上山”的真實場景。

朱有勇團隊對當地農民進行“水稻旱作”技術培訓

      01

      “土豆院士”推薦“水稻上山”

      每個月,朱有勇都會到蒿枝壩村2-3次。

      6月30日上午,他從昆明乘飛機到瀾滄縣,在縣城里開了一個會,之后便直奔竹塘鄉蒿枝壩村。2015年,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縣,院士朱有勇時年60歲,他成為了駐蒿枝壩村的一名“科技特派員”。

      蒿枝壩地如其名,是一個狹小的壩區。它距離縣城約30公里,手機地圖難以將其搜尋。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技能實訓班”在這里開班,在朱有勇的帶動下,當地陸續了開辦了蔬菜、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中藥材資源、茶葉、畜禽養殖等實訓班。

朱有勇在蒿枝壩基地與農民交流

      朱有勇和同事們做的,是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他常以這樣的面貌示人:頭頂草帽,卷著半邊褲腿,扛著鋤頭,脖子上搭著毛巾,吧啦吧啦地與當地農民聊天。

      此前,他幫助農民把冬閑田種上馬鈴薯并銷售到北京,為此被親切地描述為“土豆院士”。而近期,網絡上流傳著大量觸目驚心的“水土流失”照片、視頻,均指向他的“水稻上山”,他又被指不顧常識,技術“慘不忍睹”,院士頭銜有名無實。

      蒿枝壩村豎有兩塊巨大的廣告牌,顯示這里是一處“山區旱地水稻種業創新及示范應用”基地。記者在這里看到,基地稻苗均長在旱地當中,看起來整齊規范,蔥蔥郁郁。

      朱有勇來到農地中,見一農戶正在地里噴灑除草劑,他連忙叫停:“現在這個時節不能打藥,會傷著稻苗,雜草只能拔!”見稻苗長勢喜人,他樂觀估計,今年的平均畝產量可能比去年高,“到時候你們要建個米廠!”

      這片農地,就是朱有勇在去年10月提到的“水稻上山”。他說,蒿枝壩村脫貧摘帽以后,農民口糧從粗糧換成了大米,但蒿枝壩村沒有水田,只有旱地,稻米不能自給自足,針對這個問題,其團隊成功研發了“水稻旱地種植技術”,解決了山區農民的口糧問題。

      “眼見為實,我歡迎各界人士,能親自到實地來,一家一家來問。”朱有勇向紅星新聞解釋,他最初并不關注那些質疑,但親友常會打電話問,這些質疑對他有何影響,“對我個人沒影響,但議論多了,大家就以為我這個院士是假的了。”他說。

      02

      不插秧蓄水,旱地直接播種出苗

      朱有勇團隊成員、云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所長文建成介紹,團隊經過多年的試驗,研發的一種“雨養旱種”雜交稻品種及栽培技術,可讓旱地上種的水稻,能像在水田里一樣產生分蘗,既能提高稻谷產量,且谷子質量上還略有提高,香味更濃。

      該技術的意義在于“節水增糧”。胡洋山是云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講師,目前派駐瀾滄縣竹塘鄉掛職副鄉長,他介紹,水稻旱作,就是把水稻種在旱地上,不插秧,不蓄水,種子直接播在地里頭。

朱有勇團隊的哈果馬水稻旱作基地

      今年4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一篇文章提到,要“水稻田旱作生產改制度,強化農藝減損失”,圍繞東北井灌稻、南方望天田和灌渠末端易旱稻田,改水稻為旱作半旱作發展,合理推廣“降解膜+旱播旱管+長效肥”“降解膜+水稻移栽+節水灌溉”等模式,破解缺水難題,減少干旱損失。

      云南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去年3月,為做好雜交水稻旱作示范推廣,提高關鍵技術到位率,穩定增加稻谷產量和促進農民增收,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2022年云南省雜交水稻旱作技術指導意見的通知》。該《通知》提到,云南省內海拔1700米以下、雨季開始較早、雨熱資源豐富、能保證稻谷正常生長的區域,均可發展雜交水稻旱作。雜交稻旱種除了凈種外,還能與玉米間種或與經濟作物、林果間作套種、輪作等。

      “水稻旱作”采取直接播種方式出苗。《通知》稱,雜交稻種子播種量一般為2-2.5公斤/畝,常規稻種子播種量一般2.5-3.5公斤/畝。播種前將種子攤開至1厘米左右厚度,曬種3-4小時,翻動2-3次,要注意操作時不要擦傷谷殼,干地播干種,潮地播濕種。若需播濕種,浸種后的種子在地塊透水至25-30厘米的情況下播種(只浸種不催芽)。

      記者從基地現場獲悉,朱有勇團隊的山區旱地水稻種植關鍵技術,首先是采取小型播種器直播,合理密植,具體為1.8萬穴/畝,3-4粒/穴,運用旱種旱管模式;其次是要做好病蟲草害綠色生態防控,以及苗前雜草防控。

      03

      比傳統旱稻畝均增產超200公斤

      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紅河的一個偏遠山村,吃玉米飯長大,深知山區百姓吃米飯之難。

      他介紹,因旱稻產量低,蒿枝壩村的百姓以往只在旱地上種玉米,然后將賣玉米的錢拿來買稻米,“市場上,賣兩斤玉米的錢才能買到一斤稻米,水稻旱作技術,讓當地百姓的口糧多了一種選擇。”基地標牌顯示,蒿枝壩的耕地目前可實現一年四季輪番耕種,前茬的冬季馬鈴薯可為農民增收,后茬的水稻旱作可保障農民口糧。

朱有勇在田間察看水稻生長情況

      瀾滄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金成山介紹,瀾滄縣于2021年開始推廣水稻旱作。“我們自己選定了一些品種,但區域選擇不合適,當年的收成并不樂觀。”去年,瀾滄縣使用朱有勇團隊技術,依據海拔高低,選取了高海拔的“滇禾優615”、低海拔的“宜優673”兩個品種,在當地14個鄉鎮74個村民委員會的7598戶農戶中進行推廣。目前,瀾滄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仍在篩選更多適宜水稻旱作品種。

      瀾滄縣去年的雜交稻旱種項目任務為2.7萬畝,最終實際種植面積為2.9522萬畝。瀾滄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供的2022年“成績單”顯示,當地全年最高單產是朱有勇院士團隊實施的竹塘鄉云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李六妹家,測產面積0.52畝,總產394.45公斤,平均單產788.9公斤;最低單產是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實施的竹塘鄉甘河村東賽三組村民李扎啊家,測產面積3.44畝,總產492.3公斤,平均單產143公斤。

      全縣項目鄉鎮統計上報數據顯示,2022年全縣雜交水稻旱作平均單產是372.9公斤。與本地常規地方陸(旱)稻單產140公斤相比,每畝增加232.9公斤,增幅166%。金成山說,瀾滄縣境內多為偏遠山區,村民并沒有多少閑錢改善口糧,故而去年的測算結果,在群眾中影響強烈。

      在瀾滄縣實地探訪期間,記者見到不少農戶耕種于“水稻旱作”的田間地頭。竹塘鄉募乃村去年的水稻旱作種植面積為243畝,娜諾科小組的李老東,去年的種植面積為2畝。“朱院士的這個技術好。”李老東說,他今年的種植面積還是2畝,這些地以往拿來種植玉米或者旱稻,但旱稻的畝產只有100-200公斤,而使用水稻旱作技術及品種后,他家的畝產超過了600公斤。

      金成山介紹,瀾滄縣多喀斯特地貌,雷響田多,雨水難積存,故當地有旱稻種植傳統,當地的記錄顯示,1979年-1980年包產到戶,當地大面積開荒,旱稻年種植面積曾達到70余萬畝。至今當地仍保留有220余個旱稻品種,水稻旱作技術推廣后,大部分旱稻品種將進入種子基因庫留存。

      04

      云南多地通報水稻旱作成績

      胡洋山稱,朱有勇團隊的水稻旱作,是在當地傳統耕地上,將適用旱地的水稻品種,替代玉米、旱稻等傳統品種,并未開發新的耕地去推廣。金成山也表示,當地做了詳細排查,近年當地并沒有任何毀林開荒行為。瀾滄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主要糧食作物以水稻、陸稻、玉米和小麥為主,近年來,當地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爭地矛盾日益突出,糧地非糧化形式嚴峻,水稻種植面積逐年下滑。

朱有勇團隊水稻旱作技術中的小型播種器直播

      在當地官方看來,推廣雜交稻旱種,可為嚴守耕地紅線,解決耕地“非農化”、糧地“非糧化”,把有限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等提供保障,最終確保糧、經作物均衡發展及全縣糧食生產安全。

      2022年云南省的水稻旱作面積為50萬畝。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2022年云南省雜交水稻旱作技術指導意見的通知》中,21個品種中有雜交粳稻、雜交秈稻、陸稻被推薦種植,它們均為優質、耐旱、耐瘠、抗病、分蘗力強、豐產穩產廣適的“雜交水稻或適宜旱種的其他稻谷品種”。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首推的“滇禾優615”是雜交粳稻品種,它適合的環境為海拔800-1700米地區。記者在蒿枝壩、哈果馬兩處“山區旱地水稻種業創新及示范應用”基地看到,這里種植的均為“滇禾優615”品種。

      據云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方面介紹,“滇禾優615”是云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云南金鼎禾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產學研用相結合、育繁推服一體化合作,歷時十余年育成的優質滇型雜交粳稻品種,于2017年通過云南省審定,2019年獲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粳稻)金獎,2022年通過國家審定。

      根據上級安排部署,瀾滄縣2023年水稻旱作項目全縣計劃完成2.5萬畝,項目涉及12個鄉鎮,竹塘鄉1萬畝為朱院士團隊組織實施的試驗示范地,其余1.5萬畝為帶動輻射種植。

      05

      “水稻上山”提法能讓農民聽懂

      朱有勇院士團隊的多名工作人員介紹,水稻旱作或確乎超出大部分公眾的傳統認知,“水稻”帶有一個“水”字,故大部分民眾會認為,水稻長在旱地中,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體現。“不是所有的水稻品種都可以旱作,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旱作。”胡洋山解釋,目前當地“水稻旱作”栽培模式仍有一定的條件限制,主要適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熱資源豐富的山區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廣”。

當地農民接受朱有勇團隊技術培訓

      他介紹,瀾滄縣的海拔在600米到2000米之間,年降水量1800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5到10月,與水稻的生長期重合,絕大部分地區都適宜推廣該技術。此外,“水稻旱作”不代表不需要水,“和其他旱地作物一樣,它仍然需要雨水滋養,說白了仍屬于‘雨養農業’。”

      瀾滄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趙艷龍介紹,“水稻旱作”的收成,也要看農民對技術的掌握程度而定。他說,去年朱有勇在北京提到“水稻上山”后,確實有人來到瀾滄實地調查,可當時稻谷早已收割完了。“他問農民,卻又聽不懂農民的方言,不久網絡上各種攻擊‘水稻上山’的聲音就出來了,沒有幾個人再去關注這個項目的科學性、嚴肅性。”

      朱有勇介紹,其團隊在培訓農民時,對這一新技術的說法都是“水稻旱作”,但一些農民聽不懂,他就問農民,“水稻在山上種,你們聽不聽得懂?”農民說,這能懂。

      “‘水稻上山’這個詞,實際是老百姓教我的。”朱有勇稱,他奔赴于田間地頭,對一些質疑沒有太多關注,但也“一下子被打得暈頭轉向”,內心非常委屈。同時,他也理解那些“網上的同志們”,“換位思考,坡坡上種水稻,如果我不是這個專業,我也不相信。”

      日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解釋,網傳的山體修建梯田的圖片、視頻,與“水稻上山”、高標準農田建設無關,“水稻上山”是一種栽培技術,不是開山造田,也不是毀林造田,相關圖片視頻系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而成。

      “我們的大環境,應該寬容創新,有質疑,就應該到實地來看一看,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不能顛倒黑白。對我們科技人員而言,質疑越多,就越要把事情做好。”他說,眼見為實,到9月稻谷收割時,歡迎大家到蒿枝壩來,“看看我們的畝產,到底是多少公斤。”

      來源丨紅星新聞 劉木木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