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晉斌
因為網絡直播種谷子,太行山革命老區的農民魏寶玉成為了網紅,嶺頭村悄然發生了變化,老農民用起了智能手機;面朝黃土背朝天等人上門收購的銷售歷史被終結;按照訂單種植生產、農產品預售等商品經濟的時代特征已在老區乍現。
要擺正農業與農民的關系,重業必先重人。有了魏寶玉他們的現代化,嶺頭村的農業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水到渠成,也說明了這一點。
傳統小農和老農民種地是中國國情,也是今后農業發展繞不開的階段。“小而老”為主體的農民隊伍是農村人才的存量,也是現代要素向農業集結的承接終端。農民如果對理念、技術、資本、市場等現代化要素處于無應答狀態,這些要素無法實質性進入農業,就很難發揮效應,農業的現代化就打不通“最后一公里”。
所以,農業現代化的大文章實質是做好“人”的文章,做好“人”的文章首先要盤活存量。讓年輕高知人才向比較效益低下的農業集聚并不容易,客觀上也不符合市場規律。當下,突破瓶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啟蒙傳統小農和老農民,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
嶺頭村的變化正是內生動力激發的結果。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調動千千萬。魏寶玉從模仿開微店到模仿直播和其他村民試水開微店,經歷了從政府組織農民到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的過程,也完成了農民主動作為的動員。
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盤活農村人才存量,就要提升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激發其內生動力,核心是要提高傳統小農和老農民的綜合素質。經歷了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面發生了變化,單純的裝備投入和外力驅動已經很難承載現代農業的新任務、新使命。農業后現代化主要是靠新理念、產業鏈延伸、品牌化等軟實力要素來完成支撐,而沒有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升,這些都很難實現。
只要在人的心里播下現代化的種子,太行山再高,也攔不住農民覺醒和改變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