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吳晉斌)日前,中國作物學會組織谷子專家團隊走進山西沁縣開展了“黨建+科技服務”助力該縣谷子單產提升活動。活動緊扣沁縣谷子全產業鏈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現場觀摩、基地參觀、座談研討等多種形式開展。
據介紹,此次活動是中國作物學會承擔的2025年中國科協“黨建+特色活動”項目。該活動旨在以黨建為引領,整合專家資源,精準聚焦谷子產業關鍵技術攻關與示范推廣工作,推動谷子產業科技創新與公共服務融合,提升科技服務效能,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沁州黃”小米是山西小米的代表之一,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19年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也是沁縣的“脫貧米”和“振興米”。
目前,沁縣已培育壯大谷子社會化服務主體10個,通過訂單、流轉、托管等方式,共建設定昌鎮東段莊村、故縣鎮徐村、沁州黃鎮南凹村等20個集中連片基地,其中5000畝基地1個,200畝以上的基地19個。
活動現場,山西農業大學谷子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研究員郭二虎,針對谷子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和現代有機旱作農業等實用技術進行現場講解。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種植戶傳授科學種植理念,詳細講解高效栽培的要點,將先進實用的農業生產技術送到農戶身邊,推動先進技術落地農業生產實踐,并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給出了針對性的種植建議。
沁縣谷子單產提升項目首席專家、研究員張艾英就他們培育的“沁黃3號”“沁黃4號”谷子品種進行了交流。據了解,該品種經多年田間試驗,在干旱條件下仍能保持較高的產量,且米質色澤金黃、口感醇厚,市場前景廣闊。
據介紹,近年來,國家和省級層面共有10余支黨員專家及科技特派團前往沁縣開展技術服務,舉辦田間黨課80余場,累計派出科研人員200余次深入沁縣田間地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