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慶市江津區石門鎮玉林村田間的水稻已進入灌漿期。此時既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期,也是稻飛虱等害蟲高發的“危險期”。近日,“巴渝工匠”杯重慶市第四屆農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農作物植保員)決賽在此舉行,60名來自各區縣的農作物植保員,在這片稻田里展開了一場“給莊稼看病”的技能比拼。
“開始!”隨著裁判一聲令下,選手們迅速脫下鞋襪,赤腳踏入泥水。他們手中的白搪瓷盤先用水沾濕,增強對小蟲的吸附力;隨后將盤子輕輕插入稻行,貼近稻飛虱多棲息的稻叢底部;再均勻拍擊稻叢,讓蟲體脫落到盤中。這一連串動作看似簡單,卻直接關系到蟲情調查的精準度。
“雖然平時天天跟稻田打交道,但真到賽場還是捏把汗。”涪陵區植保植檢站植保員程石一邊仔細辨認瓷盤中的蟲種,一邊說,比賽讓他發現了日常操作的細節短板,“比如拍擊稻叢時,平時操作可能因力度不均導致部分害蟲殘留,而比賽標準讓我意識到,這會直接影響蟲情數據的準確性,進而干擾防控決策。”
賽場旁,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姚雄作為裁判,目光緊盯著選手的每一個操作。“植保員是莊稼的‘醫生’,蟲情調查就是‘問診’,一步不到位,后續‘開藥方’就可能出偏差。”他手中的評分表上,瓷盤使用規范度、蟲種識別準確率、蟲量統計精確度等指標,都與“對癥下藥”的科學性直接掛鉤。
這場競賽不止于田間實操。選手們還需通過“理論關”——面對各類病蟲害圖譜,要準確闡述其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控技術;闖過“配藥關”——使用天平進行農藥毫克級精準稱量并按比例稀釋,誤差需控制在標準范圍內。
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重慶農作物病蟲害呈現種類增多、發生規律復雜化趨勢,對植保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由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市人社局、市總工會聯合主辦的競賽,正是為了以賽促練,提升植保隊伍“蟲口奪糧”的實戰能力。
據了解,該賽事因貼近生產實際、考核維度全面,在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具有創新示范意義,吸引了四川、貴州等周邊省市農業農村部門工作人員前來觀摩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