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產業關鍵問題加強技術集成攻關
本報記者李麗穎
閱讀提示
近日,農業部啟動“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2007年農業部聯合財政部先后實施建設了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促進技術進步和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十三五”期間,體系要如何緊緊圍繞國家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不同體系面臨難題和任務,怎么樣突破重大技術、強化技術集成、推進成果轉化?讓我們聽聽各體系首席科學家怎么說。
肖世和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力求突破三大生產難題
現在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有三大問題:赤霉病、節水和品質問題,“十三五”期間這三大問題體系工作的重點,力求有所突破。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冬麥區、東北春麥區以及華南麥區發病尤為嚴重,從小麥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減產10%~20%,嚴重時達80%~90%,重病田可導致絕收。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基因編輯技術等可能有助于小麥赤霉病抗性的遺傳改良。“十三五”農業科研領域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是通過遺傳改良提高小麥品種對赤霉病的抗耐性,減輕赤霉病的危害;要通過遺傳改良途徑從根本上解決赤霉病對我國小麥的危害。
北方小麥主產區水資源緊缺問題日益突出。想突破小麥的節水問題、發展瓶頸問題,只依靠單個品種和單向技術是很難實現的,“十三五”要加大技術集成和協同攻關,才能實現小麥生產節水的綜合解決技術方案。
進一步系統改良小麥品種,選育出一大批在產量、品質、抗病、抗逆等特性方面表現較突出的小麥新品系,并加大推廣示范。
李新海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機械化為主攻方向
玉米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焦點作物。“一機兩改一保障”(即以全程機械化為核心,帶動品種改良和土壤改良,加強病蟲害防控)仍然是我國玉米產業技術發展的基本方向和戰略核心。以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促進供給側改革,提升產品與技術的國際競爭力是研發的基本方向。
“十三五”以機械化為核心的機收玉米是主攻方向。玉米收獲全程機械化包括摘穗、剝皮、脫粒、秸稈粉碎還田一體化在各地開展了大面積示范,但生產上的宜機收品種仍較少,收獲時籽粒含水率偏高,不適合機械化收獲的矛盾依然突出,需抓緊研發培育優質、高產、抗逆、適應機械化生產的創新型新品種。
機械化其中隱含著大量的產業技術需求和研發任務,包括育種、土壤耕作、秸稈還田、合理施肥等多方面跨學科的科研。農業機械將帶動品種改良和土壤改良,科技人員培育的新品種、研發的新技術都必須適應機械化作業。
牧草
張英俊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
全面提升牧草生產利用水平
“十三五”以提高牧草產量和質量為目標,全面提升牧草生產與利用技術水平,促進牧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國糧經飼統籌、草牧業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撐。對“一帶兩區”的牧草生產進行全產業鏈技術攻關,對草原建設開展保護性利用關鍵技術研發,提高全國牧草供給能力,重點解決苜蓿、羊草、黑麥草和狼尾草等優質牧草的選育、種子生產、栽培與改良、草產品加工、牧草利用、產業經濟等。
加強跨體系科研。因牧草在改良土壤和家畜飼養兩個方面的作用,牧草體系將加大與玉米、燕麥、谷子、高粱等體系就多年生牧草和一年生作物輪作制度的合作與交流;與奶牛、肉牛、肉羊等體系就牧草與其他農副產品配合提高家畜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與安全性等方面進行合作研究。
柑橘
鄧秀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針對產業核心問題開展聯合攻關
針對產業中存在的核心與共性問題,“十三五”開展聯合攻關合力推進完成幾項重大任務。
針對南方幾個省(區)黃龍病危害較嚴重的情況,組織品種、苗木繁育、栽培、病蟲害防控、機械化等崗位專家開展黃龍病發生的規律研究,尋找防治的新技術,試驗示范綜合防控措施,使黃龍病在疫區得到有效控制,并有效防控向非疫區擴散。在疫區,通過示范推廣無病毒大苗、生態建園、清除病樹和有效防控木虱等技術,實現柑橘有效生產。在非疫區,重點加強病害和木虱檢測,為防控黃龍病擴散和撲滅提供科學依據。與此同時,研發黃龍病快速檢測技術、篩選耐病品種和品系等研究。
針對目前產業結構仍然存在中間大兩頭小的問題,從品種培育、栽培措施、產后貯藏等途徑,進一步優化結構,選育晚熟寬皮橘、雜柑、臍橙品種,擴大晚熟品種的比例,推進柑橘鮮果周年供應。
針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影響競爭力問題,從機械、育苗、栽培與肥水管理、采后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和示范,探索輕簡栽培和生產模式,降低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
大宗淡水魚
戈賢平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
構建綠色高效模式化生產系統
“十三五”科研重點將圍繞實現大宗淡水魚提質增效、減量增收和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來實施。開展大宗淡水魚綠色高效養殖模式研究與示范,構建“良種、良法、良餌、良機”為核心的大宗淡水魚模式化生產系統,以區域性核心示范點建設為重點,形成“增收、增效”示范效應,并向全國輻射推廣20萬畝。
開展大宗淡水魚加工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開發適宜加工的大宗淡水魚品種及養殖模式,構建適合現代消費需求和規模化加工的大宗淡水魚加工技術體系,帶動全國淡水魚加工比例提高5%以上。
以“高值化、功能化、生態化”為技術核心,促進產業供給側改革,與龍頭企業建立科技創新聯合體,聯合開展水產品養殖競爭力提升科技行動,使試驗示范區原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總體養殖效益提高20%以上,全面提升產業發展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