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蔡茂楷)種植綠肥可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地質量,近年來,福建強化綠肥種質資源收集,集成綠肥技術應用,持續加大綠肥推廣力度,糧、果、茶地每年種植的綠肥超400萬畝。
在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支持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資源環境與土壤肥料研究所(以下簡稱“資環所”)目前共收集保存綠肥種質資源26科83屬3439份。其中,紫云英作為福建最主要的綠肥作物,現保存種質資源1800余份。在紅萍研究方面,資環所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紅萍品種資源圃(國家紅萍資源圃),保存紅萍資源600余份,并成功培育出“榕萍1號”“回交萍3號”等新品種。
隨著福建生態果茶產業的蓬勃發展,旱地綠肥資源的收集與利用也取得重要進展。資環所先后引進豆科決明屬、落花生屬、合萌屬等種質資源200余份,通過國內交換和野外調查,共收集保存旱地綠肥種質資源400多份。經過系統資源篩選評價、系統選育和輻射育種,已成功培育出“閩引圓葉決明”“閩引羽葉決明”“阿瑪瑞羅平托花生”“閩南穗序木藍”等10余個新品種。
在技術集成環節,資環所協同福建省農田建設與土壤肥料技術總站等部門,通過創新主作物行間套作、輪作、棚架下種植等技術,集成研發了多種福建特色耕地培育與綠肥-主作物協同模式,推動綠肥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應用模式包括“紫云英—優質稻輪作”“紫云英—煙—稻跨年輪作”“紫云英—菜/飼/肥兼用”“蓮(稻)—萍—魚立體種養循環”“果茶園綠肥周年種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