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農田智慧灌溉關鍵技術與裝備”甘肅內陸干旱區玉米智慧滴灌技術示范區觀摩交流培訓會在甘肅省武威市召開,對內陸干旱區玉米智慧滴灌關鍵技術與集成模式進行了演示和交流。
甘肅內陸干旱區玉米智慧滴灌技術千畝示范區位于武威市涼州區王景寨村,是“農田智慧灌溉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的四個示范區之一。示范區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思恩告訴記者,武威是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水資源總量極度緊缺,時空分布不均,玉米生產完全依賴灌溉,氣象干旱問題突出。項目組研發的玉米淺埋滴灌種植技術體系針對西北風大、干旱、管理粗放等痛點量身打造,有效解決了大風地區地表滴灌帶易老化、損壞的問題,農田智慧灌溉決策系統則克服了農戶“何時澆、澆多少”的經驗主義難題,具備大規模推廣的適應性。
在示范區的玉米種植現場,搭載著微波雷達、多模態成像光譜偏振系統的無人機升空10米,掠過進入成熟期的玉米種植區,進行土壤植株水分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該項突破對于構建農田智慧灌溉決策系統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此外,演示現場還集中展示了植物冠層表型采集器、智能灌溉網關、渠道智能量控一體化板閘、智能測流柱等一系列自主研發的裝備系統,為武威“量身定制”的智能灌溉決策系統動態顯示農田缺水狀況,精準預報畝均灌水量,為農業、水利推廣人員和種植戶提供了一本“灌水明白賬”。
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長吳文勇說:“農田智慧灌溉絕非簡單的‘自動化澆水’,其核心在于‘感知—決策—執行’的閉環智能,其建立的難點在于打通數據精準驅動灌溉系統的關鍵技術環節,實現節水灌溉與農藝、農機技術的有機協同。”
三年的時間,通過研發技術、裝備與系統,示范區形成了甘肅內陸干旱區玉米智慧滴灌技術模式。該模式集成了農田智慧灌溉決策系統、表型監測與智能施灌設備以及玉米淺埋滴灌種植技術、土壤水肥氣熱調控與農機農藝協同技術、大氣干旱預警技術等關鍵技術、設備與系統。
2024年,示范區玉米生育期用水畝均280立方米,產量2600斤/畝,比普通農戶種植玉米增產2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