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胡立剛)近日上午,位于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南陸村的特早熟節水抗旱稻開鐮,2025年“八月香”品牌大米將如期端上市民的餐桌。和“八月香”稻米開鐮儀式相伴相生的第四屆八月香論壇上,共話低碳的主題貫穿始終,隨著話題的深入,節水抗旱稻的價值呈現出新高度。
節水抗旱稻因高產、節水、易播種而名揚海內外,2021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后,這一綠色高產稻新品類的推廣在國內呈現燎原之勢。近兩年,隨著節水抗旱稻全產業鏈創新聯盟工作成效的顯現,節水抗旱稻走出長江中下游、江淮一帶,向長江上游、西南進發,祖國南北易旱易澇地上高產的潛力屢屢被證實,符合區域需求的節水抗旱稻秈、粳新品種成員不斷增加,節水抗旱稻首席科學家羅利軍提出的1522目標漸顯雛形。
相對于新增水稻種植面積1億畝、增產稻谷500億公斤和減少200億噸水稻生產用水這三個指標,減排溫室氣體200億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的難度更大,因為降碳理念雖成共識,具體行動的普及度還很不夠,碳普惠進程也不夠快。據了解,過去一年,節水抗旱稻在踐行降碳和推進碳普惠行動中創下了兩個奇跡。今年6月4日,首筆種植節水抗旱稻的碳普惠交易在浙江嘉興完成,種植節水抗旱稻每畝因此增收30元額外碳減排收益。在這之前,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牽頭研制的中國首個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稻田甲烷減排方法學,被采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清潔發展機制(CDM)框架下第103個小規模減排方法學,利用節水抗旱稻減排甲烷技術是成果之一。
記者從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了解到,第四屆八月香論壇以低碳賦能綠護糧倉為主題,匯聚相關人士在農業強鎮廊下共話低碳,首先是基于上述兩個奇跡,未來,除了繼續演繹“八月香”大米和八月香論壇服務上海高質量農業生產、滿足上海高品質生活需求的品牌故事,還將努力積累和節水抗旱稻國際策源中心相匹配的軟實力。
今年2月,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在廊下鎮建設節水抗旱稻國際策源中心。目前,工程建設許可的審批進入了最后環節,節水抗旱稻國際策源中心成為廊下、上海農業科創新地標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