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9月11日:第01版頭條
本報記者 黨文民
9月10日,延津縣僧固鄉沙莊村鄭單系列玉米示范方里,早早就聚攏起幾十位村民。聽說專家要來給玉米測產,他們都想看看“示范田”到底能不能多打糧食。
“鄭單958千畝方平均畝產811.5公斤,鄭黃糯2號千畝方平均畝產861.5公斤。”經過緊張的現場測產,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林同保高聲宣布。
聽到這個結果,村民尹文祥笑得合不攏嘴。他家的12畝地全部種植的是鄭黃糯2號,去年畝產600多公斤,今年又是豐收在望。
今年我省遭遇了63年來最嚴重的夏旱,部分地區玉米生產受到影響,甚至絕收。為什么這里的玉米能夠獲得高產?
“選對品種,用好技術,高密種植,統一管理。”示范項目責任專家、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劉京寶總結原因。
玉米生長期,我省很容易出現高溫干旱天氣,所以玉米種植要選擇耐旱、耐高溫的品種。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耕作栽培崗位科學家唐保軍介紹說,鄭單958號不但耐高溫,而且還耐陰雨寡照,抗倒伏,穩產性好,在災年表現尤其優異,今年在我省種植面積約1000萬畝,占全省玉米種植面積的20%多。
根據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目標要求,要實現到2020年全省糧食產量新增150億公斤的目標,玉米增產占增產總任務的六成多,任務十分艱巨。
“要想實現大面積增產,除了選好品種,還必須改變現有種植方式,提高玉米種植密度。”劉京寶說。目前我省玉米種植密度大都在每畝4500株左右,而當天測產的兩個千畝方,種植密度都在每畝5500株以上。
高密度種植有利于高產,但也容易產生倒伏等問題。項目專家實施了種肥同播、前氮后移等一系列種植技術,既節省成本,又防止倒伏。
“今年示范項目與土地流轉相結合,標準化種植,統一管理,先進技術有效實施不走樣,也是促進玉米高產的因素。”延津縣農業局局長李占先說。
聽了專家們的“高產經”,村民段振文頻頻點頭:“以后俺也要按專家的指導種玉米,爭取高產!”
目前玉米還處于灌漿期,是對產量貢獻最大的一個階段。唐保軍特別提醒農民朋友,在不影響小麥播種的前提下,要盡量延長玉米的灌漿期,推遲收割。
“晚收一天,玉米產量可增加1%左右。”唐保軍說,雖然前期遭遇干旱,但玉米生長后期光照良好,雨水充足,通過適宜的后期管理和晚收,完全有可能彌補前期的損失,甚至獲得高產。
秋日的陽光下,一株株玉米生機盎然,碧綠的葉片在風中舒展,仿佛在訴說著對豐收的渴望。③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