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為政的“專家經濟”
9月中旬,由深交所主辦、湖南證監局協辦的“現代農業行業上市專題座談會”在長沙召開。
這更像是一次種業IPO專題會。在來自全國的10余家參會企業中,有半數以上為種業類擬上市公司,如以水稻為主營的湖南科裕隆,以玉米為主營的北京聯創,以馬鈴薯為主營的湖北凱瑞百谷。
“個別好品種可以支撐一家上市企業的規模,但風險較高。”針對與會企業的特點,國元證券的保薦代表人在會上舉例說,荃銀高科(300087.SZ)上市期間業績主要依賴“新兩優6號”超級稻的推廣,“鄭單958”、“先玉335”玉米品種則在登海種業、敦煌種業(600354.SH)的營銷收入中占主導地位,“企業需要加快新品種的研發。”
種業是一個研發密集型行業,需以大投入達到大產出的目的。深交所綜合研究所執行副所長闕紫康對種子行業8家上市公司做過一次研究,他說,登海種業研發強度最高,近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接近5%、不足5000萬元,其他企業則不足3%,與國外種業巨頭動輒每年10%的研發費用、10億美元以上的投入相比,不在一個量級上。
一方面是科研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體制改革仍然滯后。
中國種業科研院所的專利基本采用職務成果的模式,單位依法對之享有專有權利,單位領導往往擁有最大話語權,而對付出辛勤勞動的具體研發專家有效激勵不夠。盡管國家逐年加大種業的科研投入,但在利益糾葛下,國家科技人員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大多選擇“腳踏兩只船”,甚至離職“下海”,神農大豐等多數上市公司的主要技術帶頭人均有科研院所任職背景。
在全國,舉著“袁隆平學生”的牌子、甚至以袁隆平名字的某個字注冊、開辦實體的不在少數。2009年11月,在呈送給湖南省委宣傳部的一份《關于請求維護“隆平”品牌形象的緊急報告》中,袁隆平院士簽上了自己的意見:“請給予大力支持。”
各自為政、一個品種打天下的“專家經濟”無法從企業發展戰略上形成合力。隆平高科2012年財報顯示,公司主打產品為“Y兩優1號”、“深兩優5814”、“C兩優608”,除“C兩優608”為湖南隆平與湖南農業大學共同選育外,其他兩個品種均從外購買。“湖南隆平的科研復合優勢沒有顯現。”據已從隆平高科離職的相關高管透露,憑借隆平高科金光閃爍的品牌,公司完全具備沖擊百億企業的實力,“但湖南隆平主要科研人員為一致行動人,由‘6常委’(指6名主要科研人員)說了算,同時,湖南隆平的科研核心成員還是隆平高科經營班子的主要負責人,因為內部育種的激勵措施,這種制度設計可能使得公司與外界的技術合作趨向減少,甚至排他。”
隆平高科創立于1999年,由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發起,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2004年,資本高手伍躍時控制的長沙新大新集團有限公司受讓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全部國有股權,隆平高科成為一家民營控股企業。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中國種業改革發展的方向,需沿著技術水平提高、產業集中度提高這兩條相輔相成的主線展開,但在執行層面,“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高度仍然上升不夠,國內種子企業“多、小、散、弱、亂”的局面一時難以扭轉。
據中國農科院農經所調查,目前,全國450多家科研院所創辦了3000多家種子公司,平均每個科研院所擁有6家種子公司。2013年初農業部稱,目前種子企業數量為6296家,注冊資本超過1億元的企業僅59家。種業前10強企業所占的國內市場份額不足15%。
作為種業龍頭企業,豐樂種業、大北農、隆平高科和登海種業等8家上市公司2012年營業收入總共不到90億元,而國際種業巨頭孟山都2012年營收則高達135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