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問及是否喜歡被媒體冠以“民間育種家”的稱號時,陳良桂微微地點頭。“我一直喜歡育種,一直喜歡搞科研。以前做推廣工作,退休后就可以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這是最大的享受。”從政府官員到民間育種家的轉變,陳良桂認為是政策環境與自我意識的雙重決定。
良種是相對的,在外地是良種,引進后可能不是良種,甚至是劣種。而本地選育的品種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很好的適應性,尤其是那些與外地種相比質量更勝一籌的本地種。“我退休之時,韶關已沒有人育種了,這對本地良種推廣十分不利。”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對優質香型雜交稻情有獨鐘。”陳良桂重重地說道,這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的“香優63”,它既優質又帶有香味。認識到廣東對米質的要求很高,中心打算將“香優63”在廣東進行大力推廣。“后來又引進了一個香型不育系,但還沒來得及推廣,就要退休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種莫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決定繼續干下去。”
退休后,陳良桂全身心地投入到三系、兩系的優質香型雜交稻育種上。輾轉于老家連平農村、曲江農科所、韶關市農科所三地,自掏腰包在老家租地做試驗;不顧愛人的抱怨,每天換六趟車來回于家和曲江之間;1999年,他帶著所有材料以顧問名義進入農科所。
韶關市農科所副所長張偉群這樣評價陳良桂:“退休了不去享福,像陳良桂這樣的專家很難找到第二個,精神可嘉。”
談及目前的研究進程,陳良桂介紹,一面對品種進行提純改良,一面進行兩系核不育系的研究。 “當時,我引進了兩個香型不育系,湘香2號A和韶選A。”湘香2號A配出了兩個組合,即香優63和香優40,耗費了四五年才踏上推廣之路,其中香優63的米質可與泰國香米媲美。韶選A的生育期太長,很難配出適合韶關的中早熟組合,目前正在韶關以南的地區測配新組合。兩系核不育系的研究受到了袁隆平的稱贊,陳良桂正在努力成為最關鍵的那個“零件”。
一輩子撲在水稻種子上,陳良桂退休前的生活是海南、韶關兩點一線。每年的11月到次年5月初在海南育種,剩下的時間回到韶關繼續搞繁制種。現在他還擔任韶關市離退休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組織老科技工作者們發揮余熱,“協會有400多人,高級工程師200多人,大家都還有著年輕時的熱情,現在我還在學電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