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棉花枯萎病癥狀
枯(ku)萎病是(shi)典(dian)型(xing)的整株系(xi)統發(fa)(fa)病維管束系(xi)統病害,,即輸(shu)導組織(zhi)受破壞(huai)后可(ke)引起整株不正常。棉花整個生(sheng)育期均可(ke)發(fa)(fa)病。癥狀表現分為苗期和成株期兩個階段:
苗期(播種-現(xian)(xian)蕾(lei))從子葉期即可發病,至現(xian)(xian)蕾(lei)期表現(xian)(xian)有四種類型(xing):
黃色網(wang)紋(wen)型(xing):葉(xie)片上小葉(xie)脈褪(tun)綠(lv)變黃色,呈黃色網(wang)紋(wen)型(xing);
青枯型:葉片不(bu)變色,整株急(ji)性萎蔫死亡,呈青枯狀,有的半(ban)邊枯萎;
紫化型(xing)(紫紅萎蔫型(xing)):半葉(xie)或整葉(xie)呈紫紅色。
黃化型(xing):半葉或整(zheng)個(ge)葉片變為黃色。
苗期病(bing)重時可成片(pian)枯死(根及(ji)莖(jing)基(ji)部導管變黑褐色)。
成株期是現蕾開花后逐漸進入發病高峰,特點是株型矮化,節間縮短,上部葉片有黃色網紋狀斑塊,葉片自下而上葉緣干枯,有時整株呈半邊枯死,病重株則整株枯死。另外,在棉花生長后期,病株(zhu)出現一種(zhong)頂枯型(xing)癥(zheng)狀(zhuang),病株(zhu)自上(shang)而下(xia)迅速枯死(si),還有一種(zhong)是急性萎蔫(nian)型(xing),即大雨轉(zhuan)晴后,植株(zhu)萎蔫(nian)死(si)亡。
以上是由(you)植株莖內病變(bian)所造成的,剖開莖桿,維管束(shu)變(bian)黑(hei)褐(he)色腐(fu)爛。
二(er) 棉花黃(huang)萎病癥(zheng)狀
黃萎(wei)病(bing)也是典型(xing)的整株系統(tong)性發病(bing)的維管(guan)束系統(tong)病(bing)害。
黃萎病苗期不發病,現蕾后開始逐漸表現癥狀。癥狀表現是從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發展,葉片上先在主脈間出現褪綠褐色斑塊,葉緣褪綠,病斑逐漸壞死干枯,呈掌狀枯斑,有的呈“西瓜皮”病(bing)(bing)。葉片由下而上逐漸脫落(luo),后(hou)整株(zhu)萎蔫枯(ku)死,尤其(qi)是夏季高(gao)溫,大雨后(hou)驟晴(qing),田間易(yi)出現(xian)大量急性(xing)枯(ku)死植株(zhu)。發病(bing)(bing)晚的、病(bing)(bing)輕(qing)的僅葉片反(fan)卷。
剖開病莖,木(mu)質部導管(guan)變(bian)黑褐色(se)。變(bian)色(se)部分分散、不集中(zhong)。
三(san) 兩種病(bing)害的(de)主要區(qu)別
1、癥(zheng)狀不同:成株期(qi)黃萎病葉脈(mo)間有枯(ku)斑;枯(ku)萎病頂端皺縮,濃(nong)綠(lv),節間縮短。
2、發(fa)(fa)病生(sheng)育期不同:黃萎病棉花苗期不發(fa)(fa)病;枯萎病棉花整個(ge)生(sheng)育期均(jun)可(ke)發(fa)(fa)病。
3、維(wei)管束顏色(se)不(bu)同:黃萎病(bing)剖開病(bing)莖,木質部(bu)導管變黑褐色(se),變色(se)部(bu)分(fen)分(fen)散、不(bu)集中;枯萎病(bing)剖開莖桿,維(wei)管束變黑褐色(se)腐爛。
4、發病溫度不同:兩種病害都要求較高溫度,發病適宜的溫度均在25-30℃,只是最初發病溫度稍有不同(枯萎病20℃,黃萎病24℃)。所以田間出現病害及發病高峰是枯萎病早,黃萎病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