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修剪。初秋,大棚冬棗樹形宜選用自由紡錘形或開心形。為便于管理,可適當控制樹體高度,以低于棚膜30—40厘米為宜。扣膜前采用拉枝、撐枝、墜枝等方法降低樹體高度。棗樹喜光,修剪時應遵循以下要點:剪除無結果能力或結果能力較弱的枝條,疏除交叉枝、稠密枝、重疊枝和細弱枝,以利通風透光;徒長枝可視空間大小決定留剪長度,對空間充足、有培養前途的多年生徒長枝,可培養成骨干枝;死枝、病蟲枝需全部鋸除,鋸口應盡量靠近健康枝條,且需削平并涂藥,防止傷口感染腐爛;骨干枝上抽生的1—2年生發育枝,可根據空間大小剪除,一般保留4—6個二次枝,培養成健壯的結果枝組;衰老的骨干枝需回縮1/3—1/2,回縮部位剪口直徑不應超過5厘米,剪口下需預留向上的休眠芽或結果母枝;衰老的結果枝組應全面回縮或疏除,相對完整的枝組可縮剪1/2—1/3,以促發新枝。
合理施肥。9月是大棚冬棗施肥的關鍵期,施肥宜早不宜晚。采用溝施方式,深度一般為40厘米左右。施肥量應依據樹勢而定,通常每株施腐熟有機肥20—25公斤+生物肥1.5公斤。
合理灌水。冬棗雖為耐旱作物,但搭棚前需結合施肥灌水1次,待土壤分墑后鋤地覆膜。若遇嚴重旱情確需澆水時,應采取隔行灌、滴灌、溝灌或滲灌等方式,且宜澆小水,避免大水漫灌。
合理控溫。大棚冬棗覆膜后,白天溫度需控制在20℃左右,持續約7天;盛花期溫度應保持在35℃—38℃,不得超過38℃。
(李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