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初的皖北平原熱浪初涌,利辛縣程家集鎮連片玉米地翻滾著青紗帳般的綠浪。鄧大姐蹲在田埂邊,向我們展示著兩株玉米根部的土壤,露出盤結的根系:“瞧智慧棒京科501這根系多壯實,盤結如網!今年做的春播種植,得有6700株,你看這根扎得多穩,稈子一看就扛得住風雨。”她身后,齊肩高的玉米稈列隊挺立,葉片舒展如劍。

“密度是高產的關鍵,不過嘛也不能盲目貪心,我這春播地塊密度還是搞的高了一些,公司技術人員過來指導,夏播田我計劃就是5000株、5500株這樣最理想,合理密植,”鄧大姐彎腰捏起一撮雜草,笑著說。

▲玉米地里“鐵娘子”鄧大姐
技術新突圍:從“看天收”到“科技種”、“智慧種”

鄧大姐道出了種田的不容易。曾經種地是聽天由命,旱了澆不上水,澇了排不出去,一場高溫來臨,空稈、花粒直接減產,一場大風來臨,又開始擔心起倒伏怎么辦,一畝地掙不到多少錢。農戶碰到一個適宜自己區域,穩定、高產、抗性好的品種沒有那么容易。隨著端牢中國飯碗相應國家政策的支持,單產提升的提出,科研單位、育種家的創新,越來越多優秀的科技玉米種,讓增產增收變得更輕松。
技術在進步,農業在進步,農民群體也有了自己的節日。

▲智慧棒京科501亮相第四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王元東研究員作智慧棒選育報告
2025年初,利辛縣種子經銷商李鵬飛參加了北京豐度高科海南育種站觀摩會議,了解到智慧棒京科501,北京農林科學院最新研究的成果,密度可以稀可以密,播種時間可以早些也可以遲些,耐高溫等抗性很好。李鵬飛一回到家就組織零售渠道示范布局會議,鄧大姐也是在第一批示范種植名單中。
“這么好的品種咱可不能錯過了。”鄧大姐鉚足了信心。

▲智慧棒京科501在北京豐度高科種業海南試驗基地穗期長勢。智慧棒501具體路線以中密(5000株/畝)為主線,密度可以上下浮動1000株左右,生長穗型自主調節;綜合抗性突出,高產穩產、廣適性強,機械化籽粒直收和果穗收獲二者兼備。
七分種三分管 鄧大姐高產有密碼
鄧大姐是當地遠近出名的種植能手,勤勞、吃苦、愛學習、接受新事物。“農戶都想種的稠些不喜歡稀些,稠一些的確能夠帶來更多產量”,“規模化種植必須要上滴灌帶,澆水、追肥很方便,想高產必須有好的水肥管理條件”,“前期千萬不要施過多氮肥,平衡肥就管,苗先扎好根,做好蹲苗,大喇叭口期再追肥。這樣也不容易倒伏。前期要是氮肥施的過多,提苗太快,稈子脆,根扎的不牢固”。對于種植經驗、方法,鄧大姐如數家珍。
都說“七分種,三分管,地整不平全白干!”她指著田壟間埋設的如葉脈蜿蜒的滴灌帶,這是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果,也是響應單產提升號召,良田、良種、良法配套,我們是趕上時代了。鄧大姐也是期望智慧棒京科501這個金種子今年能夠帶來大豐收。


▲智慧棒京科501智慧株型表現
在鄧大姐們勞作的田埂上,我們觸摸到新時代中國農業的厚重根基,將“良田為基、良種為核、良法為要”的智慧注入每寸耕作。當皖北平原的風掠過連綿青紗帳,那沙沙作響的不僅是拔節的玉米,更是千萬農民以腳踏實地的增產實踐,筑牢“大國糧倉”的堅實基座。在這片沒有硝煙的增產豐收戰場上,鄧大姐們正是端牢中國飯碗最可靠的中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