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生產領域,旱地小麥產量偏低、水資源利用效率不佳,長期以來都是困擾農戶的棘手難題。如今,一項創新技術的誕生,為旱地小麥種植帶來全新轉機。
5月14日,200畝小麥抗旱新品種“新旱688”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縣奎蘇鎮正式開播。播種現場,哈密市農業農機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們有條不紊地測量播種深度,認真細致地記錄各項數據,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
技術人員介紹,“新旱688”是新疆農業科學院奇臺麥類試驗站以品種90j210/y-5為基礎選育而成的春性小麥品種。其生育期在90—136天,抗旱性達到3級,屬于中等抗旱水平。即便處于干旱環境,該品種也能維持正常生長并保障一定產量,在灌溉條件匱乏地區的小麥穩產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哈密市農業農機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科副科長李麗表示:“新旱688在旱地上表現非常好,去年在沒有澆水的情況下,使用探墑溝播、免耕播種機,最終實收產量達到222公斤,比傳統旱地高出90多公斤。”
奎蘇鎮作為巴里坤縣的小麥種植重鎮,小麥種植總面積達9萬多畝,其中旱地面積3萬畝。正常年份下,旱地小麥畝產量僅在80公斤—120公斤;而遭遇極端干旱年份,畝產量往往銳減至二三十公斤,甚至顆粒無收,農戶只能收獲少量麥草。
此前,哈密市旱地春小麥一直沿用常規平播栽培模式。此次通過與新疆農科院、山西農業大學開展項目合作,引進溝播專用播種機,首次在哈密區域開展品種配套旱地春小麥探墑溝播栽培技術實踐。
技術人員解釋,將小麥播于壟溝是旱地雨養農業的核心設計。降水時,雨水和春季融化的雪水會順著壟面流入溝內,直接滲入耕作層供給小麥根系;起壟形成的土層如“保水傘”,既能截留天然降水,又能減少蒸發,實現“引雨雪水入根層、蓄水保墑提效率”的雙重效果。
李麗進一步說明:“近幾年我們引進了十多個抗旱的小麥品種進行試驗篩選,最終篩選出‘新旱688’這個品種,它比較抗旱且適應性廣。我們使用新機具配套新品種,并配合后期一噴三防、無人機追肥等技術措施,以達到增產目的。下一步我們將集成成熟技術,在巴里坤縣旱地進行示范推廣,進一步增加小麥單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據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