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來,黃淮海地區出現多次降雨過程,河南山東大部、江蘇安徽北部、陜西山西南部部分土壤水分飽和,局地農田出現積水。氣象部門預計,10月上中旬黃淮海部分地區華西秋雨持續,降雨比常年同期偏多。受連陰雨影響,黃淮海夏玉米收獲推遲、局地土壤黏重、機械難以下田,對冬小麥適期適墑播種帶來影響。這場連陰雨天氣具體給小麥播種造成什么影響?該如何科學應對連陰雨天氣?小麥播種有哪些注意事項?對此,記者采訪了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
9月份以來河南省出現持續陰雨天氣,對收秋種麥有何影響?
據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進入9月份以來,河南省連續出現8次大范圍明顯降水過程,平均降水量超過30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近3倍;陰雨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10天左右,均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另據氣象部門預報,未來10天左右華西秋雨帶北移,我省多地降水仍偏多,對秋作物收獲騰茬、麥田適期整地播種帶來極大困難,收秋種麥茬口銜接偏緊,將導致麥播時間拉長,晚播面積增大,對小麥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華西秋雨對麥播影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導致大多數農田土壤濕澇,部分排水不暢和低洼地塊積水嚴重、農機無法及時下地作業,對收秋騰茬和整地播種帶來極大困難;另一方面卻有效改善補充了前期長時間持續高溫干旱導致的土壤墑情不足,增加了深層土壤儲水量,為小麥足墑播種和冬前、明年春季小麥返青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農諺“麥收隔年墑”“地濕無晚麥”“麥收八十三場雨”“麥種泥窩窩,來年吃饃饃”等都說明了足墑種麥的重要性。
多年生產實踐證明,哪一年麥播底墑好,來年往往是一個豐收年。比如2021年河南省遭遇特大秋汛洪澇災害,導致小麥大面積晚播,受災嚴重田塊播種過晚,小麥“一根針”“土里捂”越冬,三類弱苗占比大,但由于促弱轉壯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加之天氣條件總體有利,2022年河南省小麥單產、總產均創歷史新高。這是因為冬小麥具有生育期長、自我調節能力強、管理回旋余地大的特點,是全世界公認的穩產高產作物。同時,河南省對晚播小麥已有完善成熟的“四補一促”,即“以種補晚、以密補晚、以好補晚、以肥補晚、以促為主”應變栽培技術,只要精心組織,科學應對,加強管理,確保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晚播小麥不減產甚至增產還是很有希望,也是很有可能實現的。因此,一定要堅定和增強信心,多措并舉排水降漬、抗濕保麥播,確保做到“晚中求早、晚中求好、晚中求穩”,夯實明年夏糧豐收基礎。
各地如何因地因墑分類施策才能有效應對持續陰雨天氣,確保麥播質量?
今年麥播形勢較為復雜,各地應依據土壤類型、土壤墑情、田間積水和前茬作物茬口等情況,因地因墑制宜分類施策,科學制定和落實不同墑情農田搶時早播技術對策措施。
一是對前期降雨量大、持續時間長、排水不暢和地勢低洼有積水的農田,要抓緊組織群眾采用疏通溝渠、挖溝排水和機械抽水等措施,及早排除田間積水,為盡早適墑整地播種爭取時間。
二是對雨停后田間雖然沒有明水,但土壤水分仍處于飽和的過濕地塊,要結合開挖深溝,及時瀝出耕層滯水,適時深松或淺旋耕散墑、晾墑降漬,為農機盡快進地作業爭取時間,為搶時播種創造條件。
三是對雨停天晴后田間沒有明暗積水,且地表很快露白的田塊,待土壤墑情適宜時抓緊翻耕整地、搶時播種。預計這類麥田占比較大,是明年實現小麥穩產高產的主體,各地一定要抓緊抓好這類田塊高質量整地播種,確保在適播期下限前后完成麥播任務。
同時,各地還要依據當地土壤質地和保水滲水性能,按照先砂土地、再壤土地,最后黏土地的順序,科學調度農機,合理安排整地播種作業時間,確保絕大多數農田小麥種在適期內,播在適墑田,夯實明年夏糧豐收基礎。
應對今年異常天氣,小麥抗濕晚播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應對異常天氣,做好小麥抗濕晚播還應注意以下五個問題:
針對今年小麥播期拉長,晚播麥田面積增大實際,各地要按照“寧晚勿爛、適墑應變”原則精細整地播種,切忌“一晚就急”“一晚就粗”而出現粗耕爛種,要在做好田間排水散墑基礎上,待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達70%—80%時再進行整地播種。歷史經驗證明,越是晚播麥田越應精細整地,越要提高播種質量。若超過當地適宜播期下限因土壤過濕大型農機仍不能進地作業,應及早做好旋耕播種或鐵茬免耕播種的預案。
小麥抗濕晚播應按照“整地播種時期服從于土壤墑情”原則進行田間作業,對耕層土壤過濕麥田整地播種要確保做到“四不宜”:一是不宜過早搶時機械粉碎秸稈,以免秸稈覆蓋地表,影響土壤散墑;二是不宜過早使用大型農機耕翻整地,并盡量減少農機進田碾壓,以免造成“濕盤”破壞耕層土壤結構而影響小麥出苗和正常生長;三是不宜在土壤過濕時機械鎮壓,尤其不能播后重壓,以免造成土壤板結影響出苗;四是不宜盲目搶時早播,避免因土壤濕度大、透氣性差而發生爛籽爛苗影響出苗率。
對超過當地適宜播期下限的田塊應注意調劑更換適宜晚播早熟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小麥品種,并適當增加播量,最好能做到播前浸種催芽。由于今年麥播種子質量高,土壤墑情好,抗濕晚播麥田增加播量應慎重,避免因播量大、群體過大為后期倒伏早衰減產埋下隱患。同時,由于土壤濕度大,增加了根莖病害侵染發生概率,一定要做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嚴禁“白籽下地”,切忌播種過深(應比適期播種淺1—2厘米),以減少種子破土時間,降低養分消耗,助苗早出土、早發快長。
前茬玉米因推廣密植增產技術,土壤養分消耗多,加之前期降雨量大、積水時間長,導致肥料淋溶多,各地要指導農民科學增施底肥,尤其要注意適當增加磷肥施量,以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和分蘗增長,確保小麥正常生長對養分的需求。
由于今年小麥播期拉長,晚播面積可能增大,苗情類型復雜,增加了麥田管理難度,各地要按照“種子下地,管字上馬”要求,對抗濕晚播麥田冬前管理關口前移,以促為主,早管細管重管,力促弱苗轉化升級,并做好拉尼娜回歸極端天氣對小麥生產帶來不利影響的預案,著力培育壯苗安全越冬。
(本版稿件由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張朝輝參考《農民日報》《河南日報農村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