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來,持續的連陰雨對農事造成極大影響。土壤含水量過大,局地農田出現積水。機械作業難,玉米收獲推遲,茬口銜接緊張,小麥播種推遲。為幫助廣大農戶解決“秋淋”天氣造成的影響,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發布了“2025年小麥抗濕應變播種技術指導意見”。
意見指出,針對“秋淋”天氣,各地要堅持“兩定一提升”原則,即堅持以墑情定播期,以播期定播量,全面提升播種質量。落實“五補一促”,全力培育冬前壯苗,夯實來年夏糧豐收基礎。
堅持兩定,提升質量
各地要堅持以墑情定播期,以播期定播量,提升播種質量。切勿在土壤過濕時盲目搶播,造成種子萌發困難,甚至爛種。一是搶排積水。積水田塊及時疏通溝渠,調集各方力量:組織搶排積水。二是見晴就收。土壤濕度偏大、機械能夠進地的田塊,可對現有收割機進行適當改裝,或采用小型履帶式收割機,搶晴搶時收獲。三是人工搶收。對于倒伏或機械難以進地收獲的田塊,發動群眾,人工搶收。四是晾曬烘干。收獲后及時通風晾曬,有條件的地方及時進行烘干,降低籽粒含水量,防止發芽霉變,力爭顆粒歸倉。五是深松散墑。機械可以進地時,根據耕地條件,選擇深松或深翻打破犁底層,加快耕層水分下滲,促進土壤散墑。
優選品種,以種補晚
超過適宜播期后,在保證安全越冬前提下,選用適當早熟的高產品種。根據關中灌區氣候特點,可選擇半冬性品種,適當縮短通過春化時間,彌補播期推遲和積溫不足影響。強化種子包衣、藥劑拌種,提高晚播弱苗抗病防蟲能力。
精細整地,以質補晚
根據墑情開展秸稈還田,保證秸稈粉碎質量,并均勻拋于田面,及時翻壓入土。墑情適宜時,及時旋耕耙耱,打破板結,破碎田間坷垃,平整土地。推薦采用寬幅溝播機械進行復式作業,減少進地次數,提升播種質量。
增施底肥,以肥補晚
適當增施底肥,補充因連續降雨土壤淋溶損失的養分。做到氮、磷、鉀平衡施肥,特別是要注意增施磷肥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和分蘗增長,提高分蘗成穗率。可每畝增施尿素2-3斤、純磷1公斤。
增加播量,以密補晚
錯過適播期后,每推遲2-3天,播種量增適當增加播量,加0.5-0.6公斤/畝,但原則上不宜超過適宜畝穗數,避免群體過大造成倒伏減產。適當淺播(2-4cm),爭搶積溫,減少出土阻力,加速出苗進程。
強化田管,以技補晚
田間管理要堅持“早”和“細”播后選擇對路藥劑封閉除草。按照“壓干不壓濕、壓軟不壓硬、壓大不壓小”的原則,待土壤有2-3cm干土層時適時鎮壓,踏實土壤,彌實裂縫,保溫防寒。晚播弱苗冬前可噴施殼寡糖、微生物復合菌劑和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增強抗寒能力,促進根系發育和分蘗發生。
肥水齊攻,一促到底
針對晚播弱苗,在越冬前要結合澆水或降雨追施氮肥,促進苗情轉化升級。春季及時開展返青-拔節期兩水兩肥兩連促返青期灌“第一水”,少灌輕追,以磷促根,促苗早發;拔節期灌“第二水”,足灌足追,氮鉀配合,壯稈防倒,保穗增粒。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王朝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