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以來,陜西省多地遭遇連續陰雨天氣,嚴重影響大豆成熟及收獲。為科學應對災害性天氣,降低損失,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陜西省豆類產業技術體系提出以下減損收儲建議:
及時搶收
機收大豆在正常年份,收獲含水量要求在 14% 以下,今年大豆含水量達到17%—18%時,即可搶時搶收,收獲后需立即送至相關收儲或種業企業進行干燥處理。對于低洼積水田塊,要搶時挖溝排水,為農機進地作業創造條件。小田塊農戶種植的大豆及倒伏田塊的大豆,需根據天氣情況及時人工搶收,收獲后在靠近莖基部位置將大豆捆綁成小捆,利用鋼管、竹竿等在避雨處搭建支架,將豆捆倒置于支架上,以實現通風干燥。
清選干燥
大豆籽粒收獲脫粒后,需立即進行初步清選,去除塵土、秸稈、殘葉等易吸水導致籽粒霉變的雜質;脫粒后尚未完全干燥的籽粒不可堆放,應盡量攤薄以保持通風,可在室內使用大功率電扇吹風烘干,防止籽粒因堆積而霉變。若具備條件,可使用專用烘干設備進行烘干,烘干時需遵循“低溫慢速、分段烘干”的原則:先使用50℃—55℃的熱風將大豆水分降至16%,靜置4—6小時后,再使用50℃的熱風將水分從16%降至13%;烘干完成后,應先對大豆進行冷卻處理,將大豆溫度降至與環境溫度相差5℃—8℃之間,之后再裝袋存放。
安全存放
具備干燥條件的,將籽粒干燥后,在相對濕度低于70%的環境下,采用包裝或散裝方式堆放。
不具備烘干條件的,將初步清選干燥后的籽粒裝入透氣的編織袋,編織袋容量不宜過大,每袋種子量需控制在編織袋容量的80%以內。根據實際情況,將裝袋后的大豆碼垛通風存放,碼垛時大豆與墻壁需間隔20厘米以上,地面需鋪設防潮布或墊倉板,碼垛可采取以下兩種方法:
五花垛:垛寬約1.5米,垛長約15米,垛高不超過2.5米,袋與袋之間預留5厘米空隙,垛與垛之間預留1.5—2米通道,在垛頭與垛尾放置風機進行通風干燥,風機持續運轉10天后,對種子進行抽檢,當種子含水量降至15%以下時,方可停止風機送風。
條垛:垛寬約0.9米,垛長約15米,垛高不超過2.5米,袋與袋之間預留20—25厘米空隙,垛與垛之間預留1.5—2米通道,在垛尾放置風機通風干燥,在垛頭上方安裝風扇實現對流排風,風機與風扇持續運轉10天后,對種子進行抽檢,當種子含水量降至15%以下時,方可停止送風。
及時晾曬
上述不具備烘干條件、經搶收處理后的大豆籽粒,需在來年2月中旬前破袋晾曬,將含水量降至13%以下,方可實現安全存儲。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陜西省豆類產業技術體系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