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品種智造是未來農業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指出,育種“5.0時代”是智能品種的智能培育時代,即培育出的品種要智能、培育品種的技術手段也要智能。
李家洋表示,智能品種以自主應對環境變化為核心特征,需依靠“種質資源+生物技術(BT)+信息技術(IT)+人工智能(AI)”,培育出能實現最優化的動態調整株型,能有效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實現增產增質、減投減損的作物品種。
日前,在2025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上,李家洋作題為《育種5.0:智能品種的智能培育》的主旨報告,對“智能品種智造”的理念與實踐作分析解讀。

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
什么是智能品種?
育種科技進步持續推動糧食單產提升,而育種科技本身的進步,則仰賴于基礎科學的突破。
回顧過往,作物育種學在過去的100年里,先后歷經馴化育種、遺傳育種(雜交、誘變)、分子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轉基因)、精準育種(基因編輯、分子設計)等階段,平均每20年就會得到一次跨越式螺旋式的發展,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
如今育種“4.0時代”已成為現實。在水稻育種上,分子設計育種引領了品種升級換代,通過分子設計育成的“中科發”系列水稻品種已成為東北優質稻主產區的主導品種。
科學發展不斷向前。李家洋指出,下一階段的品種培育重點需解決幾大核心問題,一是既高產又穩產,二是應對極端氣候變化,三是根據發育階段動態優化理想株型,四是能量利用高效(增加光合作用與光合產物利用效率) ,五是資源環境友好(提升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六是即營養又健康(不僅吃得飽吃得好,還要吃的健康) 。
“智能品種以自主應對環境變化為核心特征。”李家洋介紹,智能品種能夠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啟動與之相應的分子調控通路,實現作物能量轉化利用的動態調控,在生長與抗性之間的協同優化。
能夠在不同發育階段最優化的動態調整株型,提升光能、肥料、水等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能夠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抵抗生物脅迫以及非生物脅迫,最終實現增加糧食產量,提高食物食味與營養品質,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資源的使用,減少自然災害損失。
智能品種如何智造?
那么,智能品種的關鍵農藝性狀有哪些?
李家洋介紹,智能品種需要實現“兩增兩減”。在增產上,擁有智慧株型、高光效、特早熟、源庫平衡等產量性狀。在增質上,擁有營養品質、蒸煮食味品質、儲藏品質、重金屬低積累等品質性狀。在減投上,擁有養分利用、節水、再生、抗除草劑等綠色性狀。在減損上,擁有抗旱、抗高低溫、抗病蟲、抗倒伏等抗逆性狀。
“育種5.0時代是智能品種的智能培育時代,即培育出的品種要智能,而培育品種的技術手段也要智能。”李家洋指出,在技術路徑層面,智能品種智造需實現“種質資源+生物技術(BT)+信息技術(IT)+人工智能(AI)”的結合。
目前,AI賦能作物育種研究用于表型的精準預測,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技術的育種平臺正在成為現實。水稻、玉米的“智慧株型”研究也登上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此外還有不少成功案例,由國內科研工作者改良培育的番茄、水稻品種能夠“自主應對環境變化”,實現了順境增產逆境穩產。在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時,野生種質資源如多倍體野生稻,展現出遠超栽培稻的耐逆能力,李家洋院士團隊的“異源四倍體野生稻從頭馴化開辟全新育種方向”引發廣泛關注。
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是相互促進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蛋白質結構預測、大語言模型、AI科學家等AI技術的興起,勢必將極大程度地促進育種科技進步。
“智能品種智造,一定能在未來的10年至20年內實現。”李家洋認為。
作者 | 張植宏
攝影丨吳秒衡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