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石時農業 ,作者石時農業
1957 年,南京農業大學一個班的全體 43 名學生向中央請愿支援北大荒,最終7人得到批準,是為“南農七君子”。在北大荒八五二農場長大的劉輝,深受前輩影響,南農畢業后,借著分配到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的機會,毅然回到故鄉參與建設。他在農墾科學院從事了20年科研工作;2013年,受邀進入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墾豐種業”),開始在企業進行商業化育種體系的建設。本期石時之約,墾豐種業總經理劉輝與我們聊了聊商業化育種的邏輯、現狀和前景。
01
商業化育種是什么
劉輝將商業化育種與科研、事業單位的育種做了對比:
后者往往資源有限,團隊至多七八個人,規模小;團隊間資源和信息共享有障礙;幾乎不具備測試能力,通過委托進行的測試難以擴大規模通量;以常規雜交為主,新技術應用較少;專業之間難以深度融合;成果轉化能力較弱;科研評價體系的導向距離市場要求遠。
而對于天生需要盈利的企業來說,商業化育種的邏輯在于,一方面要減少投資風險,一方面要提高品種育出的幾率,且適合市場需求。簡稱為“一減一增”。
但育種是一種概率事件,風險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企業要減少育種風險、提高育種效率,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 通過信息化建設解決信息不共享的問題;通過統一的種質資源平臺,解決種質資源不共享的問題。打破課題組的隔閡,清晰地知道彼此做了什么,以免做重復工作。
2. 現代育種是一門工程,農學只是其中的一門學科。能提高效率的先進技術一定要引入育種流程中,比如能大大縮短成系時間的玉米DH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快速育種技術、南繁。
3. 育種更多是一種偶然事件,所以要擴大規模;為此要敞開與科研單位甚至競爭對手合作。
4. 引進合適的種質資源,改良本土品種。
02
把握時機,直面痛點
“現在是中國種業發展的最好時機,可謂千載難逢。”這是因為,我國對種源、種子安全空前重視,已將之提為戰略的高度,同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企業做大做優。
把握時機的同時,育種企業也要認清行業痛點之所在,有針對性地發力。
1. 資源:我國地大物博,有些物種并不缺乏種質資源,關鍵是如何挖掘出來。另外,也可以利用合適的機制引進國外種質資源。“資源是基礎。但往往科研單位、企業更愿意做短平快的事情,沒能潛心做資源研究,也就是國外商業化育種所謂的‘前育種’,因為這一步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劉輝認為全國的商業化育種需要進行頂層設計,讓科研單位、企業達成既分工、也協作的關系。
2. 規模:目前,國內成功搭建起商業化育種模式的案例并不多,即使在企業也可能是課題組式,即一個人領著幾個人做,而非流水線式。如前文所講,提高育種成功率的前提是擴大規模,而只有模式搭建好,規模才能提高上去。
3. 人才:回憶起十多年前加入墾豐種業之初就被公司派往美國學習,劉輝依舊感嘆那種理論+實踐的培訓令他受益無窮。他鼓勵種業人多走出去,知己知彼。另外,如今育種人才多集中在科研單位,也令企業不得不為吸引人才付出更多的成本。
03
聚焦創新,人才與數據是基礎
劉輝介紹,墾豐種業的主營業務包括大豆、玉米、水稻、小麥、油菜等蔬菜。核心研發團隊圍繞常規粳稻、雜交秈稻、大豆、玉米四大作物。其中,玉米利潤最大,而銷量、銷售額最多的是水稻。
作為近幾年地位穩居中國種業領域前三的墾豐種業,固然與其4500萬畝耕地的市場密不可分,也在于扎扎實實深耕創新與質量。“我們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5-8%投入研發,即一個億左右。純質檢人員就有120多名,墾豐也很早就加入了ISTA(國際種子檢驗協會),成為了會員,已通過其兩輪的能力認證。”
墾豐種業的未來將依舊聚焦創新。“未來的種業肯定不是單單賣品種,會有多方面的經營,包括業務許可、生物技術、農服、賣標準。”業務、科技的創新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如何將新技術糅到創新鏈中。墾豐也將繼續重視數據積累,劉輝也呼吁同行重視:“我們落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數據斷檔,前輩的數據隨其退休或升遷得不到系統性的保留。”
幾家頭部種企之外,在全國的1300億市值中,我國還有7000家左右的中小種子公司。對于它們的前景,劉輝說,“未來,隨著生物技術的放開,產品的推廣力度的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提升,種業的局面將逐漸向集中、并購的趨勢發展,從抗風險能力弱的向強的主體過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