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種植,選種是關鍵的第一步。過去,或許有人靠碰運氣選種,但如今,我們要依靠綜合考量,為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玉米選種,說實話,真的是一項很難選擇的過程。因為需要考慮的因素眾多,價格、地力、氣候、品種抗性等等,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然而,令人疑惑的是,為何很多人在選種時卻看似容易?殊不知,這容易的背后,很可能是一部充滿心酸的碰運氣史。
大部分種植戶在購買玉米種子時,依賴的是“看的廣告”和“聽的宣傳”,而非自己親自考察和綜合評價。如果購買的品種遇到“風調雨順”年景或者“符合當年氣候特點”,那是幸運。比如風調雨順時,絕大部分品種產量相近;或者所買品種抗倒性不錯,恰好遇到大風,其他品種倒伏,自家的挺立不倒。可若不是風調雨順或“不符合當年氣候特點”,就只能自認不幸。抗倒性強的品種,未必抗病性和耐熱性強,銹病爆發或高溫熱害,都可能導致大減產。就像只注重單一特點,如穗大、抗銹、抗倒,結果不是銹病致衰,就是大風折稈,或者高溫熱害,最終“一地雞毛”。
告別“踩雷”,擁抱綜合考量。如何才能避免每年選種“踩雷”,告別爆雷的困境呢?
答案很簡單——單一抗性不行就考慮綜合抗性,品種不完美就用技術來加持!因此,建議種植戶不要被片面宣傳所迷惑,要綜合考慮品種的各項抗性和特點。同時,不斷學習和運用新的種植技術,為玉米的豐收增添保障。
選擇綜合抗性好的品種是基礎
在農業生產中,想要獲得良好的收成,品種的選擇至關重要。總結起來其實很簡單,其一,要選擇綜合抗性好的品種,最起碼抗莖基腐病好的品種。抗莖腐保證“站稈”和“不青枯”是一個優良的品種能夠為后續的豐收奠定堅實的根基;
二、科學施肥補齊“短板”。1、不用高氮復合肥做底肥,而是采取底施包膜尿素或者喇叭口追施尿素的方法,就能明顯提高產量和提高抗逆性。采用控釋尿素+鉀肥+磷肥的科學配比,為農作物提供均衡的營養,促進其茁壯成長。2、適當合理密植也是關鍵。適當的密植保障田間的光照和通風,為耐高溫打好了基礎。良好的光照和通風條件有助于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強其抵御不良環境的能力。
總之,在農業生產中,只要我們注重品種的選擇,同時運用科學的施肥和合理的種植密度,就能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抗逆性,為豐收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