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作物栽培與耕作學教學科研工作,在河北吳橋縣建立了作物節水技術研究示范基地,常年除了完成教學和實驗室任務,大部分時間在田間地頭研發和推廣技術,并到各地調查苗情,接觸的品種和生產問題較多,長期習慣于把學習心得、工作思考和田間觀察等記錄下來,已積累了大量筆記。本想在退休后把筆記內容好好整理,供團隊人員參考,但發現有“一麥眾承”這樣一個好的交流平臺,便考慮提前做一些整理,把部分可以公開的筆記內容與大家分享,也許對青年科技人員有所裨益。本次整理的是有關品種筆記的第一部分,由于是零散臨時的筆記組合,可能有前后矛盾或不正確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1、何謂育種?簡而言之,通常的育種就是在不斷求解1×1>1的過程,即將兩個不同親本雜交,通過基因重組互作產生新的雜種或從后代選出新的品種,使新的雜種或品種在產量等目標性狀上超過親本或對照。不同基因重組互作產生的新品種是一個新的復雜系統,“>1”的性狀則是該復雜系統“涌現”( emergence)特征。盡管對復雜系統“涌現”的規律和機制仍不很清楚,但新品種復雜性和涌現性的形成一定是生物自組織與自然和人工協同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
2、栽培強調的是“集成”,即把多學科知識和技術集成為一個栽培體系并在農田應用,以實現農業多目標高水平產出。育種強調的是“聚合”,即把多目標優良性狀聚集到一個品種中并組合到栽培體系中去推廣,以實現遺傳增益的最大化。集成也好,聚合也罷,都應以需求為導向、以目標為引領。品種是栽培系統的一部分,因此,就一般而言,育種的目標應服從或服務于栽培的目標。什么是栽培的目標?概言之,即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美好”。高產者,提高產量、保障供給也;優質者,改善品質、強化功能也;高效者,減少投入、提高效益也;生態者,保護環境、綠色發展也;安全者,產品安全、抗逆持續也;美好者,景觀美化、“天-地-人-禾”和諧共榮也。現代栽培是多功能的,需要適應和逐步滿足“生產、生態、生活、生命”多功能多層次需求,已不僅僅是生產,盡管生產產品仍是主要功能。栽培系統既是生產系統,也是社會生態服務系統,栽培系統演進過程,就是不斷推進多功能發展和多目標協調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品種更新發揮著重要作用。育種總的目標要契合栽培的目標,育種過程也在不斷追求多目標協同。但是應看到,品種是栽培的一部分,我們希望但不能指望一個品種能融入全部的目標性狀且均為理想狀態,不斷改良主需求或特殊需求性狀,并形成優勢特色,同時爭取較多必要性狀的適合度及適應性,乃是育種的基本策略。畢竟,農業系統多功能多目標的要求最終是由綜合的栽培體系去實現和達成的。
3、從國際研究動向看,“可持續集約化”(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似乎已成為全球小麥生產發展的共同主導性方向了!在此大方向下,小麥育種和栽培面臨的、需要突出解決的主要挑戰性問題是:如何大幅度提高產量水平(增產50-70%),滿足未來100億人口對小麥產品的需求?如何在水氮等低投入下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實現綠色可持續增產?如何在高產的同時提高籽粒重要營養素(特別是微量營養素)含量,以消除人類“隱性饑餓”?如何提高小麥對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多重抗性,以適應氣候變化和安全高產?培育超級品種、綠色高效品種、營養強化品種、氣候智慧型品種等已經成為國際小麥界聯合行動了!
4、從社會主體需求看,在品種多目標性狀中,產量仍然是第一位的目標性狀,也即主體育種的方向將持續遵循“豐產 +”的改良原則,且以不斷提升產量潛力為首要任務。何為產量潛力?過去,總以為“產量潛力” (Yield Potential) 和“潛在產量” (Potential Yield) 是同一概念,近讀Evans L T的著作《作物進化、適應性與產量》, 方知兩者之不同。所謂“產量潛力”是針對品種而言的,是指“一個品種當它生長在它所適應的環境中,營養和水分不受限制,且病蟲草害、倒伏和其它脅迫因子被有效控制的條件下所具有的產量”。而“潛在產量”是針對生態區域而言的,是指由區域光溫資源所決定的某種作物最高理論產量。顯然,潛在產量是理論上的產量最高限,而區域內品種產量潛力是可以不斷提升的,在不斷提升中不斷趨近潛在產量。品種產量潛力的表現,是遺傳潛力與栽培技術及環境互作的結果,區域內某品種的高產紀錄可以作為該品種在當時技術與環境條件下的可達到的產量潛力。
5、我國小麥品種產量潛力已經達到什么水平了?看看我國主產區小麥高產紀錄:2009年山東首創小麥畝產789公斤,2014年河南首報畝產820公斤,2016年山東再報畝產828公斤,此后,800公斤以上的高產便不斷涌現了,且高產紀錄水平逐年攀升,直到突破900公斤。山東、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新疆等多省份、多位點、多品種持續出現畝產800公斤以上高產田。2022年更報道有多個畝產大幅超過900公斤的示范田甚至是示范區。這些產量紀錄說明了什么?我曾專門咨詢請教過一位小麥育種大家:“畝產800多公斤紀錄已多地出現,是否已說明我國小麥品種的產量潛力躍上800-900公斤臺階了”?老先生沒有直接回答,他說:“近年來我國小麥品種改良取得很大進展,各地培育了一批具有高產潛力的品種,這些品種在生產中已可穩定達到700公斤以上水平了”。
6、近日看到美國著名作物生理學家Sinclair TR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Agronomic UFOs”,他把農業上出現的沒有科學依據的產量奇跡稱之為農學“UFO”(Unconfirmed field observations,不明田間事件或不明農田現象)。這使我想起了中國人熟知的“農田放衛星”。面對逐年“競升”的小麥高產紀錄(可能很快就會出現畝產超1000公斤的產量了),學界和社會上有許多議論,網上也常能看到品種營銷者夸張性的宣傳視頻和農民小哥的不同聲音。根據我的了解(我也參加過某些紀錄的測產),大部分高產典型還是可信的!我認為,現時代似乎也已沒有放衛星的社會條件了。但不能不說的情況是,許多高產紀錄只有報道的產量新聞,卻沒有實產田塊產量構成因素的真實數據,有的宣傳中雖有其數據,但其數據與產量是不相吻合的,或根據產量因素間的關系分析是不太可信的!人們不知道高產紀錄田品種生長發育過程的關鍵指標信息,也不知道采取了什么樣的關鍵性創高產技術,更不知道同一品種高產紀錄田與鄰近一般生產田主要差距在哪里。由于這些“沒有”和“不知道”,人們自然就有理由懷疑那些紀錄的異常高產是否就屬于農田UFO?
7、作為栽培生理研究者,我們已深深感到愧疚和不安:育種已遠遠地走在我們研究的前面了!高產典型本應是由栽培專家來指導創立,但現實是,許多高產紀錄是由育種者與公司聯合創造的!多年多地的小麥高產已達畝產800公斤以上了,可是,我們高產栽培的研究大多還停留在畝產600公斤左右的水平上。具有800-900公斤產量潛力的品種具有什么樣的株群結構、生育特性、資源利用及產品形成規律?從畝產600公斤到畝產800多公斤,其群體性能是如何演變的?其多出的200公斤產量物質是從哪里來的?需要什么樣的綜合環境條件?超高產的栽培途徑與組合技術是什么?這些重要的問題我們還沒有系統的跟蹤性、解釋性研究,更沒有對未來產量進一步突破的前瞻性、超越性研究。
8、看看國外的研究吧!圍繞突破產量限制、提高小麥產量潛力,新世紀以來,國際上的研究可謂風生水起、持續火熱。國際小麥玉米改良中心(CIMMYT)很早就組建了“小麥產量研究聯盟”(Wheat Yield Consortium,2008);幾個主要國家倡議發起了“小麥改良計劃”(The Wheat Initiative,2011);進而,多國聯合開展了“國際小麥產量研究伙伴行動”(International Wheat Yield Partnership ,IWYP 2014)。英國已實施“小麥20:20計劃”(2012),目標是在20年內使小麥產量潛力達到20噸/公項。雖然未全面了解這些研究的進展情況,但從相關介紹及發表的部分文獻看,似乎感覺針對產量潛力如何提高的問題及方案理論分析較多,且多為老生常談的理念路徑,并未形成有重大創新意義的可指導、可實踐的策略(CIMMYT提出了一個研究框架),也未有重大超級品種或模式品種出現。
9、匯整國內外有關研究信息,提高小麥產量潛力的理論途徑暫可概括為:綜合強化源庫系統性能,實現源-庫高強度協調。為此,已形成的基本思路是:(1)以提高生物產量為重點,同時穩定或提高收獲指數;(2)以提高葉-穗光合效率為重點,優化協調株群結構和根-冠關系;(3)以提高穗粒重為重點,高水平協調產量構成因素,同時平衡穗-莖矛盾,穩固增強抗倒性;(4)在足夠的庫容量基礎上,優化生育進程,著力提高花后物質積累。這些思路的新意何在?有無可行性仍值得探討。提高小麥產量潛力的實踐途徑似乎可概括為:

10、(2013年05月12日)看到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研究人員說,他們培育出一種新型“超級小麥”,可讓產量增加30%以上。英國國家農業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利用異花授粉和種子胚胎移植技術,把現代小麥與遠古野草雜交,培育出超高產抗逆新品種。這則報道含有一些重要信息,但超級品種長成什么樣?是否有如此報道的超級性能呢?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其實質內容。
11、系統地讀完安徽農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徐風先生1985年發表于《安徽農學院學報》上的長篇論文:“小麥品種源庫生態規律的研究...小麥高產育種若干問題的探討”,讀后,深受啟發并深為震憾:這是一篇多么重要的論文啊!凝聚了老先生多年的心血,怎么默默無聞沒有引起小麥學界重視呢(可能是發表的刋物少有人查閱的原因)?我把其論文摘要顯示如下:

文章提出的源庫結構型、源庫生態型及源庫生理生態協調育種比國外學者早了若干年!且其許多思想今天讀來仍有重要新意和指導意義!這項工作也很有必要繼續推進,例如,將我國廣闊復雜的小麥產區僅劃分為C和O兩個源庫生態區,似乎過大過粗了,O型生態區幾乎覆蓋了絕大部分主產區,而區內各地品種與生態環境是有很大不同的;C型區跨度似乎太大,其東、西、南、北區位差異也是很大,均可以增加分區數或進行2級分區;同時,以光溫條件為主要分區依據也有較大局限,各地降水分布及供水條件不同對品種源庫性狀的表現會有很大影響,也需要考慮;另外,從區域尺度上分析探究氣候變化對品種源庫系統演變影響的歷史過程和未來趨向也是很有應用價值的。
12、當前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過去品種改良(綠色革命)產量潛力的提高主要依賴收獲指數的增加,未來進一步提高產量將主要依靠生物產量的增加。對此,需要結合我國小麥情況辯證分析。小麥收獲指數理論上可達0.62(可記為0.618),許多國家高產小麥品種的收獲指數已達0.5或更高,但我國大多數冬小麥品種高產田的收獲指數尚未達到這個水平,匯整各地畝產600公斤左右的高產田收獲指數,多為0.40-0.44,很少有超過0.45。冬小麥收獲指數也普遍低于高產水稻和玉米(均可達0.47-0.55)。為什么我國小麥的收獲指數偏低?原因可能是:我國冬小麥生育期長,但開花-成熟的產量形成期卻很短(35天左右,不及水稻和玉米);后期處于高溫干旱環境,不僅呼吸量大,而且葉片易早衰,難以像高產水稻和玉米那樣持綠成熟;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也比常規水稻和玉米高,其合成耗能也較多,后期要求葉片氮素較多較快轉移,也相對限制了光合生產。小麥花后積累的生物量占總生物量的比例一般只有35%-40%,明顯低于水稻(40%-45%)和玉米(50%)。但隨著氣候變化(生育后期平均溫度趨降)和品種適應性改良、管理技術進步,提高小麥收獲指數的潛力是很大的。而且,提高收獲指數的增產途徑也是資源高效的途徑(增加生物產量則需要增加水肥等資源投入)。協同增加生物產量和收獲指數可能是我國冬小麥品種增產增效協同改良的方向。過去收獲指數的增加主要通過莖稈的矮化,提高了花前同化物向穗的分配,并通過品種與技術互作改善了花后物質生產;未來既要增加生物產量又要增加收獲指數,重點將是依靠進一步增加花后物質積累,提高花后生物量占總生物量的比例。同時,花前在穩定矮稈的基礎上,需要考慮適度減小單莖葉面積,改良葉質量,提高穗/葉比(穗重/葉重)、粒/葉比(粒數/葉面積)。通常,上部葉片大小與穗型大小存在相關性,但小葉重穗或穗/葉比高的基因型也是存在的,應注意尋找和創造這樣的材料。
13、為了提高生物產量,學界把關注點集中于作物光合作用的改良,希望在不同層次上改良光合系統結構、機能與效率。如何提高小麥光合生產能力?一些學者提出了研究清單或調控路線圖。雖然基礎研究已有不少進展,但實踐改良未見重要突破。從高產育種現實看,能有效提高光合供源性能的仍主要是兩方面性狀(除葉面積外):一是空間性狀,即株形結構,且主要是葉片直立性狀,對群體光能利用有直接影響,這在小麥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濟麥22和馬蘭1號等品種的葉片構型和相對較直立分布是產量因素協調高產的重要基礎。曾有學者認為,旗葉花后完全下垂也是高光效性狀,對此需要進一步觀察與研究。二是時間性狀,即葉片功能持續期,主要是花后葉片“持綠性”(Stay green),這也是被育種和栽培實踐反復證明是高產的重要性狀。這一性狀在水稻和玉米高產品種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小麥有其不同的特點(如:籽粒高蛋白對葉片氮素運轉有較高需求),植株的“落黃性”可能是比葉片“持綠性”更為準確和更為適宜的功能性指標。多年前,為了探索小麥超高產途徑,我和王樹安老師曾爭論過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麥收三段腰”(農諺)好,還是“麥收兩段腰”(穗黃而冠層葉皆持綠)更好?后來的實踐證明,“麥收兩段腰”是可以創造的,但并不是更高產的性狀,當然也更不是高效的性狀。小麥畝產800公斤以上品種葉片功能持續性特征尚有待明確的研究。
許多關于光合代謝改良的設想是否有實用意義尚難以評判。值得注意的是,非葉器官光合性能的改良和利用可能是未來產量潛力改良、特別是逆境下產量改良的重要突破點!CIMMYT已經把穗光合能力列為新品種選育的突出指標。我們對小麥品種穗光合性能進行了長達10多年研究,對其重要性已有基本認識。小麥和水稻的產量形成似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已故的中國農業大學水稻專家廉平湖先生,早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并在浙江、江蘇、江西、福建等水稻主產區廣泛宣講水稻高產的“三個90%”理論,即:水稻產量90%以上來自于“空間營養”...光合作用;高產水稻產量90%以上來自于抽穗后的光合作用;高產水稻產量物質90%左右來自于上部4片葉的光合作用。進而提出,水稻高產栽培應控制群體數量,提高群體質量;控制前期營養體,提高抽穗后物質積累;一切高產措施都必須有利于改善抽穗后上部葉片光合性能。這一理論成為后來水稻“稀少平”栽培法和“群體質量”栽培的重要基礎。然而,觀察小麥的產量形成,似乎表現出兩個“80%”特點,即:高產小麥產量80%左右來自于開花后物質積累;高產小麥花后積累的物質80%左右來自于旗葉及旗葉以上器官(穗和穗下節間)的光合作用。特別是穗器官具有明顯的光合抗逆優勢:直立分布于群體上層,光-氣環境好;具有“類C4”光合機制,能把籽粒呼吸釋放的CO2重新固定,具有高光效潛力;水勢穩定,耐旱耐熱,不易早衰;光合產物能就近輸入籽粒中;逆境下對產量有較大貢獻。穗光合對產量的貢獻可達20-45%(因品種和環境而有差異)。我們在河北研發和大面積推廣的的小麥節水高產栽培技術,其主要原理之一,就是在穩定葉片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穗、莖、鞘等非葉器官的光合耐逆機能。依此,通過高密度栽培和減灌調虧,控葉增穗,擴大冠層非葉光合面積,同時增加根層種子根數目,形成一個高光效高水效強抗逆的群體結構,實現節水與高產的統一。節水抗逆品種的篩選也要重視非葉光合器官結構與功能的表現特征。
14、多年的實踐證明,在華北地區要穩定創造畝產600公斤以上的小麥高產,沒有足夠多的穗數是不成的,多穗是高產穩產的前提。高產超高產的穗數水平雖因地、因種、因技而有不同,但從近年出現的高額豐產田或紀錄田看,適宜的畝穗數水平多在46-55萬穗水平。然而,查看主要高產品種的審定報告,這些創高產品種區試畝穗數只有40萬左右,極少有超過44萬的。這說明什么?說明在同樣適宜播期下實際生產田的基本苗數常常要多于區試田的基本苗。為了達到適宜高產的穗數水平,理論上可因地采取:(1)少苗多蘗,依靠分蘗成穗的途徑;(2)多苗少蘗,依靠主莖成穗的途徑;(3)主莖和分蘗兼顧的中間型途徑。但從現實生產看,不論南北,農戶的播種量均普遍較高,這既是為了高產,也是為了應變防災。如今,經典的精播高產栽培方式(畝基本苗6-9萬)已很少有應用了。而從長遠的節水高效栽培需求和適應夏玉米機械粒收的需要看,北方各地冬小麥晚播和超晚播可能逐漸成為常態,“大播量”也將隨之成為小麥栽培的常規。在現實背景和未來趨勢下,我們的品種如何適應?品種的區試條件是否有必要調整?我們對理想品種的穗蘗結構是否要有新的認識?這些問題有必要去思考。
15、在保證適宜和足夠穗數的前提下,產量水平的不斷提升必然要求穗粒重的不斷增長。提高穗粒重是以增加穗粒數為主?還是以增加粒重為主?似可認為,在北方冬麥區為了協調產量三因素關系,協調高產、高效和抗逆的矛盾,除了局部地區可努力爭取適當較多的穗粒數外,大多數地區的品種均不宜追求穗粒數的較大增加。大穗或超大穗品種之所以難以應用,是因為:(1)大穗與多穗的矛盾。大穗型品種主莖優勢過強,葉片往往大而披散,分蘗成穗率低,畝穗數上不去;而增加基本苗擴大群體,大穗優勢又不能發揮,且易使群體惡化。(2)大穗與粒重的矛盾。大穗品種往往開花較遲,晚熟易遭高溫脅迫,往往灌漿不飽;穗粒數多,弱勢粒增多。這些都會使平均千粒重受到嚴重限制。(3)大穗與抗旱節水的矛盾。大穗品種抗旱耐熱性較差,大穗的形成需要較多的肥水投入,這不利于節水高效栽培。(4)黃淮北部和北部冬麥區一般沒有超大穗品種穗粒數充分表達的時間和溫水條件。故認為,北方多數地區的品種改良和超高產實踐,可能應以“多穗數+中穗型+高粒重”的產量結構為較為適宜和適用的攻關目標。
16、高產育種和高產栽培應把粒重作為重點調控對象,粒重的提升有潛力、有可能、有突出的增產作用。多年的生產實踐及觀察表明,在我國主產區小麥粒重有很大的可調性,對產量變化有顯著影響,哪一年粒重高哪一年往往是高產年份。我讓學生匯整了我國各麥區20年來審定品種的產量構成因素數據,顯示北方冬麥區隨品種釋放年份的變化,千粒重總體呈現增長的趨勢。近年來在我承擔的育種攻關品種生產試驗中,發現在黃淮北部偏北地區的環境下大部分品種的千粒重都能表現出43-50克水平(有的高于50克)。這改變了我過去對品種千粒重改良的認識。國外的研究多認為,綠色革命改良品種增加了穗粒數,受穗粒數與粒重負相關制約,品種千粒重并沒有明顯改良,部分國家甚至還有下降的傾向。然而,我國的情況顯然與此不同。我國北方主產區小麥千粒重為何能夠增長?其原因值得深入探討。除了遺傳潛力和抗逆性改良的機制外,環境和栽培的變化對品種粒重潛力的表達可能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首先是氣候的變化。根據有關研究,氣候變化在我國小麥生長季的表現是秋冬季平均溫度增加,春季溫度也有增加但起伏波動加大,而花后至成熟期平均溫度則呈現下降趨勢,極端高溫和嚴重干熱風天氣減少,這樣的氣候變化促使開花期略有提前,灌漿期得以延長,籽粒生長過程溫度環境改善,有利于粒重增加。其次是地力的良化。由于長期秸稈還田和養分投入,主產區麥田有機質含量和其它肥力水平已有較大提升。第三是管理的強化。高度重視和持續推行后期“一噴三防”,增加磷酸二氫鉀的應用等,為抗逆防災、促進灌漿提供了技術支持。隨著水肥一體化的逐步大面積推廣應用,小麥防衰增重將有更為有效的實施技術。小麥潛力的提升需要增強后期的光合生產能力,也需要增加籽粒庫能力,而天-地環境變化和栽培技術優化也為源庫性能改進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持續改良粒重性狀具有戰略意義。
17、如何改良千粒重?粒重決定于后期的“源、流、庫、耗”,是基因-環境-管理互作的結果。從籽粒性狀來看,粒重決定于籽粒庫容和庫容充實度。籽粒潛在庫容的形成先后經歷了花前子房形態形成和花后籽粒形態形成兩個階段(主要時段從花前12天到花后12天)。我們常常觀察到,品種籽粒體積大小與花期子房大小有直接的可觀測的關聯性,甚至小花外稃的大小也能與籽粒大小建立一定的關系。這是否說明,在正常條件下籽粒潛在庫容似乎可能在花前就基本確定了,如果是這樣,我們對籽粒性狀的選擇和調控就應該前移!庫容充實度決定于灌漿速率和持續期,華北冬麥區灌漿持續期較短,灌漿速率是最重要的指標,而且在花后8-20天內快速形成高強度灌漿優勢尤為重要,對此,在品種選擇時應高度重視!隨著氣候變化,近年觀察到籽粒生長持續期似乎也有延長的趨勢,也必須考慮品種如何去適應和利用。千粒重是粒群的平均性狀,粒群的均勻度對千粒重有重要影響,且粒群的均勻性可最終反映品種穗群的整齊性和強弱勢粒的均衡性,因而是品種選擇的重要性狀。
18、華北缺水區在足墑播種基礎上,春季灌溉模式對小麥源庫關系有很大影響,栽培上需要依此選擇合適的品種類型。(1)春澆2水即拔節水和開花水已成為常規高產灌溉模式,在此模式下,小麥源庫性能可相對較好的表達和協調,容易爭取高產,可選用的適宜品種范圍較廣,品種間產量差異主要決定于品種本身源庫潛力。(2)春澆1水一般在拔節期澆水,是節水栽培的主要灌溉模式(節水品種品比試驗和區試也以拔節期澆1次水為要求),在此模式下,小麥穗數和穗粒數能得到基本保證,即“庫”一般不是產量的主限因子,但花后土壤水分虧缺,“源”易成為主要限制,粒重通常較低,產量主要受粒重調節。節水高產栽培的重點應是在保證足夠庫容量的基礎上補償性強化花后供源,應選擇種子根較多、后期根系活性和葉片持綠性好、非葉器官光合功能較強、籽粒灌漿較快的節水型品種。(3)正在推廣的貯墑旱作模式,即澆足底墑水生育期內不再澆水,此種模式拔節后上層土壤便處于水分虧缺狀態,分蘗極少能成穗或不能成穗,穗數和穗粒數受影響較大,群體庫容量不足成為主要限制因子。但粒重卻往往較高,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穗粒數少了,弱勢小粒少了,粒群主要是由主莖穗的強勢粒組成;葉片小了,群體透光性好了,每穗占有的種子根多了,單莖供源大于單穗庫容,群體源/庫比相對提高了。因此貯墑旱作高產栽培的重點是通過技術補償性增庫并穩源,應增加播種密度,并選擇多穗型、穗粒數對干旱較不敏感的品種,同時,集中施好基肥,促進前期根-苗生長和物質積累,后期發揮深層種子根吸水作用和穗層光合功能以穩定粒重。
19、春回大地麥先知,又是一年新苗綠。我們相逢在廣闊的田野里,我俯身看著你,你仰頭看著我,你看我陽光滿面,我看你綠波泛起,心潮與春潮齊漲,我情與你情共濃......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王志敏,男,博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委員會小麥學組副組長。長期從事作物高產高效生理與栽培技術研究。擔任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高校優秀成果發明獎、天津市科技進步獎、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成果獎和推廣貢獻獎等獎勵10項,發表論文180余篇。主持建立的“冬小麥節水省肥高產技術”連續10年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全國主推技術,建立河北省主推技術3項、技術標準7套,獲國家專利12件。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