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是玉米高產的基礎,進一步提高品種耐密性和種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單產的關鍵。我國高產玉米新品種更新迭代過程中,玉米株型也逐漸從平展型演變成緊湊型,品種的耐密性明顯提高。密植增產得益于通過改良葉夾角、雄穗大小等性狀,改善玉米群體冠層結構,增強群體的通風透光性、有效葉面積指數,從而獲得較高的群體光合和合理的冠層光輻射分布,顯著提高玉米群體光合效率和干物質積累效率。玉米密植后,群體內通風、透光降低,抗病抗逆能力降低,更易發生倒伏,個體生理和形態也會發生變化,對有限光溫、水肥的競爭加劇。結合當前農業生產實際,并不是所有玉米品種適合密植,同時也應警惕耐密植品種栽培管理措施不當的弊端。
不同的玉米品種,都有其適宜的播種密度,而適宜的播種密度,又受水肥供應、氣候特點、播種時期等影響。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很多種植戶所有品種采用一種種植密度,嚴重影響玉米增產增收。
玉米一般是分行種植的,分為等行種植和寬窄行種植。玉米的株距是指每行玉米里面相鄰兩株玉米的距離,玉米的行距是指相鄰兩行玉米的距離。
1、單粒播種精品種子
精量播種株距(米)=667(平方米)÷平均行距(米,一般為0.57米)÷畝留苗數×種子發芽率(一般大于92%);1米=3尺=30寸。
寬窄行方式首先計算出平均行距即可,播種質量和除草劑等造成的出苗損失較大時應適當縮小株距,不間苗。
提醒:精量播種對種子質量(特別是發芽率、凈度)要求非常高,發芽率低于92%不可精量單粒播種。
2、半精量播種種子
半精量播種株距(米)=667(平方米)÷平均行距(米,一般為0.57米)÷畝留苗數;1米=3尺=30寸。
采用半株距或一穴兩粒播種時一般種子發芽率大于85%但小于92%。定苗時按株距定苗,缺苗時就近留一穴雙株。
3、如何算一塊地的玉米的多少株(棵)?
株(棵)數=[(地長÷株距)+1]×[(地寬÷行距)+1]
比如長30米,寬20米的地塊,玉米按等行行距60厘米,株距30厘米,種有多少棵玉米[(30÷0.3)+1]×[(20÷0.6)+1] = 3434棵
玉米種植密度
一、常見誤區
常見的誤區有種植越密越高產、所有品種采用一種種植密度、盲目跟風其他農戶的種植密度等。
二、合理密植意義
合理密植有利于玉米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從而生長健壯,增強抗倒性,是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的基礎。在生產上種植密度太稀,單株生長良好,易形成大穗,穗粒數多,但畝穗數少,群體產量上不去。當群體度過大時,會造成田間蔭蔽,通風透光不良,個體發育受到抑制,造成細弱,空稈率增高,果穗變小,粒數減少,粒重減輕,群體產量也會降低。因此,在玉米生產上必須按品種的特性和土壤肥力的高低,協調好畝株數、穗粒數和粒重的關系,進行合理密植。
三、合理密植原則
玉米適宜的種植密度受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管理水平、生產目的等影響。
1.根據品種特性確定種植密度
植株高大,葉片數多且平展,群體透光性差的平展型品種,種植密度宜稀。植株較矮,葉片上沖,株型緊湊,群體通風透光好的緊湊型品種,適宜密植。不同株型品種的合理密植范圍如下。
(1)平展型品種一般應控制在每畝3000~3800株。
(2)半緊湊型品種一般為每畝3500~4000株。
(3)緊湊型品種一般為每畝4000~5500株。
種植經驗:生育期長的品種宜稀、生育期短的品種宜密;平展型品種宜稀、緊湊型品種宜密,高稈品種宜稀、矮稈品種宜密;莖稈松軟品種宜稀、莖稈堅硬品種宜密,大穗型品種宜稀、小穗型品種宜密。

注:種植密度較大時建議60CM行距
2.根據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確定種植密度
土壤肥沃、施肥量多時,可適當密植;土壤肥力較低、施肥量少、種植過密會導致植株營養不良,空稈率高,植株早衰,結實性差,產量降低。因此,應掌握“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的原則。
3.根據灌溉條件確定種植密度
玉米是需水較多的作物,密度增大后,需水量增多。灌溉條件好的地區,可適當密植;干旱和灌溉條件差的地區,種植密度宜稀。因此,應掌握“旱地宜稀,水澆地宜密”的原則。
4.根據當地氣候和土質條件確定種植密度
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的地區,種植密度宜大;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小的地區,種植密度宜小。玉米根系發達,消耗氧氣較多,透水透氣性較好的沙壤土比黏土種植的密度稍大一點,每畝種植株數可增加300~500株。
四、注意事項
在實際生產中,確定種植密度時要綜合考慮,因地制宜,靈活運用。
來源:種業商務網綜合整理《玉米栽培及管理技術》、金豐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