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
重慶推薦發布50項2025年農業主推技術
11月13日,記者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獲悉,為加快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落地應用,強化科技對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支撐作用,近日重慶推薦發布了50項2025年農業主推技術。
此次推薦發布的農業主推技術涵蓋糧油、經作、蔬菜、畜牧、水產、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資源環境、病蟲害防治與疫病防控、智慧農業十大方面,具體有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油菜稻田免耕輕簡化直播高效生產技術、青菜頭良種“渝早 100”早市鮮食栽培技術、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等50項農業實用技術。
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為例,該技術由四川農業大學研發,它是采用玉米-大豆帶狀間作套種方式,以選配品種、擴間增光、縮株保密為核心,合理施肥、化控抗倒、綠色防控為配套的復合種植技術體系,破解了間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協調高產與綠色穩產的難題。而且能夠在不減少玉米產量,甚至增加玉米產量的同時增收一季大豆,實現“作物協同高產、機具通過、分帶輪作”三融合。
目前,該技術已連續4年被列為全市農業主推技術之一,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1.25億畝,并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大力推廣,為保證國家玉米安全、大幅度提高大豆自給率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通過這幾年的推廣運用,我們發現應用該技術后的玉米產量與原單作產量水平相當甚至略增,還新增套作大豆130-150公斤/畝,間作大豆100-130公斤/畝;大豆籽粒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與單作相當,異黃酮等功能性成分提高20%以上,與原主產作物單作相比,每畝增收400-600元。”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注意到,與往年相比,2025年農業主推技術增加了不少新面孔。如城口老臘肉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入侵物種福壽螺高效誘控技術等,不僅強調解決農業種植端的發展難題,更注重產業全鏈條的高質量發展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上述負責人表示,各地要根據本地產業發展和技術需求,充分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團隊、科技小院等,深入基層宣傳推介,充分發揮試驗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體引領帶動作用,確保每項主推技術在3個以上示范基地或科技示范主體展示推廣,提高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為確保全市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