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生產是瓜菜生產的重要環節,正所謂“苗壯半收成”,優質的種苗是確保瓜菜生產早熟、高產、優質的重要前提,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具有重要意義。與傳統的土床分散育苗方式相比,集約化工廠育苗具有規模大、效率高、成本低等優點,有利于培育健壯種苗、減少病蟲害、提高瓜菜產量,是現代瓜菜產業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北京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設施農業發展,北京的瓜菜育苗已由以一家一戶“小農式”的傳統作坊育苗為主逐步過渡到商品化、專業化、工廠化方向發展的集約化育苗,集約化育苗量逐年遞增,2022年全市集約化育苗總量超過5億株,初步實現了瓜菜育苗方式的革新和轉型升級,對促進農民增收,推進京郊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隨著育苗產業不斷壯大,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的一些問題也不斷凸顯。為進一步掌握北京市瓜菜種苗產業發展現狀,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問卷、電話回訪等方式對北京市種苗產業現狀進行了調研,對收集的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并提出建議對策,期望為種苗產業發展政策、技術規范的制定提供參考,以推進北京市種苗產業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
1
調研內容和方式
調研內容主要包括人員設施、育苗情況、經營模式、生產管理、售后服務等6個方面的情況。調研方式一是實地走訪,深入大興、密云、通州、順義和豐臺5個區10家育苗廠,與育苗廠負責人進行現場座談;二是調查問卷,向育苗廠發放《瓜菜育苗廠調研表》,實際收回40份調研表,其中年出苗量超過1000萬株的育苗廠有7份、500萬~1000萬株的育苗廠有6份、200萬~500萬株的育苗廠有9份、100萬~200萬株的育苗廠有8份、100萬株以下的育苗廠有10份,2022年種苗生產總量約1.87億株;三是電話回訪,對部分育苗廠提供的數據進行核實與咨詢;四是業內交流,與重點區種苗管理部門進行交流,現場了解各區的育苗現狀及存在問題;五是查閱文獻資料,學習瓜菜育苗的相關專業知識。
2
北京市種苗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北京市集約化育苗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育苗企業數量大幅增加,種苗商品化率顯著提升,生產經營模式日漸成熟,種苗質量明顯提升,品牌效應逐漸顯現,初步實現了瓜菜育苗方式的轉型升級。
2.1種苗產業初具規模,種苗商品化率顯著提升
隨著北京市設施蔬菜的發展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近10年來,北京市集約化育苗產業進入快速增長期。一是育苗廠數量大幅增加。目前,全市年育苗數量在50萬株以上的規模化育苗廠就有150家,比2012年25家增長了6倍,其中年育苗量100萬株以上的企業73家,500萬株以上的企業45家,1000萬株以上的企業超過10家,這些育苗企業大部分都是涉及多類作物育苗,少部分是只育單個作物,如北京四季陽坤科技發展公司專做西甜瓜種苗,年產量達到1200萬株;北京市裕農優質農產品種植有限公司專做生菜種苗,年產量達到1500萬株。另外,按區域劃分,育苗廠基本位于大興、順義、延慶、通州、昌平和密云等6個瓜菜主要產區,其中大興區育苗廠最多,占全市23.3%。二是種苗商品化率顯著提升。根據目前不同作物的栽培模式測算,北京農業需要育苗栽培瓜菜作物主要有四大類,即西甜瓜、蔬菜、草莓和甘薯,年需種苗總量約16億株。2022年全市瓜菜集約化育苗數量約5億株,比2012年增長了5.7倍,種苗商品化率達到32%,顯著高于全國約15%的平均水平。
2.2配套技術設施逐步完善,育苗作物覆蓋面較廣
經過多年的引進吸收和自主研究,北京市與瓜菜育苗相關的技術領域也得到快速發展,如蔬菜種子丸粒化與引發技術、育苗基質和肥料、西甜瓜嫁接育苗技術、精量播種設備、溫室環境調控等,形成了一系列配套技術并在育苗生產中加以推廣應用。調研結果顯示,目前85%的育苗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生產技術體系,種苗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育苗作物種類也在不斷增加。目前北京市集約化育苗覆蓋的瓜菜作物主要有20種,包括西瓜、甜瓜、黃瓜、番茄、茄子、西葫蘆、辣椒、結球甘藍、花椰菜、西蘭花、春大白菜、生菜、芹菜、甘薯、草莓、洋蔥、韭菜、南瓜、冬瓜、鮮食玉米等,基本涵蓋了常見的瓜菜類作物。其中西甜瓜基本上都是嫁接苗;茄子、番茄、辣椒和黃瓜嫁接苗占15%~35%不等;其余作物基本上都是自生苗。從育苗量看,草莓、甘薯、西甜瓜、生菜育苗量排在前4位,2022年分別達到約1億株、0.6億株、0.4億株、0.3億株。
2.3生產經營模式逐步成熟,經濟效益較為顯著
目前,北京市種苗企業主要的生產模式有3種:一是自主生產模式,即育苗廠基于對市場的預測選擇適宜品種,面向市場自育自銷。二是純商品苗訂單模式,即種植戶與育苗廠達成購苗意向,并繳納一定的訂金,育苗廠按照約定進行育苗,種苗出圃時通知農戶上門取苗或送苗上門。三是“來料加工”的代育模式,即委托方提供種子,育苗廠依據委托方要求的時間進度提供代育服務,育苗廠收取代育服務費,其中后兩者都叫訂單模式。從調研結果看,訂單生產占56%,自產自銷占44%。從銷售范圍看,90%以上的育苗廠銷售范圍局限在北京本地,只有少數大型育苗廠銷售范圍擴大到周邊的河北和內蒙古等地,主要集中在草莓、西瓜、紅薯和生菜四類作物種苗。與此同時種苗生產也給育苗廠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據測算,西甜瓜嫁接苗的單株利潤約為0.4元,每667m²純利潤可以達到4.8萬元;草莓種苗單株利潤約為0.24元,純利潤約為1.2萬元;果類蔬菜的利潤約為0.12元/株,葉類蔬菜的利潤約為0.03元/株。正是看到較好的經濟效益,30%以上受調研企業都有意進一步擴大種苗生產規模。
2.4以種苗為載體的農業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品牌效應逐漸凸顯
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優化生產服務方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關鍵問題。調研中發現,種苗具有的天然屬性可作為很好的載體實現現代農業生產性服務與小農戶的對接。一方面育苗企業通過品種篩選和科學生產向農戶提供高質量種苗,解決農戶擔心的品種好不好以及未來產品好不好賣的問題,同時很多種苗企業將后續生產過程的病蟲害防治及肥水管理等技術服務作為種苗的新賣點,解決種植過程中農戶擔心的好不好管、有沒有人指導的問題,甚至有些種苗企業與農戶簽訂購苗協議時約定產品“保底收購”等風險規避條款,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對接,實現企業與小農戶雙贏,從而間接促進了集約化種苗商品化率,提升了育苗廠的品牌效應,如“旭日種苗”“中農富通”“四季陽坤”,不僅有了較高的品牌與企業知名度,也有了較大的種苗市場占有率。
3
北京市種苗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3.1行業監管存在漏洞
《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第35條明確要求種苗生產應具有相適應的設施、設備、品種及人員,具體管理辦法由省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制定。而調研結果顯示,除了大興區有24家育苗廠取得生產許可證外,余下育苗廠均沒有資質。究其原因:一是北京市尚未出臺具體實施辦法,各區實際操作也不一致,部分區直接將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辦理條件套用到瓜菜種苗上,從而導致有些育苗企業因申請條件過高而放棄;而有些區則因沒有具體辦法直接不受理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申請。二是種苗生產經營主體法律意識淡薄,以為種苗生產等同于蔬菜生產,不清楚種苗生產經營需要辦理許可證,而相關法律法規培訓也不到位。
同時根據各區調研反饋的情況顯示,目前種苗市場秩序也存在一定風險:一是市場上瓜菜作物品種較多較雜,種子假冒偽劣現象還時有發生,給育苗廠和農戶帶來了一定風險;二是種苗生產經營檔案記錄不健全,包括生產資料投入品票據沒有保存、種苗生產檔案不規范、種苗銷售記錄不詳細,一旦發生種苗質量糾紛,因無法溯源增加了糾紛處理難度;三是由于種苗缺乏質量指標,種苗標簽不規范,有的甚至沒有標簽。但是由于整個種苗行業大部分生產主體無證生產經營,加上近年北京市未出現大的種苗質量事故,對種苗行業的監管還存在重視度不夠、盲點漏洞較多等問題。
3.2行業技術標準還不完善
不同于農作物種子,目前北京市大部分瓜菜種苗標準基本處于“三無”狀態,即無生產標準、無質量標準和無檢測標準,從而給種苗的生產和應用帶來安全隱患。雖然2012年北京市種子管理站牽頭制定了DB11/T 905—2012《草莓種苗》標準,2023年又申請立項了《西甜瓜嫁接苗生產技術規程》,但是與多種類、多元化種苗生產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目前種苗質量主要還是通過目測定性來判斷,缺乏科學定量的質量指標及相應的檢測標準,一旦售后出現死苗、病苗等問題,責任也難以界定。這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種苗產業規范化、標準化的高質量發展。
3.3中小育苗廠機械化程度低且管理較粗放
40家受調研育苗單位中年出苗量低于200萬株的中小育苗廠有18家,占比45%。這些育苗廠部分是由專業合作社或種植大戶轉型而來,整體實力偏弱,不僅缺少精量播種、保溫催芽、智能溫控等現代化育苗設施設備,甚至施肥、打藥等基本都采用人工操作,遠沒有達到真正的集約化生產目標。此外,部分中小育苗廠管理方式也較為粗放,集約化育苗對環境條件要求高,低溫、高濕、弱光等逆境條件對苗的健壯度影響較大,但在實際生產管理中,溫濕度和光照調控多憑生產人員的經驗確定,精細化程度低,一旦遇到惡劣天氣,種苗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另外,由于從事育苗的技術人員平均年齡偏大,大都超過50歲,且知識層次偏低,專業技術人員少,對新技術接受程度差,育苗生產技術相對比較落后。
3.4行業競爭壓力日益凸顯
經過前幾年的快速增長期,近2年集約化育苗數量趨于穩定,行業競爭壓力也日益凸顯。一是由于進入門檻不高,育苗廠急劇增多,總體呈現出多、小、散的格局,行業集中度不高。從調研的40家育苗廠來看,其中年出苗量超過千萬株的只有7家,占比17.5%,從全市總體來看,年出苗量千萬株的也只有14家,占比還不到10%。從育苗廠經營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方面考慮,現代化的專業育苗廠年育苗量達到3000萬~5000萬株較為適宜,而目前北京市還沒有一家達到這樣的規模。二是品種單一,同質化嚴重。大部分作物種苗都集中在少數幾個主流品種上,如小果型西瓜品種L600和京美2K占總面積的90%以上,草莓品種紅顏就占到80%以上,這種產品的無差異化競爭自然帶來價格戰,調研顯示超過40%的育苗企業表示價格競爭帶來較大壓力,尤其是沒有享受到種苗補貼政策的育苗廠壓力更大。三是周邊河北地區低價種苗帶來一定沖擊,綜合人工和地租成本,北京市種苗生產成本相對較高,沒有價格優勢。四是育苗廠產能利用率不足,正是由于前3個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育苗廠生產效能遠沒有實現最大化,產能的利用率基本都在60%~70%,造成了資源浪費,也進一步降低了育苗企業的利潤。
4
北京市種苗產業發展的建議對策
4.1規范瓜菜種苗產業行業管理
種苗生產技術含量高、風險性大,直接關系農業生產,必須實行許可管理,建議市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結合北京市實際情況,加快制定《北京市瓜菜種苗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明確申請瓜菜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具體要求,規范行業準入,提升北京市育苗廠整體規模和水平。同時,還要加強瓜菜種苗行業監管,將瓜菜種苗產業納入全市農業執法監管范疇,督促企業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建立健全全鏈條的生產經營檔案及相應臺賬,做到有據可查、失責可究;加強生產經營者依法守信教育,堅決查處有重要影響的違法案件,依法對違法違規經營行為進行曝光,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生態,促進產業規范健康發展。
4.2加快研究制定行業標準和種苗檢測機構建設
集約化育苗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學、規范和可行的行業標準指引。要立足北京農業發展現狀,在現有企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山東、浙江等種苗產業發達地區地方標準相對完善)的基礎上,加快研究制定北京市種苗生產、種苗質量、種苗檢測、種苗消毒、種苗運售等各個環節相銜接的統一標準。引導育苗廠按照標準化流程,采用科學的管理技術,規模化批量生產優質商品種苗,從而提高北京市瓜菜育苗的集約化水平。同時針對種苗檢測機構少、檢測時間長的難題,支持在種苗企業密集的重點區建設瓜菜種苗質量檢測機構,開展種苗快速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一方面為育苗企業提供檢測技術服務,另一方面也為政府監管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4.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瓜菜種苗產業是“菜籃子”工程的重要保障,但投入大、產出小,需要針對產業現狀及特點,從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精準扶持,推進產業提質增效。一是堅持扶強扶優,謹慎擴大新建規模。著力提高育苗設施設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培育一批機械化和數字化程度高,年供苗能力超1000萬株的龍頭企業,提升行業集中度和集約化育苗供給率。二是穩定育苗補貼政策,增強企業預期。調研中發現,農民對種苗價格比較敏感,適當補貼可以大大提高種苗的普及率,目前各個區補貼政策也不統一,其中大興、密云、延慶相對穩定,而大部分區補貼不穩定或者根本沒有,造成區域間育苗廠的不平等競爭。三是在大興區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瓜菜種苗生產保險范圍,防范風險,降低因品種選擇不當、病蟲害防治不到位、低溫干旱等自然災害等對種苗生產造成的損害,挫傷種苗生產積極性。
4.4加快推進瓜菜育苗關鍵技術研究和培訓
一是鼓勵育苗企業開展品種適應性試驗,篩選適宜育苗品種,加快新優品種更新速度,推進品種的多元化,提升育苗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強基質配制、嫁接技術、肥水管理等育苗關鍵技術研究,總結集成蔬菜集約化育苗關鍵技術體系,解決產業實際需要和共性技術,提高設施、能源、肥料等資源利用效率,以期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出效率。三是加強技術推廣和人員培訓。選擇一批建設和運行情況良好的示范育苗廠,交流成功管理經驗,為北京市蔬菜集約化育苗廠建設和運行提供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采取課堂教學、現場指導和科技示范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對瓜菜育苗技術人員的專業培訓力度,增強從業人員專業技能,提升整體育苗技術水平。(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北京市瓜菜種苗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對策》
?作者:黃生斌,吳明生,趙海艷,宋歌,張連平,律寶春
?單位:北京市種子管理站
?刊于《中國種業》2024年第7期第27-31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