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農業農村部、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單位專家組成的測產專家組對晉南永濟市董村農場的高產示范田進行實收測產,結果顯示,收獲面積11.78畝,鮮重8560公斤,折算成13%標準含水率凈重8134.95公斤,專家組認定,測產結果為畝產690.57公斤。
該示范田共1.7萬畝,其中噴灌面積約1.2萬畝,滴灌面積約6000畝,核心示范田面積160畝,全部采用山西農業大學研發集成的“耕播優化水肥精量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和水地小麥優種“煙農1212”耕種。
“這是我們技術模式從試驗田走入生產田,從小面積示范到大面積推廣,為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技術支撐的首次探索。”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高志強說。
“全國小麥單產平均水平在每畝400公斤左右,測產區域小麥產量高出全國單產平均水平290公斤,說明這項集成技術在大面積單產提升方面有價值。”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本次測產組組長、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王振林說。
“這塊地是鹽堿地,農田改造后也屬于農場的下等地,往年畝產基本在500公斤到550公斤,今年單產能高出這么多,真是沒想到。”董村農場負責人郭運杰說。
這意味著,“良種+良技”的山西夏糧大面積單產提升探索初見成效。
“山西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和小麥,實現并穩定300億斤糧食產能,是山西省貫徹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山西行動’。”山西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姚繼廣說。
據介紹,晉南的臨汾和運城糧食面積、產量分別占到山西省的33%、34.6%,其中夏糧面積、產量更是占到全省的89.9%、90.7%。如何在占到全省口糧90%的“晉南糧倉”深挖潛能,成為山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的戰略要地。
為此,山西省狠抓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茬的晉南糧倉生產系統關鍵節點,大力實施了兩茬“噸半糧”田創建工作。
“山西農業大學冬小麥—夏玉米‘噸半糧’高產攻關團隊研發形成的‘耕播優化水肥精量綠色高產栽培技術’源于2020年,很好地解決了水地小麥整地和播種質量差、水肥投入高且利用效率低、品種高產潛力挖掘不足等問題。”高志強說。
據介紹,隨著山西水地小麥面積的擴大,該團隊從2016年開始在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攻關水地小麥高產技術,2017和2019年分別以畝產711.5和731.7公斤連續刷新山西省水地小麥高產紀錄。
2020年,該團隊針對“畝產難超750公斤瓶頸”開始在臨汾市翼城縣開展新一輪攻關,2021、2022和2023年分別實現了畝產830.84、855.13和825.99公斤的山西省小麥高產紀錄。
“核心是改變了大水大肥向水肥按需精量供應為特點的‘水肥精量’管理方式轉變,系統協調整地、播種、化學調控、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各關鍵環節,讓良種充分發揮高產潛力,提高小麥產量。”團隊主要骨干、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孫敏說。
2023年9月,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瑞德豐種業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山西翼城玉米科技小院,開展了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作“噸半糧”高產創建行動與相關研究,同時,在“晉南糧倉”開始大面積推廣高產技術,開啟了高產技術從專家試驗田走向農民生產田的有效銜接。
“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技術模式基本鎖定后,我們一直在尋找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的山西技術集成模式,下一步,我們將根據實收測產和最終產量來綜合評估這一技術模式,謀劃明年山西夏糧更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努力為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提供一個山西辦法。”姚繼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