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技術模式
(一)標準壟栽培技術模式
選用生育期適宜、抗逆性良好的優質品種,采用65厘米標準壟精量等距合理密植,綜合防控病蟲草鼠害,精細田間管理,適期機械化收獲。
(二)通透密植栽培技術模式
1、寬窄行栽培模式:大壟雙行栽培:把兩條65厘米的小壟合成130厘米的大壟,在大壟上種雙行,窄行行距為40厘米,寬行行距為90厘米。偏壟栽培:采用65厘米的小壟,不合成大壟,播種時,第一壟向右偏,第二壟向左偏,兩壟行距40 厘米,第二壟和第三壟行距為90厘米。
2、比空栽培模式:采用種植兩壟或四壟玉米空一壟的栽培方式,利用空壟來改善田間的通風透光條件,充分發揮邊際優勢,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和產量。
3、間作栽培模式:玉米與矮稞作物大豆、馬鈴薯、白菜等按照2:4、2:6或4:4的比例間種。
二、配套技術
(一)品種選擇及處理
1、品種選擇:依據市場需求、區域產業發展特點等,在品種合理布局的基礎上,選用通過國家或黑龍江省審定,適應當地生態條件、出苗到成熟所需活動積溫比當地常年活動積溫少200℃的優質、高產、多抗品種,嚴格杜絕越區種植。
西部第二積溫帶主推品種為東農264(生育期122天,百粒重36.4克)、龍單86(高淀粉品種,生育期122天,百粒重35.9克)、富爾116(半緊湊型品種,生育期115天,百粒重42克)、合玉29(生育期125天,百粒重38.6克)。
中部第三積溫帶主推品種為德美亞3號(生育期115天,百粒重32克)、克玉19(生育期113天,百粒重36克)、益農玉12(生育期116天,百粒重36.3克)、東農281(生育期117天,百粒重32.5克)、合玉31(生育期117天,百粒重35.1克)。
東部第四積溫帶主推品種為東農257(生育期110天,百粒重33克)、益農玉14(生育期111天,百粒重31.2克)、德美亞1號(半緊湊型品種,生育期110天,百粒重30克)、先玉1219(半緊湊型品種,生育期108天,百粒重30.5克)、富爾943(生育期118天,百粒重32.1克)。
2、種子質量:種子純度不低于98%,凈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6%。
3、藥劑處理:
(1)預防地下害蟲:可用含有噻蟲嗪、噻蟲胺、溴氰蟲酰胺或丁硫克百威的種子處理劑進行種子處理。
(2)防治根腐病、莖基腐病,可使用含有咯菌腈+精甲霜靈或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等成分的種子處理劑進行種子處理。
(3)防治玉米絲黑穗病,可用含有戊唑醇或種菌唑成分的種子處理劑進行種子處理,戊唑醇用藥量要達到有效成分含量8 克/100 千克種子;種菌唑用藥量要達到有效成分含量10克/100 千克種子以上。
(4)防治玉米莖基腐病,可選用含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精甲霜靈成分的種子處理劑拌種,生物藥劑可用木霉菌顆粒劑或種衣劑。
(二)選地、選茬與耕整地
1、選地、選茬:選擇地勢平坦,耕層深厚,肥力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排灌良好,有機質含量2%以上的地塊。提倡三年以上合理輪作。優先選擇前茬未使用長殘留農藥的豆茬、馬鈴薯等肥沃茬口。如必須連作的,應選擇肥沃的玉米茬。
2、精細耕整地:以秋整地為主,實施以深松為基礎,松、翻、耙、壓相結合的土壤耕作制。深松以打破犁底層為原則,深松深度一般30-35厘米,耙茬或淺翻、深松、起壟連續作業,起壟后及時鎮壓;春整地地塊,滅茬或旋耕、起壟、鎮壓連續作業,一次完成。無深松和深翻地塊,三年伏翻或秋翻一次,耕翻深度25-30厘米,做到無漏耕、無立垡、無坷垃,翻后耙耢,按種植要求壟距及時起壟鎮壓。
(三)播種
1、播期:第二、第三積溫帶5月1日-5月10日播種,第四積溫帶5月5日-5月15日播種。
2、播種方法:按種植方式,采取機械化精量播種。播種做到深淺一致,覆土均勻,深度3-4厘米。
3、種植密度:標準壟種植:一般公頃保苗5.7萬株-6.5萬株;通透密植:一般公頃保苗6.5-7.5萬株。個別因品種特性、栽培水平、氣候條件等因素,種植密度適當增減。
4、播深:根據土壤墑情確定播深,一般在3-5厘米之間。土壤墑情好的地塊,可適當淺播。
(四)科學施肥
1、有機肥:每公頃施用含有機質8%以上的農肥30-40噸,結合整地撒施或條施夾肥;或使用等效的其他有機肥。有條件的應增施生物菌肥。
2、化肥:底肥結合播種分層施入(種下5厘米、10厘米),每公頃施45%的氮磷鉀復合肥400-500公斤,或尿素80-100公斤,磷酸二銨200公斤,硫酸鉀50-100公斤。
追肥在玉米進入拔節期后,生長旺盛,對養分的需求量急劇增加。適時追肥,可確保玉米莖稈粗壯,葉片繁茂,并促進雌雄穗分化,增加籽粒數量。在玉米4-6葉期追肥,增產效果最好。追肥位置以距離植株莖基部10-15厘米、深度10-15厘米為宜。以氮肥為主,每公頃追施200-250公斤尿素。
3、噴施葉面肥:在玉米8-10葉期,結合防治玉米螟噴施葉面肥。
(五)適時中耕
出苗后進行鏟前深松或鏟前趟一犁,深松深度為25-30厘米。也可在玉米4-6葉期,結合追肥進行。
(六)病蟲草害防治
1、化學除草:
(1)苗前封閉除草:玉米封閉除草,可選用乙草胺、異丙甲草胺混配異噁唑草酮、嗪草酮、莠去津、2,4-滴異辛酯、噻吩磺隆及其復配制劑,或使用新型除草劑噻酮·異噁唑混配莠去津苗前封閉或苗后早期(玉米3葉期前)封殺結合施藥。上述藥劑一般在播后苗前進行土壤噴霧處理,用藥量要根據土壤墑情和土壤有機質含量而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含水量低用高劑量,反之用低劑量。砂壤土地塊,不宜使用嗪草酮、2,4-滴異辛酯等藥劑,以防淋溶藥害。春季低溫多雨、低洼易澇地塊,使用含乙草胺、嗪草酮配方應注意施藥時期和用量的選擇,避免發生藥害。
(2)苗后莖葉除草:玉米田苗后除草一般在玉米 3 葉-5 葉期施藥,選用藥劑以煙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唑草酮、苯唑氟草酮、環磺酮、莠去津、2,4-滴異辛酯、氯氟吡氧乙酸為主。
以禾本科雜草為主地塊可選用煙嘧磺隆混配莠去津,以闊葉雜草為主特別是苘麻較多地塊可選用煙嘧·莠混硝磺草酮或氯氟吡氧乙酸;制種田、甜玉米、粘玉米等對除草劑安全性要求較高地塊可使用莠去津、苯唑草酮,使用硝磺草酮需做品種敏感性試驗。大田可選用配方如下:
①煙嘧磺隆+莠去津。田間雜草以稗草、狗尾草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地塊,在玉米 3 葉-5 葉期,莖葉噴霧處理。
②硝磺草酮+莠去津。田間雜草以苘麻、藜、莧、蓼、鴨跖草、小薊等雜草為主,綠狗尾草、野黍、馬唐等雜草較少的地塊,在玉米 3 葉-5 葉期莖葉噴霧處理。
③硝磺草酮+煙嘧磺隆+莠去津。田間雜草種類較多,且野黍等禾本科雜草發生較多的地塊,在玉米 3 葉-5 葉期,禾本科雜草 5 葉期前莖葉噴霧,能取得較好的防除效果。
④苯唑草酮或苯唑氟草酮+莠去津。田間主要以狗尾草為主地塊,應盡可能在玉米3 葉-5 葉期,最遲不能超過 8 葉期用苯唑草酮或苯唑氟草酮+莠去津+植物油助劑莖葉噴霧處理。
⑤環磺酮+莠去津。田間雜草較多,且稗草發生量較大的田塊,在玉米 3 葉-5 葉期使用環磺酮+莠去津莖葉噴霧處理。苘麻發生較多的地塊選用含辛酰溴苯腈配方。
2、防治粘蟲:平均100株玉米有50頭粘蟲為防治指標。6月中下旬達到防治指標時,可用氯蟲苯甲酰胺、菊酯類等藥物進行防治,8月上旬發生的三代黏蟲要進行人工捕殺。
3、防治玉米螟:(1)高壓汞燈防治:時間為當地玉米螟成蟲羽化初始日期,每日21時到次日4時開燈。小雨仍可開燈,中雨以上應關燈。防治指標:每百株卵超過30塊,或百株活蟲80頭。成蟲期設置殺蟲燈或性誘劑誘殺成蟲。(2)生物防治:在幼蟲發生初期(玉米心葉末期),用高稈作物噴桿式噴霧機等可滿足作業需要的施藥機械,噴灑蘇云金桿菌(BT)防治幼蟲,也可在玉米心葉末期(5%抽雄)。(3)化學防治:可用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菊酯類等藥物進行防治。
4、防治大斑病:采取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等方法進行預防。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噴施枯草芽孢桿菌、井崗霉素A、井崗·蠟芽菌、解淀粉芽孢菌、氨基寡糖素等生物農藥,或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環唑、肟菌·戊唑醇、烯唑醇等藥劑進行防治。
(七)收獲
完熟期后進行機械收獲,收獲后的玉米進行晾曬、烘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