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seedlook
排版 / 小助手
引子
玉米育種在上個世紀早期發祥于美國。1924 年世界上第一個商業玉米雜交種 Copper Cross 誕生-一個中美混血兒;在先玉 335 引領先鋒全面突破的 2010 年,在信息不對稱的今天,不知今日的先鋒種業人是否還會像彼時的美國種業人那樣誠實、大氣。
一、美國玉米育種文化
Breeder 在美國人眼中,與 worker、 engineer、lawyer 和 lecturer 等一樣,是個職業稱謂,所以中文譯作育種師為好,育種家好像不搭調。不過該職業今天在美國的敲門磚是碩士以上學位 。
既然是職業稱謂,便與科學大師的院士頭銜相去甚遠。
先鋒公司育種的基石,在先鋒以首席育種師退休的 Raymond F. Baker (1906-1999),為先鋒選育成功品種無數,所以業界不惜用天才的育種師和育種藝術家這樣的溢美之詞形容他,甚至今天美國的 ISU 專門設有一個 Raymond F. Baker 育種中心來紀念該大師,但美國人絕沒有用院士頭銜去映射 Baker 的光輝。
同理,不論是最后位居先鋒研發副總裁的 Donald N. Duvick (1924-2006) 博士,還是最后位居迪卡研發副總裁的 Forrest Troyer 博士,學位、品種、著述和人脈等一樣不缺,但美國人也是沒有用院士頭銜去映射二人的光輝。
美國人將院士頭銜給了 George Frederick Sprague(1902-1998)博士和 Arnel R. Hallauer 博士。前者在上世紀40年代組建的Iowa Stiff Stalk Synthetic直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據估計美國雜交種40%-45%的血統源于該群體。Sprague博士編撰的巨著《Corn and Corn Improvement》對該群體的淵源做了詳細的描述。后者則對美國玉米育種的原理做了詳盡的闡述,那本《Quantitative genetics in maize breeding》(與. Miranda合著)成了美國玉米育種師的“黃寶書”。兩人可說是美國經典玉米育種時代學界對企業界支撐的絕佳代表。
今日,美國 ISU 的 Patrick Schnable 成了玉米基因組學的大家,國人可以想象一下他兼作玉米育種的情形嗎……
二、美國玉米育種演變
2.1、經典育種主旋律(1926-1999)
彈奏經典育種旋律的樂手是先鋒。從 1926 年建立到 1999 年以每股 38.44美元的價格被杜邦收購。先鋒完成了從零到占據美國玉米種業近半壁江山的涅槃。
同時先鋒也培育了經典育種的三位代表人物:Raymond F. Baker、Donald N. Duvick 和 Forrest Troyer。
經典育種時代,學界與業界的互動非常緊密。
George Frederick Sprague 博士組建的 Iowa Stiff Stalk Synthetic 綜合種(BSSS)為業界育種提供了原材料;Arnel R. Hallauer 博士的研究為業界育種提供了理論指導,如他關于 S2、 S3 測試優缺點的比較,家系選擇和個體選擇優缺點的比較都為業界育種流程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
當然業界也有自己的創新,多點測試和大密度測試在上世紀 60 年代是先鋒的核心商業秘密,是絕對的顯學。這些在 80-90 年代才公開成為業界標準流程。Forrest Troyer 博士在上世紀末還曾來到北京傳經布道,柏大鵬也曾在本世紀初對國人宣揚上世紀 60 年代先鋒的核心商業秘密,可惜國人的普遍接受是近幾年的事。
一個字總結經典育種-Genetics。
2.2、生物育種主旋律(1997-2009)
生物育種的樂手是孟山都。
2005 年,隨著孟山都對圣尼斯的收購完畢,孟山都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種子公司。這個時代的特點是生物技術的發展與并購隨行。在這個時代,一個由幾百或是幾千個堿基對構成的啟動子專利可以賣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所以你看不到公開的新技術,但你可以看到在美國專利局和OECD專利署里種業巨頭們專利申請數的大幅飆升。你還可以看到商標戰術的興起。孟山都凈利潤和市場份額的大幅提升。
一個字總結生物育種-Trait。
2.3、經典育種和生物育種協奏曲(2010-)
經典育種和生物育種協奏曲有先鋒和孟山都共同完成。
2009 年美國玉米高產競賽結果發布,先鋒在 24 個獲獎品種中占據 17 個。
面對先鋒傳統育種的突破,孟山都的總裁對公眾講,我們的研究經費一半用于生物技術,一半用于傳統育種。
近期,先鋒宣布,在過去的一季,全球的種子銷售額增長 14%。北美玉米增長 2 個百分點,達到 34%。
先鋒開始靠 Genetics 發力來奪取失去的市場份額。如此看來,分子(MAB、Trait 和 DH)、IT (數據庫和統計的系統集成應用)、機械、南繁、本地構成的達摩 5 指最終要靠 Genetics 來落地。如果有人告訴你,DH、轉基因或是MAB可以一擊中的,大可以一笑了之。
只有常年連續、系統、傳承、追溯和修煉達摩 5 指,才有可能一擊中的。
兩個字總結經典育種和生物育種協奏時代-Genetics & Trait。
三、美國玉米育種成功原因
3.1、信托責任
1928 年,22 歲的 Baker 大學未畢業便加入了成立不到兩年的先鋒公司。1933 年,當 Wallace 成為美國農業部長后,27 歲的 Baker 成為先鋒的首席育種師,直到 80 年代初退休,為先鋒服務 43 年。Baker 除了為先鋒選育了一系列成功的雜交種,還為先鋒招募了一批成功的育種人員,其中就有后來成為公司總裁的 W.L. Brown 。Donald N. Duvick 和 Forrest Troyer 也都與 Baker 有很深的淵源。從 Wallace 到 Baker 再到 Brown,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國人信托責任的成功傳遞。
3.2、工程師文化
Donald N. Duvick 在先鋒走過的路由如下的一系列職務名稱可以反映:Corn Breeder, Coordinator of Corn Breeding, Director of Corn Breeding, Director of Plant Breeding, Vice president/Research, and Senior Vice-president/Research.
Forrest Troyer 在先鋒和迪卡走過的也是類似的路。兩個人在美國兩大玉米種子公司的共同路徑就是美國種業公司工程師文化的體現。如果育種人和育種是“小三”或是“侍女”,那“撿漏”心態盛行很自然。
3.3、企業主體
這個原因不再贅述。
家里的熱水器是A.O. Smith,只為美國胖太那句 “我家的熱水器使用了100年,還在用它…” 。
Iowa Stiff Stalk Synthetic 已用了 70 年,美國人還在用它。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但可追溯的玉米育種史真的可憐,讓企業去填補吧。
博主的注釋:
1)Hallauer與Miranda合著的《Quantitative genetics in maize breeding》一書在國際農業科學界被昵稱為Yellow Bible,翻譯成漢語是黃皮圣經,或者“黃寶書”。這使我想起中國文化大革命中億萬人民群眾必備的“紅寶書”(Red Bible),就好像西方國家人人必備的圣經一樣。從這看出《Quantitative genetics in maize breeding》一書在國際上的地位有多么重要。這本書即將發行第三版。
2) 上世紀60年代,多點測試和大密度測試是先鋒的核心商業秘密。我讀到的最早文獻紀錄好像是1981年,Troyer博士在一篇文章里介紹了高密度育種方法。
3)MAB 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DH 雙單倍體育種,即目前盛行的花粉誘導單倍體育種技術。
4)Donald N. Duvick生前是先鋒的首席科學家,但他的專業背景是作物生理學,而不是遺傳學和育種學。但他的研究卻指引了先鋒的育種方向,后來又指引世界的玉米育種方向。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先鋒用人的英明之處。別的企業大概不敢像先鋒這么用人。
5)關于育種師的稱謂。確實-ist經常翻譯成“某某學家”,-er則翻譯成“者”或“師”,我經常把Breeder理解為育種者,并解釋為育種流水線上的工程師。在少數需要尊稱的時候,仍然使用育種家這個稱謂。由此引申到Agronomist,農學家,可是中國搞農業研究的人不喜歡這個稱謂,于是就發明了栽培學家的稱謂,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連栽培學也是中國才有的。可見中國的“栽培學家”自己就把自己給看癟了。
6)由Iowa Stiff Stalk Synthetic(BSSS)折射出美國玉米育種歷史的延續性,Seed look認為中國則要讓企業去填補。這似乎不大可能。Seed look的文章反映了種質改良的技術需求,但這恰恰是公益性育種研究的職責,從中國來看,現在和將來都不可能由企業去完成。但Seed look關于中國玉米育種的歷史將由企業去完成,則是正確的。這意味著公益性和商業性的角色轉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