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山丹縣位奇鎮蘆堡村的1100畝食用向日葵陸續迎來收獲季,千畝葵花在陽光照耀下,成為田野間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農民們忙著收割、晾曬,盤點著一年的付出與收獲。今年,山丹縣種植食葵21178畝,預計產量可達8400噸。
走進位奇鎮蘆堡村的食葵地里,機器轟鳴,采收、運輸車輛來回穿梭,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村民熟練地將已曬干的食葵盤投進收割機中,脫粒、篩選、裝車……頃刻之間,一粒粒飽滿的葵花籽就如小山般堆在了車斗之中。
山丹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少雨,土壤富含有機質和多種礦物質,這里種植的食葵色澤亮麗、籽粒飽滿,炒熟后香味四溢、口感好,深受市場青睞。同時,食葵采收全部使用機械+人工配合的方式進行作業,食葵收獲機一次完成脫粒、裝倉、卸糧,每臺食葵收獲機每天可節約20個勞動力成本,這讓食葵的收割變得更加省時省力。“今年承包種植食葵1100畝,每天大概有15人在葵花地務工。食葵市場價進價1公斤11元左右,畝產約200公斤,整體來說收益不錯的。”食葵種植戶吳永桂說。
規模種植食葵不僅為種植戶帶來了經濟效益,也為當地群眾就近務工、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條新渠道。“我體力活干不動,這里離家近,跟著他們干些撿葵花頭之類的零活,工資挺高的。”蘆堡村村民王丹平樂呵呵地說。
今年,在旱情持續的情況下,山丹縣農業部門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進行標準化種植,積極做好各項服務保障工作,協調機械、人力等資源全力保障秋收順利進行。山丹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農機中隊隊長毛森竹說:“在全縣抗旱保收工作中,我們以‘快、準、嚴’的工作措施,保證農作物應收盡收。一是在秋收過程中做好農機技術服務,二是準確分類別摸清收獲機械數量,協調調配保障農機科學作業。三是嚴格執法,緊抓農機安全生產不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