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何紅衛 樂明凱)“千畝再生稻連片,頭季平均每畝干谷產量788.2公斤。”日前,華中農業大學組織安徽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在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千山紅鎮大西港村宏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示范基地,對1118畝再生稻頭季進行了現場測產。
再生稻,是指種一茬收獲兩次,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具有一定產量的水稻。這片示范基地,是“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流域再生稻產能提升和優質高效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項目湖南核心示范區。該項目由華中農業大學主持,長江流域再生稻主要種植省份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5省市的10家單位參與,旨在提升長江流域再生稻產能,促進再生稻產業化。
再生稻是增加優質糧食供給、助力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的特色產業。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國忠介紹,要想調動農民種植再生稻的積極性、提高種植效益,就需要開發先進的少碾壓、低碾壓機械化收獲技術與裝備,突破再生稻頭季收獲碾壓損失高這一短板。以團隊研發的雙通道再生稻收獲機為例,與普通收獲機相比履帶碾壓率降低18%,碾壓直接損失減少30%。
“去雜后折合干谷畝產804.4公斤。”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毛李村2000畝再生稻示范田內,由華中農業大學和湖北省農學會專家組成的驗收小組進行了頭季稻現場測產驗收。湖北省農科院院長游艾青介紹,再生稻頭季能夠超過800公斤算比較高,再加上再生季,一般兩季能達到1100公斤以上。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湖北是長江中下游再生稻種植的重點區域,2013年以來,湖北機收再生稻推廣面積持續增長,從2013年的40.5萬畝,增加到2023年的300多萬畝,大面積示范區連續3年兩季畝產980公斤至1030公斤。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彭少兵介紹,今年,再生稻產量和品質都很好,加上稻谷的價格也比往年好,這對于長江流域省市進一步發展再生稻產業是一個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