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廣西玉林市興業縣馬塘村千畝油菜花種植示范基地游人如織。層巒疊翠間,金燦燦的油菜花迎風搖曳,與群山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油菜花是天然綠肥,利用晚稻收割到春耕的間隙種植,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提升耕地質量,實現農田增產、農民增收。”興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黎杰介紹。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發展“稻稻菜”“稻稻薯”等高效生產模式,逐步形成“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產業格局。
不負春光搶抓農時,在玉林市玉州區荔枝村,61歲的村民劉敬文正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紅薯高產栽培。“水旱輪作,培肥地力的同時減少病蟲害,上半年紅薯,下半年水稻。”劉敬文告訴記者,“一天工作8個小時,每天收入80元。”
劉敬文所在的荔枝村水田交通便利、土層深厚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強,每年種植紅薯面積不少于2500畝,平均畝產高達2500公斤左右,每畝產值約7000元。“現在的農田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有配套、高效益。”劉敬文指著生態溝渠笑呵呵地說。
高產穩產離不開科技賦能。在玉林市博白縣召開的2023年廣西春耕生產現場會上,記者看到,無人機來回穿梭于田間地頭,短時間內就能完成水稻直播作業,同時,水田粉壟耕作、馬鈴薯機械收割、智能化漿播育秧等科技手段紛紛驚艷“亮相”,成為春耕生產中一道風景線。
“宜機化”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重點之一。博白縣擁有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75家,社員1196人,擁有各類農機具6500臺(套),成為當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不僅如此,2022年,博白縣吸引區內外共18家種業公司合作制種,面積達3.2萬畝,產值達1.12億元,穩定解決1000多人就業問題。2022年3月,博白縣獲國家級制種大縣(水稻)認定,是廣西歷史上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縣。
目前廣西全區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676.76萬畝,占全區耕地面積的54%。從2023年起,廣西高標準農田建設地方財政投入每年畝均增加200元,實現在2030年前財政投入達到畝均3000元補助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