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決策”護航小站稻豐收
“衛星遙感拍攝顯示地塊大面積由黃色轉紅色,人工檢測稻谷含水量為14.5%,經智能平臺數據分析結合實地情況,這片‘天隆619’水稻可以收割了。”近日,在天津市西青區王穩莊鎮的中化現代農業天津示范農場里,萬畝小站稻通過“數據決策”,啟動了全機械化智能收割。25臺聯合收割機同時作業,“數收”“智儲”聯動配合糧食烘干和倉儲工作,每天可完成1000余畝稻田收割。
天津作為糧食主銷區共擔保障糧食安全,通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提高小站稻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天津小站稻由于地理原因,平均生長周期長達170余天。進入10月中下旬,小站稻進入大面積收割期。據天津市農業農村委數據,目前,全市已完成超過30萬畝小站稻機械化收割,達總種植面積的近四成。在記者采訪的多個種植片區中,今年畝產較去年漲幅在100斤以上,小站稻豐收豐產已成定局。
隨著收割機在地間行走,衛星遙感拍攝的畫面不斷變化,小站稻的收割情況也被反饋到每位中化現代農業天津示范農場農藝師手機的App里。
示范農場的LED大屏上,智慧農業平臺正實時顯示著遙感巡田、田間實錄、農作物生長監測、精準氣象服務等情況。“在系統農事記錄板塊,分類記錄了從整地、播種、施肥、打藥、灌溉、收割、烘干到出售全環節的數據。”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陳偉向記者介紹了兩萬畝小站稻生長的“數智密碼”,隨著數據版塊的選擇,“2022-7-15櫻田旋耕機,旋地深度15”“2022-9-26成熟收獲期,濕度62.4,溫度22.4”“2022-10-16云量97.73%”等不斷彈出。農場里“天隆619”“津原89”“津育粳22”等多個品種的小站稻,按品種精確分區有著自己的“數字稻生”。
“兩小時精準氣象播報、關鍵農事提醒,這些‘數據’時刻指導著我們一線生產。”針對“精度”管理帶來的產量增加,中化天津分公司生產部經理代仁強深有體會。“我們在王穩莊的種植已經是第四年,每年都在收獲后及時復盤田間管理,產量也在逐年增加。今年通過數據精準調整施肥用量后,以‘天隆619’地塊為例,每畝平均增產100斤左右。”王穩莊鎮副鎮長高國祺介紹,在示范農場的帶動下,2022年王穩莊鎮種植高產優質水稻2.8萬畝,平均畝產達1100斤,總產量約1.54萬噸。
從天津南端的西青區到北部的寶坻區,全市范圍內小站稻生產都在追尋精細化。在寶坻區大鐘莊鎮天津渤海農業農墾小站稻公司內2.7萬畝循環農業小站稻也完成了收獲。今年,總產量突破1.8萬噸的成績,刷新了企業的產量紀錄。企業通過奶牛養殖和小站稻種植實現產業間循環發展。農墾小站稻公司技術經理李永杰介紹,經過“不同濃度沼液施肥的水稻在遙感無人機鏡頭拍攝下呈現出不同熱成像效果”田間實驗,得出精準的品種施肥比例。對“津原89”品種小站稻“精細”施肥后,今年畝產增加超過200斤。
在天津小站稻的主產區寶坻區,47.3萬畝小站稻迎來豐收。“津原U99”“天隆619”等品種的優質稻,畝產均能達到695公斤以上,同比有所增長。
在寶坻區爾王莊鎮四棵樹村,瑞東家庭農場負責人王瑞東感嘆,今年地里的水稻能豐產豐收,是寶坻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看”出來的,“從旋耕播種開始,每個環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的專家都過來指導。今年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引進,大大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把我這塊過去鹽堿嚴重地塊變成了高產田,種植‘津育粳22’的地塊畝產達到900公斤,是全區最高的。”
寶坻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將水稻側深施肥作為重點技術,在全區水稻種植戶中大力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是在機械插秧時同步將顆粒狀肥料定位、定量、均勻地施灑在距離秧苗3到5厘米的一側,施肥深度4到5厘米。“采用這項新技術,能夠實現機械插秧與施肥一體,不僅施肥量精準,減少了化肥的過量使用,而且肥料在土壤中緩慢分解,有效延長了肥效,減少了養分流失。”寶坻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宇介紹,通過該項技術推廣提高了施肥“精度”,每畝可以為農戶節省化肥40斤左右,降低了土地鹽堿度。
今年,寶坻區借助水質優良的優勢,還推廣了26萬畝的稻蟹立體種養,不少農戶將立體種養和側深施肥兩項技術相結合,達到一地雙收的效果。這也對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們在示范區推廣水稻種植全過程采用綠色防控技術,通過安插二化螟誘捕器等手段減少農藥使用量,改善蟹苗生長環境,提高成活率。同時,集成耕前機械化配方施肥+無人機孕穗期施氮鉀追肥+無人機病蟲害綠色防治,確保水稻長勢平穩。”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種植業處副處長王全興表示,稻蟹生長環境綠色安全的同時,也有效改良部分土地的鹽堿性,稻蟹雙收使得農戶畝產收益翻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