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三農 » 正文

洛陽夏糧豐收的“密碼”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6-16  來源:中國農網  作者:韓太國 陳顯萍  瀏覽次數:886
 
  “真是太驚喜了!去年麥子晚播一個月,真沒想到,畝產還破了千斤。”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會盟鎮雷河村的種植大專業戶雷貫強黝黑的面孔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興奮地說。

  6月7日,洛陽市組織農技人員在雷貫強承包的500畝麥地,按照“一米雙行法測產” 進行田間測產,該塊地畝穗數38.6萬,穗粒數42.2個,以常年千粒重42克計算,預測畝產581.5公斤。測產當天,雷貫強把機收的14畝麥子,拉到糧站稱重1.8萬斤,平均畝產達1286斤。

  洛陽,經歷了去年“7.20”特大暴雨肆虐侵襲,從麥子播種時麥田一片汪洋,到現在麥浪滾滾滿地金黃,洛陽市像雷貫強這樣的地塊是如何做到成功逆襲,豐收背后的密碼到底是啥?

  密碼一:四補一促打基礎

  “寒露到霜降,種麥日夜忙。”常年,洛陽市小麥播期在10月10日至20日。去年,小麥播種關鍵時節,農田水淹排水面積高達30萬畝,有近2萬畝農田無法排澇處于積水狀態,全市大部份土壤出現水分過飽和無法播種。

  “晚播成定局。為此,我們召集洛陽農林科學院、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市氣象局、市(縣區)農技部門專家,2次召開小麥晚播技術研討會,出臺全市小麥晚播技術指導意見,針對洛陽特點提出‘四補一促’措施,即選用半冬性、弱春性品種,以種補晚;提高整地質量,以好補晚;增加播量,以密補晚;增加底肥,以肥補晚,加強田間管理、一促到底。”洛陽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仝宇鵬介紹說。

  為讓小麥晚播技術做到眾人皆知,洛陽市還制作了2期電視節目,在全市電視臺滾動播出。到11月20日,全市麥播基本結束,比往年推遲一個月左右。

  孟津區從麥播到麥收,技術人員手把手教農民落實關鍵技術,舉辦電視講座6期,發放技術資料10萬份,張貼宣傳掛圖1000多張,舉辦田間技術培訓班120余場。

  全市上下牢牢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戮力同心種足種好小麥。

  屋漏偏逢連陰雨。小麥播種后,全市冬前苗情調查,一類苗占麥田面積的9.49%,二類苗51.4%,三類苗38.9%,有43.1萬畝為單根獨苗,冬前苗情很不好。除此之外,全市還有0.6萬畝未出苗,處于“土里捂”狀態。

  對坷垃多失墑快、難以出苗的“土里捂”麥田,農技專家要求群眾播后即澆“蒙頭水”,增加口墑,助麥出苗;對底肥不足的旱地麥田,要求趁墑追肥;元月初洛陽首場降雪后,技術人員又深入田間,指導群眾劃鋤保墑提溫。實踐證明,這些技術措施符合生產實際,為后來苗情快速好轉,奠定了堅實基礎。

  密碼二:科技壯苗助生長

  1月14日,農業農村部啟動小麥“科技壯苗”專項行動,洛陽市農業農村部門積極響應,動員全市農技人員全部投身到晚播冬小麥促弱轉壯的技術推廣工作中。“科技壯苗”行動小麥專家周應軍說,“全市麥田,我幾乎跑遍了”。

  “全市組織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農技部門成立4個‘科技壯苗’小分隊,分包全市17個縣區開展巡回技術指導,用實際行動把‘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落實到位,不獲全勝,誓不收兵!”洛陽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劉軍學介紹說,“科技壯苗”小分隊隊長分別由洛陽市農技中心、市農林科學院、河南科技大學4位縣處級干部擔任,分包縣區,定期下鄉,定期指導。

  據統計,全市開展“科技壯苗”共發布苗情信息54期、參加“科技壯苗”行動技術人員達1800人、指導農戶57800戶、制定技術指導意見76份、麥田管理宣傳彩頁4萬份、舉辦技術培訓班693期、培訓14225人、媒體報道100余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2月中旬,全市小麥返青期苗情調查,一類苗面積占麥田面積的21.74%,三類苗占25.06%。3月中旬,小麥拔節期苗情調查,一類苗再次出現增加,三類苗再次減少,苗情由“弱”轉“壯”,已達到歷史次好年份。2月15日,農業農村部冬小麥“科技壯苗”專家指導組對洛陽市“科技壯苗”專項行動給予充分肯定。

  密碼三:豐收關鍵有良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洛陽“十年九旱”的耕地上多產糧、產好糧,適宜的種子是關鍵。

  “牢牢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是我們農業人的職責。洛陽市今年夏糧生產形勢喜人、豐收在望,種子立下汗馬功。”洛陽農林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趙紅藝說。

  “平均畝產659.52公斤!國審旱地小麥新品種‘洛旱22’刷新全國旱地小麥千畝示范方高產紀錄!”6月12日,記者從洛陽農林科學院獲悉,此次“洛旱22”實打驗收的平均產量,超過了由“洛旱6號”在2015年創造并保持至今的平均畝產653.9公斤的全國旱地小麥高產紀錄。“洛旱22”是洛陽農林科學院近年來培育的旱地小麥當家品種,不論是在旱肥地還是擴灌區,表現良好,在洛陽丘陵旱地推廣面積很大,是河南省近兩年來推廣面積最大的旱地品種。

  “高標準良田小麥高產不稀奇,讓靠天收的丘陵山坡地也能高產,是我們的夢想。”洛陽農林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趙紅藝坦言,育好一粒種需要十年磨一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洛陽農林科學院便針對洛陽旱地面積大特點,錨定旱地小麥育種主攻方向,致力攻克旱地小麥研發“卡脖子”問題,專致于抗旱節水、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經過40年的付出,先后培育出洛旱、洛麥系列品種37個,其中國審品種18個,省審品種19。近期新品種洛旱28、洛麥37、洛麥41分別通過國家或河南省審定,越來越多的洛字號小麥新品種正走出實驗地,走向大田,準備大顯身手。

  洛陽農林科學院致力于打造抗旱小麥研究科技創新高地,堅持新品種培育,推出一系列適合旱地栽培的小麥新品種,為全市夏糧增產增收貢獻硬核力量。

  密碼四:蟲口奪糧保顆粒歸倉

  今年,洛陽市小麥生產可謂是一波三折,歷經了“種不下”“長不好”到后來生長形勢喜人等“過山車”式的大悲大喜后,又經歷一場蟲口奪糧的“惡戰”。

  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紋枯病、粘蟲等小麥病蟲害時刻威脅著剛剛走出“陰霾”的小麥生產。

  4月份以來,洛陽加大對2841萬元中央財政農業生產救災資金的監督力度,實施公開招投標后,實行調度日報制,隨時掌握各地行動情況和資金支付情況,穩步推進統防統治工作開展。

  防治不防治,效果截然不一樣。“嵩縣閆莊鎮有一塊5畝麥地,去年11月中旬播種。由于管理不到位,沒有及時防治病蟲害,致使葉銹病、白粉病、蚜蟲發生嚴重。到麥收時,我們測產畝均300多斤。同樣地塊采取統一防治的,少則一畝700到800斤,多的1000多斤。”嵩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深有感觸。

  “現在國家政策真是好,農民種糧有補貼,連地里的病蟲害還免費用飛機防治。4月上旬,我發現地里有病蟲危害麥苗,就想去鄉里買點藥來防治,沒想到縣里統一組織,免費防治,把買農藥的錢也省了。”洛寧縣小界鄉賈窯村種植大戶張學峰滿眼傲嬌地說。

  據介紹,今年洛寧縣劃撥農業生產救災資金655.49萬元,主要用于小麥促弱轉壯、防災穩產和病蟲害防治;縣里又整合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資金303萬元,通過公開招標形式,對全縣16萬畝小麥實行3次統一飛防作業。

  和洛寧縣的農民一樣,雷貫強同樣也享受到了來自政府埋單“飛防”帶來的福利。

  今年小麥生長期間,洛陽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相繼召開54次防控工作會議、18次防控現場會,對小麥重大病蟲害實行科學防控,確保不因病蟲危害而給小麥生產造成損失。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洛陽小麥豐收背后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責任層層壓實;農技人員精心呵護,彰顯科技力量;農業人默默的奉獻,農民兄弟不辭辛苦,在各個環節嚴防死守,重拾信心,才交出了豐收的答卷!”洛陽市副市長韓治群說。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